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推进长江大保护是武汉的生命线工程

2018年04月25日 14:30   来源:湖北日报   

  武汉,我国中部第一大城市。滚滚长江自西南向东北穿过,成就了这座跨江均衡发展的特大城市。

  长江,武汉天然的灵魂中轴线。

  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武汉的历史,就是一部人水相亲、城水相依的发展史。

  推进长江大保护,就是武汉的生命线工程。

  武汉市市长万勇说,武汉将保护“山、水、城、田”的自然生态特质,固化升级“轴楔环廊”的全域生态框架,凸显滨江滨湖城市特色,建设世界知名的滨水生态绿城。

  4月22日至23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深入大江大湖大河,选取一个人、一段江堤、一面东湖和一项制度,讲述江城长江大保护的精彩故事。

  一位草根湖长——

  八十万网友跟着他巡江

  检测仪、照相机、PH试纸、调查表……4月23日上午8时,柯志强仔细检查随身物品后,来到长江汉口江滩,开始一天的巡江工作。

  柯志强,人称“草根湖长”,十几年来,他和他的志愿者团先后开展了“东湖排污口大调查”“汉江武汉段排污口大调查”等一系列江河湖泊水资源保护行动。

  当天,他面对记者的网络直播镜头,在80多万网友见证下,开展长江武汉段查污行动。

  冲锋衣、迷彩靴、防风帽,这是柯志强巡河的标准装备。从汉口江滩黄浦门出发,往长江大桥方向一路巡查。由于刚下过雨,柯志强深一脚浅一脚地边走边看,不放过江边每一个角落。

  走到长江二桥桥墩底下,柯志强忽然停下脚步,俯下身子,拨开一米多高的芦苇丛,一根白色水管显露出来。柯志强顺着水管找到江边的出水口,“赶紧测一下水质!”柯志强戴上手套,取出工具箱中的PH试纸,“PH值如果小于7,表示呈酸性,说明含有酸化物;如果大于7,则表示水中可能混有雨水或生活用水。”

  GPS定位、拍照片、做记录,完成一系列工作之后,柯志强起身继续往前走。“发现了问题如何处理?”湖北日报全媒体直播平台上,不少网友发问。柯志强现场作答:所有调查结束后,将整理出一份调研报告,呈给相关职能部门,促进问题解决。

  天突然下起小雨,继续走了1公里左右,柯志强指着江边一大片芦苇荡说:“以前这里布满了垃圾,现在全部复绿了,水鸟终于有了栖息之处,真好!”他拍下照片,做好纪录:“我们不光挑刺,更要纪录亮点。”

  上午10时半,巡河近3公里,网络直播间热度不减,网友们问得最多的是:“有什么方式加入志愿者行列?”

  如今,柯志强建立的“绿色江城”民间环保组织,已经有了1万多名志愿者,参与武汉市江河湖泊的保护与治理。武汉市政府促成“草根湖长”与“官方湖长”联手,开展“湖泊每月清洁日”等活动,更形成了湖泊保护志愿行动的良性循环。

  一段海绵江滩——

  百年武青堤的生态新生

  22日早上,家住武汉青山区建设四路的汤超,带着5岁的儿子来到青山江滩放风筝。汤超感慨地说:“过去,这里是砂石厂码头,路不好走,很脏很乱。现在变成了公园,真是完全想不到!”

  青山江滩,是武汉人过去常提的武青堤。100多年来,武青堤静卧在长江边,见证青山变迁,守护钢城安澜。如今,海绵理念的融入,让百年土堤变身生态防洪墙,为规划建设中的长江主轴增色添彩。

  青山江滩项目总工程师韩刚平介绍,2013年,武汉市启动武青堤防江滩综合改造,总投资28亿元。改造前,是用钢筋混凝土代替土质堤身,还是保留原本的土堤风貌,成为争论的焦点。

  经过反复论证,设计人员提出缓坡式建设方案:维持原堤高度和外侧堤脚不变,放缓坡度,向临江一侧推进约20米。在堤身内部“植入”高10余米、厚0.6米的混凝土防渗墙,确保防洪安全。

  同时,充分践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设置植被缓冲带、生态草沟等设施,构建“城市、江滩、堤防三位一体”景观,营造出开放式滨江亲水休闲空间,最大限度还原长江原生态美景。

  航拍器高高飞起,空中鸟瞰:青山江滩宛如一道生态绿带,让长江和城市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一面如镜东湖——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它

  武汉东湖,是一湖令人骄傲的水,中国水域面积第一的城中湖,相当于杭州西湖6倍。

  这也曾经是一湖令武汉人伤心的水,水质常年在V类和劣V类徘徊,浑浊到连鱼儿都嫌弃。

  如今,东湖的水变了。走在绿道上,你会看到,东湖的水变得通透,东湖水质已恢复到40年来的最好水平,核心湖区可以放心游泳了,部分水域达到直饮水标准。

  东湖变清的背后,是武汉“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东湖”的治水决心,以及持续多年的截污控污、底泥清淤、生态修复。

  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委会主任黎东辉,同时担任着东湖湖长,他说:“如今,东湖污水收集处理规划布局,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污水管网由15公里增至30余公里,污水泵站由无到正式建成使用10座,周边生活污水排口已基本截流。2016年、2017年武汉市举全市之力建成的东湖绿道一期和二期工程,成为东湖水生态修复的核心工程。”

  湖,是城市的眼睛,也是长江边的记忆。大气的东湖绿道,完美地完成了历史和未来的对话。

  一项首创制度——

  长江“水考”为生态而考

  今年,武汉首次公布长江“水考”成绩,有的区奖励100万,有的区被罚200万,奖罚分明的长江断面水质考核和补偿机制,全国首创。

  奖惩列表的背后,是去年12月23日,《长江武汉段跨区断面水质考核奖惩和生态补偿办法(试行)》的出台。

  长江流经武汉的过程中,水质上升或下降的责任,长期以来是一笔糊涂账,分不清始作俑者,到底是上游还是下游,左岸还是右岸。

  这一次,武汉决定为长江水质做一张“心电图”,客观准确把握长江水质变化情况,明晰沿线各区权责,一旦发现哪一段跳得不正常,就对症下药。

  4月22日上午,武汉市监测中心监测一室主任李元豪,带着记者看了部分跨界断面。根据长江武汉段区界和岸上实际情况,科学设置了13个监测断面,每单月开展长江武汉段跨区断面水质监测,各区水质变化情况一目了然。

  武汉市环保局污染防治一处主任科员胡雷介绍,各区按“单月监测、双月核算通报、年度算总账”的形式,综合污染指数下降(水质改善)10%以内的奖50万元,下降10%以上的奖100万元;综合污染指数上升(水质下降)10%以内的扣缴100万元,上升10%以上的扣缴200万元。

  武汉长江沿线各区高度重视,积极开展源头排查,全面分析污染原因,组织实施有针对性的水质改善措施。

  今年1月至3月,长江武汉段水质稳定保持优良,总磷浓度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4.1%。

  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的武汉,在长江全流域生态安全格局、经济社会发展、长江文明传承创新中,需要发挥重要枢纽的作用。

  万勇说,武汉将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确保环境安全不断巩固、排放总量不断下降、资源利用不断优化、生态功能不断提升,“护一城净水、绘两江画廊、显三镇灵秀”,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使武汉成为共抓长江大保护的典范。(记者 张云宽 别鸣 王理略 胡琼瑶)

(责任编辑:杨秀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