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梯盒子”为老楼加梯插上“数字化翅膀”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业市场 > 房地产 > 房产资讯 > 正文
中经搜索

“加梯盒子”为老楼加梯插上“数字化翅膀”

2021年10月09日 07:08   来源:文汇报   

  记者 陆益峰

  一个长4米、宽2米、高2.8米,占地面积约一个车位大小的蓝色盒子,近日出现在杨浦区临青路边上,不时有居民上前一探究竟。这个盒子,就是大桥街道新设的“加梯便民服务站”,也被称为“加梯盒子”。

  “2019年街道明丰苑完成首部加梯‘样板间’后,近期更是有18部电梯完成集中签约。见到实效后,越来越多居民产生加梯想法,前来咨询的也越来越多。”大桥街道城市建设管理事务中心主任沈涤非告诉记者,为方便了解所住楼栋是否适合加梯,街道依托“加装电梯智能化动态服务管理平台”,推出“加梯盒子”,方便居民就近、集中表达加梯意愿。未来,这一“盒子”还将推广到大桥街道所辖其他工作片区。

  是否适合加梯,三种颜色一目了然

  “我婆婆家住在6楼,能加装电梯吗?”家住长隆小区的张小姐走进“加梯盒子”询问。在此值班的潘师傅点开触摸屏上的“加装电梯智能化动态服务管理平台”,输入小区地址、楼栋等信息后,结果立刻显示出来——“你婆婆家属于B类,在排除一个强干扰因素后,是可以加梯的。”

  张小姐告诉记者:“公公婆婆都80多岁了,腿脚不便,平时难得上下楼。现在,看到加梯新闻越来越多,他们期盼着什么时候能轮到自己家。”

  据介绍,大桥街道现有户籍人口约10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约占40%。近几年来,老楼加梯逐渐成为大桥居民的新诉求。经过前期评估,辖区内的900多幢多层住宅中,符合加梯条件的近700幢。这些评估数据都被输入进“加装电梯智能化动态服务管理平台”,并按照是否适合加梯,被标注为绿(A类)、紫(B类)、红(C类)三种颜色。

  负责运营这一平台的上海诠胜加梯科技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卜凡俊告诉记者:“绿色代表楼栋存在弱干扰因素,排除后可以加梯;紫色代表存在一个强干扰因素,排除难度较大,但排除后可以加装;红色则代表有多个强干扰因素或重大干扰因素,不适合加梯。”

  “比如张小姐的婆婆家,由于这一楼栋靠近地铁18号线,属于强干扰因素,因此需要和地铁公司先行协商,然后再推进后续工作。”卜凡俊说。

  一个二维码,为统筹推进提供决策依据

  “通过这一智能平台,不仅可以看到每幢楼是否适合加装电梯,还能看到楼里居民的同意率大概是多少,这为街道统筹推进这项民心工程提供了重要参考。”沈涤非表示。

  大桥街道近日在有条件加梯的楼栋前张贴二维码,居民只要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在线填写加梯意愿,这些“意愿”也会实时上传到“加装电梯智能化动态服务管理平台”。“如果一些老年人不会使用手机扫二维码,还可以请居委会工作人员帮忙录入。”卜凡俊说。

  截至目前,大桥街道已有近1000户居民填写了加梯意愿,为推进“能装、愿装、尽装、快装”,加速实现百姓“加梯梦”,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此外,这一智能平台还能实时监控加梯项目的施工情况。“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加梯工程的施工质量和进度,为这项民心工程添加一把‘安全锁’;另一方面,未来万一出现纠纷,通过视频回放等功能,为厘清责任提供重要证据。”卜凡俊补充说。

  据介绍,目前大桥街道正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将加装电梯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点项目,并于2021年5月成立了“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加梯工作。实践中,大桥街道还逐渐形成了“1+8+1”工作模式,即由一家专业单位负责加梯服务中心日常运行;将大桥街道辖区划分8个工作区域,分别对应8个加梯代建单位给予技术支持;引进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给予安全资金保障,助推加梯工作速度、质量再提升。

(责任编辑:杨秀峰)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