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如何让健康科普更“靠谱”

2018年04月19日 09:41   来源:中国质量报   

  □吴学安

  较之过去,自媒体时代,科普变得更加便利与亲民。朋友圈是一块沃土,能让科普茁壮成长,也难免“杂草丛生”。一些人为了利益,还闭门造车,专门炮制各类“科普帖”,误导公众以牟取私利。

  健康科普文章不靠谱,是信息传播失真的典型表现。之所以会出现不靠谱的健康学科普,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权威医学科普宣传的缺位,导致公众医学科学知识的匮乏;另一方面,部分假科普文章的始作俑者为迎合某些受众的需要或突出自己的论点,故意背离医学科学严肃性、严谨性的要求,过分夸大或曲解某些现象。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某些健康科普文章变得不靠谱,正是网络信息越来越鱼龙混杂的现实。要让朋友圈里的科普更靠谱,一方面要除“草”,针对伪科普,职能部门及舆论及时介入,作针对性辟谣;另一方面要种“苗”,多播撒科普的种子,用科学占领朋友圈,不给伪科学留下藏身之所。这就需要一大批科学工作者,利用自己的专长,积极撰写科普文章,为公众补充正确的科学知识。现在问题是,迄今为止社会各界对新媒体时代的科普工作究竟怎样开展还缺少研究,有关部门对究竟该如何管理也缺少办法。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促成科学工作者参与科普上,外部也有大作为的空间,要利用技术优势进行流量引导,比如推行原创标识,对账号进行分类,对优质的科普文章进行推荐,同时,政府搭建科普平台、媒体提供发表空间、专业网站积极拓展等。一方面,应对新媒体医学科普工作实施分级制管理。可考虑在行业协会内成立分级专业委员会,邀请医学、保健及其他卫生系统的专业人士担任审核委员,根据涉及医学知识的专业程度进行分级,例如保健级、一般级、专业级等,尤其对专业级的网络宣传或科普文章要严格监管;另一方面,要修正兴趣主导的“算法类新闻”,适当引入人工审核机制,在某些重大选题或者受关注度高的文章上面,通过适当的机制,鼓励包括名医名家在内的医务人员加入到医学科普工作中来,传递科学知识的正能量,对明显误导人们的所谓医学科普文章或信息,一经发现,有关部门就有责任组织专家开展针对性的宣传,从而切实保护人们的身心健康。

(责任编辑:佟明彪)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