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精准扶贫”进行时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碧桂园“精准扶贫”进行时

2019年05月30日 08:10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 高伟 北京报道

  自1992年以来,碧桂园始终秉承“希望社会因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的企业使命,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及扶贫事业。截至2018年底,碧桂园集团已经实际捐赠现金48亿元投入到公益扶贫事业,直接受益人数超过36万人次。

  碧桂园集团创始人杨国强说:“得益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发展,使碧桂园有机会做更多的事情帮助更多的人。国家提出2020年全面脱贫,这是一件伟大的事情,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都没有的,对于全国贫困人口而言是极大的幸事。我们有能力有条件的企业应该多做一点事情,努力参与到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事业当中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我们应尽的责任!”

  “4+x”创新模式助力脱贫攻坚

  从2018年开始,碧桂园集团更是将扶贫上升到主业高度,组建数百人的专职扶贫队伍,结对帮扶全国9省区14县(市、区)。

  在精准扶贫的实践当中,碧桂园探索出“4+x”创新模式助力脱贫攻坚。“4”即党建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是碧桂园集团统一部署的攻坚计划。“x”是指即结合帮扶地区实际情况拓展的自选方案,力求做到精准扶贫。

  其中,党建扶贫旨在扶志,以红色引领实现众志成城。例如,在革命老区村广东省英德市树山村以及全国知名的将军县江西省兴国县,碧桂园集团通过在精准扶贫当中融入党建元素,发挥党组织的动员能力,增强当地内生脱贫动力,让党的旗帜和“红色基因”引领乡村振兴,助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碧桂园集团坚持“像建好房子一样做好企业的党建工作”,高度重视党建在扶贫工作的引领作用,坚持将支部建立在扶贫项目上,扶贫推进到哪里,支部就建到哪里,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而产业扶贫政策,旨在扶富。通过联动帮扶的方式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产业兴旺,既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如何发挥地区产业优势,挖掘、培育、壮大地区优势产业?碧桂园集团在实践中从人和思想入手,探索出一条“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道路。

  碧桂园集团立足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依托地产主业及旗下苗木公司、社区连锁店、农业公司、酒店集团等优势产业力量,为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提供资金、技术、渠道和市场。把乡村的自然生态资源、特色文化资源和特色农产品等稀缺宝贵资源转化为商品,推向市场,从而把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发展优势,激发农村经济活力,推动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江西省兴国县水稻基地就是碧桂园集团重点建设的一个产业扶贫项目。2018年7月,碧桂园集团在江西兴国第一个定点扶贫的水稻种植基地签约落成。该项目依托碧桂园农业控股有限公司的技术、资源,对水稻品种、种植过程进行严格监控,以包销和“公司+产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项目周边贫困户脱贫。2018年晚稻种植基地项目总面积达594.20亩,覆盖三个产业基地四个深度贫困村,2019年种植面积计划进一步扩大。

  碧桂园从广东省农科院选取了优良晚稻品种免费发放给贫困户,给贫困户减轻负担。该项目还选派农业技术人员和当地种植能手全程跟进贫困户的种植情况,提供技术指导。“以前我从来没有领过免费水稻种子,每年都是自己买杂交水稻种子,每亩地每季差不多要300元,这回真的是给我们减轻了负担。”贫困户张文金说。

  目前,碧桂园集团已经在全国9省区14县(市、区)落地多个苗木花卉种植基地,以及竹狸养殖、灰鹅养殖、水稻种植等产业扶贫项目。让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农场务工、特色种养等模式实现脱贫。

  此外,碧桂园集团还充分利用自有扶贫品牌——碧乡、社区服务品牌——凤凰优选两个产品终端品牌,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打通消费扶贫的“最后一公里。”

  在贫困户就业方面,碧桂园以集团和市场用工需求为导向,立足当地经济,联动各方资源培育新型产业工人和职业农民。针对有劳动能力缺乏技术的贫困人口开展集中培训、远程培训或送教下乡。针对不愿外出或只能就近就业的贫困劳动力,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开展新技术推广和生产技能培训,提高生产效率实现增收。对参与就业培训的贫困劳动力进行跟踪管理,树立优秀典型,吸引更多的贫困户参与就业扶贫项目,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精准扶贫结合乡村振兴

  发展绿色农业是拉动脱贫致富的重中之重。2010年7月,碧桂园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国强到广东省英德市西牛镇树山村考察时,最关心的就是有什么产业可以帮农民脱贫致富。

  树山村是革命老区村之一,共有347户,总人口1582人,绝大部分是20世纪70年代树山水库移民,这里土地贫瘠、产业单一,住房多为70年代初建的泥砖房,没有自来水,没有进行电网改造,村民收入低,生活条件较差。

  2010年8月,碧桂园扶贫工作组正式进驻树山村以后,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制定了总体规划。之后,碧桂园集团因地制宜,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和“借本你种、卖了还本、赚了归你、再借再还、勤劳致富”的理念,在树山村发展绿色产业项目,成立苗圃示范基地。由碧桂园集团派驻技术人员,免费对村民进行培训,按照市场价格提供种苗,并引导村民成立合作社,村民提供土地和劳动力。苗木栽培达到一定条件后,再由碧桂园按照市场价或者保护价统一收购。

  项目开展至今,树山村绿色产业扶贫项目惠及23个自然村(组)187户92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24户94人。已经发展187户农户种植苗木400余亩,产业规模超过2550万元,村民实际获益逾1315万元,农户户均增收约7万元。收入超过100万元的农户有1户,超过50万元的有4户,超过10万元的有15户,初步形成先富带动后富的局面。

  碧桂园还紧紧围绕总体规划实施“一村一策”,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和劳动力丰富的优势,实施整村推进。

  碧桂园集团针对花塘(树山)村制定的十年发展规划显示,“一五”计划期间(2011-2015),投建项目包括:4600万元完成熊屋、罗屋、龙潭坑等10个自然村385户房屋建设;1350万元完成10村杂物房、市政配套和公共绿化;200万元完成4个饮水工程建设;600万完成电网改造和通讯改造;600万发展产业,初步形成先富带动后富的良好局面。

  通过实施“一五”计划,树山村共计投入7900万元,其中政府补贴600万,电网、电信、广播电视等公司投入约800万元,农户自筹资金500万,碧桂园集团直接帮扶6000万元。

  “二五”计划(2015-2020)期间,树山村将进一步推进公共环境维护和村民思想教育;发展产业争取市场化;开展阻断贫困专项活动,支持仍处于贫困的家庭,帮助其学习技能完成学业或者发展产业。

  不仅仅是树山村,碧桂园集团精准扶贫结合乡村振兴的思路还在英德市大面积推进。2017年,碧桂园集团与英德市政府签约,整县帮扶英德市78个省定贫困村实现脱贫。

  2018年5月,碧桂园集团在英德市桥头镇坪山村的产业基地项目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村小组+农户”模式,流转农民300亩土地,种植黑米、油菜花等农作物。同时融入稻田彩绘,采用机械化、规模化经营,为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发展观光农业,促进当体农业和特色旅游业融合。项目就业、租金、分红三者相结合,保障17户立卡户47人直接受益,间接帮扶桥头社区94户贫困户244人。

  2018年6月,碧桂园集团与广物控股集团签订共建帮扶浛洸镇鱼咀村战略协议,通过整合各自的资源渠道,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共同营造合作体制,共同探索民企与国企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合作新模式。通过共建走地鸡散养产业项目,预计为村集体带来收入超过10万元,为54户贫困户户均增收带来收入1万元。中华黑豚养殖预计为45户98人带来户均收入1800元。

  此外,碧桂园集团还在连樟村设立5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帮助贫困户脱贫和壮大集体产业经济。依托当地的绿色特色资源,碧桂园集团支持村集体承包流转146亩麻竹笋分配给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经营,平均每户每年收益超过万元;扶持帮助甜塘、马下两个村小组(经济合作社)承包70亩农田,统一种植甜玉米和优质红薯,惠及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截至2018年底,碧桂园累计捐赠4.6亿元帮扶英德市,共帮助英德市17405户44386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扶持教育反哺乡村产业

  在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实践当中,碧桂园集团尤其重视教育在促进脱贫、防止返贫方面的根本性作用。先后设立“仲明大学生助学基金”、“惠妍教育助学基金”等助学金、奖学金,资助贫困学生求学;创办三所慈善性质的学校——国华纪念中学、国良职业培训学校、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培育贫困学子,为社会培育职业人才;组织开展成长陪伴项目、社会实践交流活动;联动各方教育资源,在结对帮扶点实施改善办学条件、培训乡村教师等多元教育帮扶项目,为贫困地区学生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贡献力量。

  从2018年开始,碧桂园集团积极响应共青团中央投身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三个10万”计划,即在2020年内“扶持10万名返乡青年扎根农村创业”,“资助10万名因学致贫学子完成学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至少帮助10万名贫困大中专毕业生找工作,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要的制约因素是人才“瓶颈”。2018年10月,碧桂园与清华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由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组织了首期乡村振兴人才研修班。

  据介绍,该研修班通过紧密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围绕乡村产业人才需求,聚焦农业和旅游产业。瞄准返乡创业青年在政策把握、商业模式设计、产品开发、品牌培育、营销策划、创业融资和创业方法等方面的痛点和困惑,设计和开发系列课程。

  今年3月11日至16日,来自碧桂园集团结对帮扶的9省区14县(市、区)的创业青年和帮扶干部共58人走进清华园,他们肩负着带领父老乡亲脱贫致富过上美好生活、实现乡村振兴的重任,参加了第一期“青创10万+”碧桂园返乡扎根创业青年清华研修班。

  期间,研修班针对学员带来的37个创业项目进行了五轮精心梳理打磨,碧桂园还将从中挑选部分带贫效果明显的项目进行资金、品牌、营销等方面的帮扶。

  这种通过教育培训、开阔视野的方式帮扶创业,对陕西省铜州市耀州区的左林斌来说感受最为深切。2016年为照顾父母返乡的左林斌,面对村里漫山遍野的山桃突发奇想,将山桃摘了下来取核打磨,发了几条抖音视频,竟以每串手链500元的价格获得了第一笔订单。

  作为研修班的一员,左林斌以往一直认为只要产品足够好,生产效率提高就行。但从文化经济到卖“萌”经济,让左林斌感觉自家产品实在有些“落伍”了,这是经营理念上的彻底改变。

  研修班结束后,左林斌继续回到大山深处,开始花更多时间琢磨“什么样的产品才是消费者心目中的好产品”。不仅如此,通过研修班的学习,像左林斌一样的返乡创业人员开始把“就地”和“进城”两种就业创业方式结合起来,把“靠技能”就业和“靠融合”创业结合起来。如今,这种返乡创业创新的力量和规模正在继续壮大。

(责任编辑:佟明彪)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