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开局之年新增企业超1.5万家

2018年01月03日 18:42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3日讯(记者 钟华林)经济活力来自改革动力、开放红利和制度创新的激励。在中国西部,作为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核心区域,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正以改革、开放、创新“三驾马车”为驱动,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重要引擎。1月3日,记者从成都高新区获悉,自2017年4月1日挂牌以来,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活力迸发、市场主体持续增长,截至12月31日,共新登记各类型企业15010户,新增注册资本(金)1483.88亿元。其中,内资企业14838户,注册资本(金)1472.69亿元;外资企业172户,注册资本(金)11.19亿元。

  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规划面积达29.86平方公里,区域内坐落有金融机构云集的金融城、“一带一路”对外开放窗口——中国欧洲-中心、占地10平方公里的新川创新科技园、创新创业旗舰地——天府软件园以及菁蓉国际广场等,是四川省、成都市经济密度以及经济外向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2017年,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共完成84项任务清单,交出开局之年“成绩单”: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政务服务”,深化简政放权、“放管服”改革;推出全球顶级科技园区合伙人计划(TSPPP),促进技术链、资本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探索形成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模式、全国银行间市场首单“双创债”等40个改革试验成果案例,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肩负‘国家试验’的使命,从诞生之初就被赋予了‘改革’‘创新’与‘开放’的内涵。”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方存好说,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将牢牢把握自贸试验区与成都高新区现有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级高新区、国家级新区“五区叠加”历史机遇,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创新,进一步对接高标准国际规则,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形成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开放格局,树立内陆自贸试验区对外开放、国际合作标杆,推动成都乃至四川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构建国家向西向南开放桥头堡。

  深化改革: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自贸试验区深化改革的过程,就是厘清政府和市场边界,不断提高政府效率,让市场更加有效配置资源的过程。” 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陈洪涛介绍说,围绕贸易自由化与投资便利化,积极推进简政放权、深化“放管服”改革,加速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打通“最后一公里”,正是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改革的重要内容。

  “带身份证,跟工作人员说清楚相关情况,不到半小时就拿到了营业执照!”日前,成都市民李青华在成都高新区石羊工商所领到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这是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通过“口头申报、现场取照”简易登记模式发出的首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相关部门共享数据,实现企业营业执照“一站式”办理。

  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方面,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探索形成多个创新举措。基本形成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体制,对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及变更实行备案管理,办理时限由20多个工作日缩减到3个工作日内。同时,开展企业住所(经营场所)申报登记制改革、“三十二证合一”等多项试点,工商企业核名、注册登记等审批事项办理时限由15个工作日缩减至5个工作日,业务办理效率平均提升40%,服务满意度提升至99.6%。而出台《成都高新区个体小额经营备案管理办法》,则实现个体小额经营社区备案,截至2017年10月31日,已累计备案10840户。

  在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方面,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将城管、环保、工商、食药监、质监等多项执法职能整合集中到一个部门,统一执法力量,提高监管效率。实行全程电子化企业登记改革,初步实现企业登记全程无纸化、零跑动、零收费。

  简政放权的同时,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还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深入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政务服务”,打造智能政务,提高行政效率,营造更加法治化、国际化、规范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在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政务服务大厅,除启用国内首个政务机器人“高小新”外,还上线了人工智能辅助政策申报系统。“该系统不仅可以根据企业情况自动适配对应政策,减轻企业学习负担,还可基于过往数据,提供政务问题的在线自助问答。”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正在建设的智慧报建系统,将实现部分报建流程的自动审批。

  扩大开放:TSPPP打造“命运共同体”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自贸试验区被赋予的“最大红利”。如何在更高层次扩大对外开放,是所有自贸区尤其是内陆自贸区发展的关键。

  “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最富特色的开放实践,就是加大和全球各园区的合作,在打造全球科技园区‘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分享机遇,共同进步。”陈洪涛说。

  2017年5月10日,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联盟圆桌峰会在成都高新区召开。法国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技园、西班牙巴塞罗那创新产业园、荷兰阿姆斯特丹科技园等22个科技园区共同成立“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联盟”。由此,“全球顶级科技园区合伙人计划(TSPPP)”宣布起航。

  TSPPP致力于从技术、资本、产业链等三个层面,打造开放度更高、便利化更优的营商环境。具体而言,在技术层面,将通过联合实验室等载体开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制定或主导相关技术国际标准;在资本层面,推动金融制度创新,引导资本流向产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和产业方向;在产业链层面,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打造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的多维网络产业生态圈。

  在TSPPP平台基础上,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汇聚全球性人才、技术、产业等资源要素,推进区域产业发展和城市转型。2017年9月,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海外人才离岸基地”再添新成员——加拿大多伦多离岸基地。至此,成都高新区在英国、美国、德国等地设立的海外人才离岸基地已达18个。同月,成都高新区与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美国The LAB硅谷加速器签署合作备忘录,“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成都研究院”项目正式落户成都高新区,三方将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在智慧基础设施技术和系统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展开广泛合作。目前,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已引进美敦力高端医疗创新中心等重大项目29个,投资总额超过260亿元。

  “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依托‘TSPPP’框架,正在构建中小企业的全球化服务体系,实现全球园区中小企业的互利互赢、共同发展。”陈洪涛说,2017年5月,“中国—欧洲中心”在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内启动运行,全力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和中国对欧合作的新窗口。“TSPPP不仅是全球科技园区的命运共同体,更将致力于打造全球市场、企业的命运共同体,推动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内中小企业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实现全球化发展。”

  强化创新:40个案例阐释“国家试验”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不仅是科技的创新,更是制度的创新。自贸试验区就是一场制度创新的“国家试验”。

  挂牌成立不到一年,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涌现出40个改革创新试验成果案例,内容涉及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事中事后监管、金融创新、投资贸易便利化、激活创新创业要素等领域。特别是,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积极探索金融创新,打造与自由贸易和投资相适应的金融新服务、金融新业态,疏通城市产业发展和城市经济增长的活水源泉。

  2017年5月,全国首单银行间市场“双创债”由成都高新投资集团正式发行,期限5年,募集资金将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偿还银行贷款或通过委托贷款、股权投资等,以支持一批诚信优质“双创”企业获得稳定低成本融资,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截至目前,首次发行的5亿元都有了用处,1.5亿元置换载体建设贷款、3亿元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孵化园等载体建设、5000万元投资双创企业股权。

  2017年9月,国务院明确在全国推广13项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其中包括来自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的“面向中小企业的一站式投融资信息服务”——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模式。该模式依托成都高新区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搭建起债权融资服务、股权融资服务、增值服务三大信息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投融资信息服务。目前盈创动力累计为超过4900家中小企业提供债权融资逾400亿元;累计为逾1.6万余家中小企业提供投融资增值服务。

  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是硬币两面。一方面,需要金融制度创新,另一方面,需要防范金融风险。为此,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在全国首创“创新信用券”,以信用评级体系为核心,引入市场化机制,实现政府、企业、服务机构三方共赢。此外,创新运用区块链技术,对小贷公司、担保公司等地方金融机构资金往来实现全流程监管。

  “制度创新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要素之一,通过制度创新,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不断创造一流的环境、提供一流的服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企业和群众对自贸试验区建设的获得感。”方存好说,在改革、开放、创新“三驾马车”的有力驱动下,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将持续探索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成都乃至四川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构建国家向西向南开放桥头堡。

 

(责任编辑:施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