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为产业转型与生态建设提供经验支撑

2018年05月02日 08:59   来源:中国环境报   

  环境污染不仅导致重大经济损失、危及公众健康,也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因此,加快产业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十分紧迫。南京市社会科学院任克强副研究员新著《产业转型的地方实践——苏南工业园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以下简称《产业转型的地方实践》)立足产业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从制度设置、技术路径和社会逻辑等维度,分析了苏南工业园区的生态转型实践,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研究思路和学术观点。

  作者受“生产跑步机”(the treadmill of production)理论和“晋升锦标赛”概念启发,就环境污染的产生机制提出了“政绩跑步机”这一新的解释框架。

  “政绩跑步机”是《产业转型的地方实践》一书的核心观点与重要创新体现。作者认为,“政绩跑步机”是“政府机构间围绕政绩考核而产生的一种重要机制”,这架机器的利益相关方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民间环保组织和普通民众等多个行动主体。“政绩跑步机”运转的动力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外部动力源自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的考核机制,内部动力源自地方官员在政绩考核下的升迁冲动,运行还受到产业结构特别是企业生产经营手段和路径依赖下旧的生产模式的影响。此外,作者认为,民众的意见很难影响地方政府的政策选择,同样为政绩跑步机的运转提供了外部支持。可以说,“政绩跑步机”为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解释。

  和“生产跑步机”的运转轨迹和逻辑一样,“政绩跑步机”这部机器一经产生,就具备了惯性力量,没有特别强大的“外部力”,它难以减速更难以刹车。该书探讨了“政绩跑步机”的运作特征:“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环境保护,政府的行为往往以追求政绩为最终目标。无论是基于锦标赛机制下向上升迁的冲动,还是基于财税压力下正常运转的生存需求,只要最终诉求是追求政绩,那么这架‘政绩跑步机’就如同‘生产跑步机’一样,永远不会停歇。”可以说,正是政绩增长诉求以及以经济发展为导向的政绩考核机制,导致不少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面产生了畸形的政绩观,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甚至为污染型产业的入驻一路开绿灯。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质量成为地方政府政绩的重要内容。据此,“政绩跑步机”需要结合当下环境治理的压力传导机制和环境治理力度的发展趋势,做出更为深入的学理阐释和理论发展。

  坚决关停非法排污企业是环境治理的必要措施。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暴发后,苏南地区关停了一大批高耗能和高污染企业。但是,环境治理的目标不是简单地关闭工厂,而是要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实现生态现代化。在实践层面,苏南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等路径,大力推动产业转型,苏南产业发展迈入快车道。目前,全国“GDP万亿城市俱乐部”达到14个,其中,江苏省有3个城市入围,分别是南京、苏州、无锡,均分布在苏南地区。《产业转型的地方实践》深入解剖了苏南地区在产业转型特别是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互利共生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为其他地区推动产业转型,特别是为其他地方敢于向污染型产业“亮剑”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支撑。

  总之,《产业转型的地方实践》基于苏南工业园区产业转型实践,就其产业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历程开展了深入解读和学理分析,不但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实践启示意义。当然,产业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我国的产业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还面临着不少挑战,这些都需要开展更为深入的实证研究。我们期待学界就此开展更为深入的学术研究。

  (作者:陈涛 河海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副教授)

(责任编辑:杨秀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