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国企重组:力戒“物理拼盘” 须求“化学反应”

2018年03月17日 12:51   来源:工人日报   

  代表委员热议国企重组

  力戒“物理拼盘”须求“化学反应”

  本报记者 程莉莉 刘 旭 赵剑影 罗筱晓

  “我来自刚刚组建的国家能源集团。”3月4日小组讨论会上,头发花白、身材高大的凌文委员声音洪亮,刚开口便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3个多月前,他成为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总经理。

  2017年11月28日,一场重组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国家能源集团”)正式成立,由原国电集团与原神华集团共同组建。重组后,国家能源集团资产规模近1.8万亿元,员工近33万名,拥有四个“全球之最”——最大的煤炭生产公司、最大的火力发电公司、最大的风力发电公司和最大的煤制油煤化工公司,被外界称为“中国神电”。

  这是党的十九大之后首个整合重组的央企。“今年1、2月,集团利润增长了40%。”凌文透露。

  对于重组后“如何避免简单的物理组合”“怎样保证职工利益”等问题,不少代表委员都有着各自的经历、感受和建议。

  “现在我们运行得很好。”凌文委员说,重组已经释放出改革红利,全部经营指标创下历史最高水平。“2017年,完成煤炭销量6.5亿吨,煤炭产量5.1亿吨,发电量8880亿千瓦时,铁路运量4.4亿吨……远远超过此前两家企业加在一起的总量。”

  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重组失败的案例也不鲜见。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代表、长丰集团董事长李建新代表就对重组有着切肤之痛——

  2009年,广汽集团与长丰集团达成战略重组协议,广汽斥资逾10亿元收购长丰29%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然而重组后,长丰的命运跌宕起伏,并未得到快速发展,其优质资产也被剥离。

  与广汽“分手”后,长丰重整旗鼓,再次进入公众视野时已是2015年。当年长丰共生产整车44511辆,销售42556辆,同比增长84.47%。

  “资源整合不完善,是许多重组失败的主要原因。重组不是简单做‘物理拼盘’,而是要有‘化学反应’,要进行优势互补,实现‘1+1>2’的效果。”多位代表委员都表达出相同的观点。

  怎样的重组才能带来“化学反应”?

  “现在央企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专业多的问题。众多专业众多企业在做,效率就不能充分发挥。”3月10日,国资委主任肖亚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指出,一要推动集团层面的战略重组,二要推动专业化重组。

  煤电行业的企业重组似乎能给人诸多启发。

  过去,这一领域矛盾由来已久。重组被视为解决这一难题的“妙药”。“煤电一体化是大方向,今年煤炭行业兼并重组一定会有大的、漂亮的动作。”凌文委员说。

  “哪些业务不好,我们就内部淘汰下去。”凌文说,重组后不但解决了煤电顶牛的问题,也解决了重复投资、产能过剩的问题。“这是真正用市场手段而不是用行政手段来解决。实际上,在去产能政策出台之前,我们就已经主动去掉了9000万吨产能。”

  凌文强调,“改革涉及每一个职工,不能牺牲工人的利益。”

  集团提出“四有”:有岗位,有舞台,有作为,有自信。

  “具体来说,对于今后要大力发展的优势产能,我们会把有能力、有技术的人才集中过去;那些年纪较大的40、50职工,没有太多专业技能,可以从事生产辅助、服务性岗位;而部分身体不好或面临退休的职工,集团内部也有岗位让他们平稳、有保障地度过。总之,每一个人都有解决方案。”

  保利集团去年把企业分成三类重组了中轻集团、中国工艺集团;有成长性的要抓紧注入优势资源;正常经营的企业保持稳定;需要处理掉的企业要坚决退出,将职工安置好。

  “重组的目的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并以改革创新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保利集团董事长徐念沙委员表示。(本报北京3月16日电)

(责任编辑:王婉莹)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