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康顺兴:30年“老售票” 见证春运新变迁

2018年02月06日 10:46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康顺兴介绍80年代的“硬板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佟明彪/摄

  “这30年来,中国铁路的变化可以说是日新月异,而我有幸在工作岗位上经历了旅客从‘一票难求’到‘说走就走’的变化。”北京南站售票车间副主任康顺兴作为一名在铁路售票岗位工作了33年的“老售票”,亲历了铁路售票服务的一次次提升,也见证了中国铁路30年的新变迁。

  “一票难求”的80、90年代

  军大衣、小马扎、铺盖卷……这是郭冬临在小品《有事您说话》中熬夜排队买卧铺车票的全套装备,康顺兴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说,这基本就是80、90年代旅客在火车站排队买票的真实写照。“因为当时出票时间是提前3到5天的凌晨12点,因此有的旅客会一大早甚至是凌晨就来排队买票。” 康顺兴说。

80年代至今,我国的火车票经历了“硬板票”,“软纸票”,“磁卡车票”的演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佟明彪/摄

  而即使是这这么早来排队也不见得能买的上,“我记得有一次,一位60来岁的老大娘,要给怀孕的女儿买一张去上海的硬卧车票,当时这票很紧张,大娘排了四天的队也没买上,最后找到我们,终于通过退票给大娘保留了一张卧铺票,就因为这一张车票,大娘还送给我们一面锦旗。因为在当时,一张车票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确实很金贵。”康顺兴称。

  那究竟为什么会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呢?康顺兴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说,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铁路运力与旅客出行需求之间的矛盾比较出,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当时的售票方式只有窗口售票。此外还有一点就是在80年代,当时的火车票还是硬板票,售票员在售票是要做的工作十分繁琐,“80年代卖一套票至少要十分钟。” 康顺兴回忆道。而从90年代初铁路改用计算机售票后,售票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但车站售票窗口人山人海的情况任然没有得到改善。

2018年2月1日,北京南站的售票窗口,已经见不到人山人海的情景。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佟明彪/摄

  今非昔比的“新时代”

  作为一名在铁路售票岗位工作了33年的“老售票”,康顺兴用了“今非昔比”这个词在形容现在的铁路服务,尤其是购票服务的升级,他更是如数家珍,“2008年,北京南站的自助售票机投入使用,现在已经达到160台;2010年,12306网站开通,旅客可以网上购票。即便是在传统的售票窗口,也增加了POS机、手机支付等多种支付方式来方便旅客。”

旅客在使用自助售票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佟明彪/摄

  同时,随着我国铁路的不断发展,铁路运能也大大增加,无论是速度还是开行车次都有了很大提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今年春运,全国铁路预计发送旅客3.9亿人次,同比增加3131万人次。

  如今,火车站的售票窗口已经没有了人山人海,“随着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支付手段的多样性,旅客对窗口的依赖越来越小,而我们售票员的角色也要逐渐转变,除了做好最基本的售票、改签、退票等业务,我们也要不断提升服务意识,为旅客解决困难,甚至成为旅客的贴身参谋。”康顺兴这样说到。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佟明彪)

(责任编辑:殷俊红)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