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监管“长出牙齿” 环保动真碰硬

2018年01月19日 16:49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19日讯(记者 郭静原)责令整改842件,立案处罚262件,罚款12.47亿元,拘留1人,约谈110人,问责22人……近日,国家海洋局通报首批6省围填海专项督察情况,并结合督察整改工作,提出将聚焦“十个一律”“三个强化”,采取“史上最严围填海管控措施”,牢牢守住海洋生态安全的根本底线。

  这场历时5个月的监督执法攻坚,海洋主管部门坚持以“零容忍”态度,向破坏海洋生态环境的现象说“不”,敢于把存在的监管问题摆上台面,给社会大众一个清楚交代,凸显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强决心。

  近年来,“史上最大规模督察”“史上最大罚单”“史上最严管控措施”……多个“史上最”围绕生态环境领域频频出招,究其源头,始终与监管方的不担当、不作为难逃关系:多地重开发轻保护,急功近利、监管不力的现象依然严峻。在巨大利益面前,一些地方和个人仍然把生态环境当成可松可紧的软约束,违反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措施审批项目的情况时有发生;节约集约利用生态资源的要求贯彻不够彻底,部分地区脱离实际需求盲目征用资源,造成浪费,损害生态环境;生态修复与保护推进缓慢,缺乏科学配置和管理,科技创新与支撑能力较弱。

  诚然,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很少。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工业、交通和城镇的迅速扩张,使得不合理占用耕地问题严重,造成耕地面积日益减少;沙漠腹地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可观,可戈壁滩上盘踞的工业企业数量众多,环境监管执法难度倍增;由于制度法规缺失、行业规范迟缓、监督管理不力等诸多原因,湿地公园在保护与发展中同样陷入两难境地……

  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无异于复杂的“方程式”。生态环境监管只有“长出牙齿”,加大对违规违法行为的问责成本,动真碰硬,才能化解顽疾。

  强化硬约束,生态环境保护将更加有力。相关部门必须严控环境管理,包括监测评价、污染防治、应急响应等内容,加强环境监督执法力度,施行绩效考核,完善建立面向地方政府、建设单位和领导干部的责任追究与处罚机制。监管手段的全方位升级,意味着未来肆意破坏生态环境攫取经济利益的行为必将严惩不贷。

  督察绝不是“轻轻松松走过场”,只有依法治理、严肃问责,才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所有资源环境管理必须合法合规,在日常监管中对任一环节都不能放松警惕,绝不能跨出生态保护红线,要真正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

  对于地方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和执法机构而言,应从督察结果中总结经验教训,认真整改、举一反三。通过督察,正确处理好生态资源环境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扭转以拼资源换增速的惯性思维,在生态开发中牢固树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意识,提高尊重自然规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确保生态环境监管经得起考验,共同守护这片碧水蓝天,建设美好家园。

(责任编辑:刘潇潇)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