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强委员:农村小城镇发展大有空间 碧桂园机器人已加速投入实战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手机看中经经济日报微信中经网微信

杨国强委员:农村小城镇发展大有空间 碧桂园机器人已加速投入实战

2019年03月13日 07:48   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 王 峥

  今年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国强针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问题,带来了《关于推进人工智能和建筑机器人深度融合的提案》和《关于推进农民在小镇集中居住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提案》。

  杨国强在第一份提案中建议,政府层面应加强对人工智能和建筑机器人深度融合的引导和支持,同时建筑行业协会、高校等要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施工单位也要积极导入建筑机器人。

  而在第二份提案中,杨国强则建议推进农村集中居住。他认为,有条件的地区,把农民集中起来形成一两万人口规模的小镇,可以更加方便和低成本地完成系列配套建设和服务,农民能过上和城里人相差无几的生活,进而吸引更多人回到农村、建设农村。“农民集中到小镇居住后,便可对原来村落开展土地平整,盘活闲置土地,平原地区可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提升生产力”。

  实际上,这两份提案也契合了碧桂园最新的战略布局。按照杨国强的计划,农业和机器人这两大多元产业将以稳健的地产主业为依托,在各自创造新利润增长点的同时,也将通过协同效应提高企业资源的配置及整合效率,从而全面提升碧桂园的核心竞争力。

  行业呼唤建筑机器人

  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要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要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这一表述引发与会代表委员们的热议和共鸣。多位代表委员建议大力推进智能制造,积极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了解用户需求、优化生产,将中国制造推向智能化、高端化、市场化。

  作为传统产业的典型代表,2018年中国建筑业总产值达23.5万亿元,同比增长9.9%,但眼下劳动力短缺、劳动生产力率低、工作环境较差等问题突出,工人施工技术的良莠不齐也影响到产品质量的稳定。同时,环境复杂、噪音粉尘、施工安全风险等,仍是传统建筑行业的痛点。

  如何将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成果运用于建筑领域,破解建筑业面临的瓶颈,近年来包括碧桂园在内的一些企业正在进行积极探索:未来或可以让机器人真正渗透进入建筑工地各生产环节,部分工人则成为管理者,进而实现安全、优质、高效的智慧建造。

  在杨国强看来, 中国是建筑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但建筑业大而不优,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较低,目前“危、繁、脏、重”特点突出,与时代发展进步已不相适应,急需对行业进行创新改造。

  另一个突出问题在于劳动力短缺。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人数为5415.23万人,占我国农民工总数的18.9%,同比下降0.8%。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加速,青壮年劳动力的供给日益紧缺。

  实际上,在人工成本昂贵的发达国家,劳动力短缺问题更为扎眼。美国劳工统计局报告显示,2018年美国建筑行业新增岗位33万个,但80%的建筑公司依然找不到合适的工人。

  为了突破瓶颈,全球建筑行业已纷纷将目光聚焦到机器人身上。全自动砌砖机器人“哈德良”原型由澳大利亚工程师马克·皮瓦茨在2015年研发,并发展为“哈德良X”。它可以一天24小时不间断工作,每小时能砌1000块砖,两天内就能砌完一栋房子。美国一家公司研制的砌砖机器人“山姆”能在一小时内砌好300块-400块砖,速度是普通砌砖工的5倍到6倍。

  杨国强设想:假如一栋30层楼的建设,70%的工人用建筑机器人来完成,留30%的建筑熟练工,培养20%的操作建筑机器人的新型建筑工人,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安全和质量问题,还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并节约大量成本。

  当前,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仍在持续,2018年全国房企施工面积达82.23亿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2%。现实中,房地产开发本身就是建筑机器人的应用大用户,例如墙板安装机器人、铺砖机器人、粉刷机器人、焊接机器人等。

  不少企业、机构已经宣布进军建筑机器人领域。而地产领军企业碧桂园目前已经实施超2000个项目,有着“自带订单”的巨大优势,去年已宣布5年投资800亿元建设顺德机器人谷项目。此外,绿地控股也宣布,要发展人工智能建筑和机器人智能科技。

  机器人加速投入实战

  位于北京海淀丰台,北京首个共有产权房项目——中铁碧桂园工地在建筑圈小有名气,前去调研考察的人们更关注的是它用于预制墙板搬运的遥控搬运小车。

  预制墙板每块重达一百多公斤,而这种遥控搬运小车一次可以搬运4块到6块预制墙板,只需要一名女工遥控操作,就能将墙板提升、捆扎、倒放,再通过工地复杂的路况、进出电梯,最终整齐堆放到楼层指定地点。

  在广东东莞的另一处碧桂园住宅项目工地,在搬运墙板的是另一种被称为AGV的自动运输机器人,它能通过预设编程、自行识别路径和避障行进,在特定范围能实现无人化运输。

  事实上,推进建筑机器人应用并不简单。科学界的专业细分上,现今大多数工业机器人是一种可编程机器,只能被编程为执行重复的一系列的运动。对于代替工人投入建筑一线,面对极为复杂的建筑工地环境,机器人需要执行更复杂的任务,甚至能够“思考”并作出决定。

  要让机器人真正满足未来建筑施工的自动化和智能化,需借力人工智能,让机器人能够学习、感知、解决问题,掌握语言理解、逻辑推理。通过人工智能和建筑机器人的深度融合,研发应用由AI程序控制的机器人,是这一轮建筑业研发和应用机器人的关键。

  “与一般的工业机器人相比,建筑机器人作业所在的环境更复杂,遇到的挑战更大。” 博智林机器人公司智能技术研究总院常务副院长兼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梁衍学介绍,“一般的工业机器人会走、会跑,但建筑机器人要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得更多。”

  研发建筑机器人,不仅是核心控制器,机器人形态、智能化水平提升等也都要探索从头到尾的自主研发。梁衍学说:“要满足最基础的工艺要求,就需要把这些技术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实现全局优化。”

  眼下在博智林机器人公司厂房,工程师将整个实验室划分为十余个小实验区,在这些用黄色护栏围起来的一个个“小摇篮”中,铝模安装机器人、内墙喷涂机器人、地砖铺贴机器人等20多款建筑机器人正在有序地测试、成长,其中多款已在工地上进行测试。

  自2018年7月份成立以来,碧桂园旗下博智林机器人公司先后与西湖大学、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成立了联合研究院,目前已引入了超过200名博士,在建的顺德机器人谷项目未来5年内计划投资800亿元,并引进上万名高端研发人才。

  农村小城镇大有空间

  除上述提案外,杨国强对于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的发展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陈锡文指出,目前仍有约5.64亿人在农村,即使到2030年城镇化率达到70%,农村也还有4亿多人。这么多人在农村生产生活,必须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不能“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不能建设“一个发达的城市,一个落后的农村”。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作出了“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庄严承诺。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明确指出,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

  在2月20日举行的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表示,“要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已经明确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逐项明确阶段性工作举措,推动乡村振兴一年一个新进展,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同时,今年是新一轮农村改革的开局之年。韩长赋说:“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仍然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要以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推进农村改革。”

  应该说,农村改革持续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新主体、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都为农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驱动力。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意在让乡村尽快跟上国家发展步伐,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中国向现代化强国转变,需要进一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便于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同时也要因地制宜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毕竟5亿多农村人口全部进入大城市显然是不现实的。

  杨国强在提案中建议推进农村集中居住。实际上,在我国,江苏、湖北、四川等地,集中居住的探索已实施多年。苏北一些农村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采取优先进城、鼓励进镇、积极集中的措施,合理选址、培育产业、打造特色、保护环境,改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的住房环境,稳步推进苏北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已有初步成效。

  在杨国强眼里,一两万的人口规模的小镇,将衍生出更多服务需求带来市场商机,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民宿农家乐、休闲康养等,有助于实现农村人口的就地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此外,当前我国农业大而不强、大而不优、大而不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全国人大代表徐建国建议,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发挥科技创新对农业的推动作用,要依靠科技力量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转型升级。

  目前,国内已经有联想、阿里、苏宁、网易等不少民营企业开始在规模经营及农业产业化上试水,寻找更多长期发展机遇。碧桂园集团在2018年6月份宣布进军现代农业,引入世界一流的农业生产技术、设备,布局农业全产业链,与农民共享现代农业发展的红利。碧桂园正计划在结对帮扶县挖掘当地特色农产品,因地制宜创建循环、智慧等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杨国强建议,在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基础上,可对原来村落开展土地平整,盘活闲置土地,平原地区可进一步推广农业机械化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农民还可到合作社打工挣钱,解决部分就业问题。

  陈锡文也建议,今后要重点培育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这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落实扶持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政策,完善“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利益联结机制,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

(责任编辑:刘朋)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