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中船重工2017年签订民船与海工装备合同全球占比超10%

2018年01月30日 19:47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30日讯(记者杨国民)记者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获悉,2017年,在国际船舶市场继续低位运行的情况下,中船重工全年签订民船与海工装备合同747万吨,同比翻番,全球占比超过10%;年末手持订单1663万吨、全球占比超过8%;实现营业收入3085.2亿元,同比增长10.2%,增加值368.2亿元,同比增长16.2%;在《财富》世界500强排名提升48位,位居全球入榜船舶企业之首,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2017年,中船重工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配套的首艘国产航母相继提前实现下水等重大节点。由中船重工设计的万吨级驱逐舰首舰于6月28日下水,成为我国维护国家安全的又一标志性武备。
 
   军民融合深化结构调整,民船产业在严控风险中平稳发展。中船重工加强市场开发的策划组织,主动出击、重点开展航运船东直接营销,批量承接了VLCC、苏伊士型油轮以及32.5万吨矿砂船、21万吨和8.2万吨散货船等优势品牌船型,承接了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700客/2000米车道客滚船等高附加值船舶订单。以建立“转模-精益造船”管理制度和管理标准为抓手,以实动工时和设备材料保护管理为推进重点,提升造船企业管理能力和生产效率。推行“集造集配”管理,深化船舶海工产业链内部集成与合作。交付了世界首座集智能化、工业化、信息化三位一体的半潜式大型海上智能渔场,自主研发5万方深远海渔业养殖装备并获得国内首单。
 
    海洋装备技术跨进陆空天成效显著。围绕集团公司调结构重点方向,在清洁能源等领域持续发力,风电产业新增风资源储备超过400万千瓦,新签风机订单226万千瓦,手持订单392万千瓦、创历史新高。光热产业完成中核龙腾乌拉特中旗100兆瓦槽式光热电站项目公司并购,与西班牙IT公司联合承担该项目26.85亿元EPC总包工程,实现了光热产业示范项目从无到有的突破。重质能源轻质化项目完成了工程化技术先导性试验,向工程化、产业化迈出实质性步伐。创立军民融合产业事业群运营管理模式,成员单位“联合作战”意识逐步增强、集团优势正在形成。
 
     瞄准新兴产业能力拓展及产业结构、布局的优化升级,集团投入资金34.36亿元,开展动力装备、储能装置、应急装备、特种气体、信息安全等军民融合产业能力建设,邯郸肥乡5400吨特种气体产业基地当年开工建设、当年投产出气。与天津、河南、西藏、青海、重庆以及涿州、铜川、格尔木、咸宁、攀枝花等省市和东方电气、中国国新等央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深化落实,风帆电池业务拓展取得突破。批准建设中船重工科研管理中心(北京)、青岛海洋装备研究院,设立中船重工西南研究院,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动能,一批重大科研项目深入实施。深海空间站总体方案深化论证、关键技术攻关、能力建设等有序推进,实施方案正待国务院审批;全海深载人作业潜器完成总体初步设计并通过评审、开展关键设备研制;“深海勇士”号载人作业潜器研制成功并交付用户。40兆瓦级间冷循环舰船燃气轮机、简单循环燃气轮机和33兆瓦级燃气轮机研制深入推进。舰船大功率柴油机推进性能样机一次启动成功,已完成型式试验,性能指标国际一流。海洋核动力平台项目获批立项、示范工程建设开展技术设计收尾与核准申报。智慧海洋示范工程建设在南京、大连等地基本形成系统构架下的海洋信息数据感知-通信-融合-处理-服务展示能力。集团公司科技创新与研发项目首次立项23项、经费8.76亿元,重点支持海洋装备、动力机电、电子信息、新能源与新材料等技术与装备研发。
 
    同时,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聚创新资源、发挥辐射效应。国防科技工业海洋防务技术创新中心与海洋工程机电设备、船舶与海洋工程动力系统、海洋工程检测试验技术等国家工程实验室开始运行。集团公司成为第二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并积极开展建设方案落实。与中国科技大学合作成立量子导航、量子通信和量子探测联合实验室,与海军工程大学合作推进电磁技术等协同创新。用6种语言面向全球的“智·海”创新平台发布装备预研船舶重工联合基金等项目49项、各类技术需求380项,收到来自美国等5个国家的解决方案532个、解决技术难题65项,支付科研、加工、咨询、采购等合作经费3480万元,“互联网+”创新平台作用进一步发挥。研究制定了集团公司“2325”(2个中心、3个体系、2个网络、5个平台)信息化框架方案,先期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首批布局7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第二批试点示范项目启动实施。
 
 
 

(责任编辑:王惠绵)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