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促销多样多 买房还需看清大势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房地产 > 房产资讯 > 正文
中经搜索

房企促销多样多 买房还需看清大势

2022年07月06日 07:3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亢舒

  在市场主体的共同努力下,房地产市场的流动性压力正在逐步缓解。各地还须进一步加大对房企风险化解力度,优化预售监管资金提取条件,促进企业资金良性循环,切实“保交楼”,保障广大购房者合法权益。

  每年年中是房企业绩抢收的关键节点,每家企业都希望把中期业绩打扮得漂亮些。最近,房企促销推出了不少招——“你的房子值多少斤大蒜、小麦或者西瓜?”这边农作物换房的广告吸睛,那边买房送土猪还包屠宰的魔幻操作登场。

  促销背后折射出当前房地产市场面临的胶着状态。卖房者拼尽全力售卖,购房者信心仍在修复。购房者考虑更多的无非是买了房子房价会不会降,房子能不能保值增值,会不会买到烂尾楼。然而房地产市场瞬息万变,谁又能保证买了房子以后房价不跌,一定买在最低点呢?

  到底买不买房,需要看清大势。我国房地产市场历经20余年飞速发展,已从过去的供不应求转变为如今的供需总体基本平衡。截至2021年底,城镇化率已达64.72%。房地产市场总体进入平稳发展轨道,房价也随之告别过快上涨区间。随着人们对美好居住生活的不懈追求,以及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房地产市场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还会有很多人新购住房和置换住房。不同的城市市场差异很大,人口和产业是未来对当地房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人口净流入并且有良好产业发展基础与前景的城市,便会对房地产市场有较好支撑,反之亦然。

  因此,比较理性的购房思路是,既要顺势而为,更应考虑实际需要。如果确属刚需或者有改善的客观意愿,且手头资金足够支付首付,月收入能够满足银行贷款的要求,方可考虑购房。应尽量避免超出自己实际支付能力过多的购房行为,以及投机购房。房产始终有资本属性并不假,对于很多家庭而言,住房是最大的资产。“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在住房日益回归居住属性的当下,有必要警惕购房可能带来的风险。

  现实情况中,一旦房价出现下跌,或者购房者偿还银行贷款能力出现重大变化,都有可能给整个家庭带来负面影响。随着“房住不炒”定位逐步深入人心以及市场形势的变化,通过炒房获利的情况正在减少。有统计表明,近一两年来,投资投机性购房者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

  在住房的选择上,更须根据家庭需求进行长远考虑。有人曾总结,买房子主要看什么?地段、地段、还是地段。这想法虽显偏执,但好地段的确能带来生活的便利,也足见位置对房产价值的重要支撑作用。媒体曾报道,今年疫情平稳之后,上海出现了一波购置改善性住房的行情,三居、四居住房走俏。经历一段时间的居家生活,人们更加感受到较为宽敞的居住空间和良好的居住舒适度对于生活品质提升的重要性。最近踩踩新楼盘也不难发现,原来同样面积做成三居的商品住房产品,如今很多做成了四居。随着“三胎”生育政策放开,房间数量更多的住房可能会更实用。买房有时还要考虑置换的问题,比如不久的将来一居可能换两居或者三居,就要考虑一居将来是不是好出手。还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学区房,受教育政策变化影响较大,而且有的学区房年代比较久远,等几年后再出售时可能银行不再支持贷款或者贷款额度明显降低,能够接盘的人群有限,购买前尤需仔细掂量。

  商品房预售制之下,购买新房需要等待一定时间才能交房。为了避免买到烂尾楼,购房者应首选经营较为稳健的开发商品牌。应该看到,在市场主体的共同努力下,房地产市场的流动性压力正在逐步缓解。各地还须进一步加大对房企风险化解力度,优化预售监管资金提取条件,促进企业资金良性循环,切实“保交楼”,保障广大购房者合法权益。(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亢舒 )

(责任编辑:刘朋)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