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在线访谈

 
四川“十三五”文化发展新思路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十三五”谋篇布局,... 详细>>
本期嘉宾

 

郑晓幸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化厅厅长

访谈时间:2016年3月14日9时

制作:文化产业资讯部 主持人:卫馨

访谈精粹
文字实录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中国经济网2016全国两会特别报道——“代表委员谈文化”。今天节目当中邀请的到是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首先,欢迎郑代表的到来。

  郑晓幸:大家好。

  主持人:我们知道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对文化发展也提出新的要求。首先想问问您,“十三五”期间四川省文化建设有哪些规划?

  郑晓幸:现在已经跨入“十三五”,在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中,文化建设是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书记提出新的发展理念,引导国家治国理政。作为“十三五”规划的思想灵魂和根本遵循,文化建设必须按照这样一个思路,用五个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文化发展。在步入“十三五”以后,文化的发展,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显得特别重要。因此,在谋划“十三五”文化发展的时候,国家这次出台“十三五”发展规划,文化作为专门的篇章进行谋篇布局。对于“十三五”中国的文化发展、四川的文化发展,我感觉要高度关注几个重大的问题。

  一是高度关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小康。物质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更要丰富。

  主持人:精神文化小康要怎么理解?达到什么程度才叫精神文化小康?

  郑晓幸:都有标准的。精神文化小康实际上背后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也就是说在全面实现健康发展中,要让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起来,与物质生活同步。再说通俗一点,社会要为中国老百姓提高幸福指数、快乐指数,提供丰富的健康向上的、丰富多彩的、颐养精神的文化产品。而老百姓通过广泛的参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享受多样性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精神文化产品,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文化修为、文化品味,提高中国人的精神素养。把这些理念融入到老百姓的生活当中,这样来讲,使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健康、更丰富,能够在中国物质建设、经济建设,提供物质产品的同时,让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也就是说,让幸福洋溢到老百姓每个人的脸上。

  转型时期,社会焦虑、困惑、浮躁,物质方面发展很快,但是现在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同社会阶层他们的精神生活与物质发展水平是不相称的。一个国家要强大,要提升文化软实力,重视国民的文明素养。这不是一个口号,是要在长期的体验和丰富的文化生活中去感受的。

  “十三五”我们抓两个,一是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关注文化民生,满足老百姓的基本文化需求,为老百姓提供基本精神文化食粮。谁来承担?政府承担,社会广泛参与。另外发挥社会主体的作用,让社会多元主体加入文化建设。中经网过去长期关注经济,现在关注文化,关注文化和经济融合发展形成了一个专门的网页,现在点击率也非常高。实际上都在转型,都在转向。

  “十三五”中国发展很大的特点就是文化和经济融合发展,文化将渗透到经济的方方面面。经济的转型、经济的提质、经济的增效都靠文化去润浸,文化是广义的概念。

  主持人:您的解读非常到位,文化不仅可以和经济结合,可以和各个产业完美融合,它是可以渗透到任何一个产业,除了经济,比如法制或者是其他方面丢和文化息息相关。

  郑晓幸:进入“十三五”,中国经济面临着重大转型。一个重要转型就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整个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可以看到,现在中国经济发展,总理在报告当中已经讲了,现代服务业比重已经达到50.5%,消费拉动的贡献率超过60%。因此,在未来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中间,包括文化产业在内,文化创意在内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还有现代人的文化消费,将助推中国经济转型,发挥重要的作用。说通俗一点,这将是未来“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转型的新的动能。关注消费、盯住消费、扩大消费,消除目前我们对消费认识的一些误区,在发展现代服务业当中,高度重视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这是我们要高度关注的。这是高度关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人精神文明生活。还有一个高度关注,把五大发展理念渗透到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全过程中。

  现在我们讲的五大发展理念,首先是创新发展理念,创新是第一动力,是国家战略中的核心。那么在文化发展方面怎么体现创新?

  主持人:如何在创新理念下进一步拉动群众的文化消费,如何刺激他们消费呢?

  郑晓幸:文化是最需要创新创意的产业。因为文化是以人为本,以创造性智慧型劳动为主体的活动,它产生的能量,它的影响渗透到事业产业中间。

  刚才讲了创新,创新怎么体现在文化建设中间?第一,要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满足老百姓基本文化需求,要体现创新。把原来简单的送菜、配菜发展由老百姓点菜,因此,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些载体、内容、方式都要进行变革。原有的一套文化需求,供应给老百姓的菜单,适应不了今天老百姓的基本文化需求。另外,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过去只重视城市,但是对边远山区、农村,总理在报告中间说要使更多的文化资源向基层、向农村倾斜。另外在社会群体中间我们高度关注的是一般的群体,但是社会的特殊群体,比如现在社会最大的特殊群体农民工,现在最大的消费群体90后、00后,我们的主菜单对他们关注不够。包括弘扬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如何现代表达,创新性的转化?我们提供精神文化产品怎么满足你们这类消费者的需求。现在90后、80后、00后文化消费需求呈井喷,而我们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满足不了你们的需求。我们这么多平台、载体,但是我看到你们这类参与这类活动的很少,因此这是“十三五”很重要的一点,文化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就是要盯住你们这个消费群体。

  主持人:这是文化供给侧改革一个方面吗?

  郑晓幸:当然是。无论公共文化产品,还是多样性社会文化产品都面临供给侧问题。

  主持人:您觉得重点是什么呢?

  郑晓幸:首先要关注消费需求,研究消费需求,消除消费误区,校正消费误区,坚定消费信心,正确把握消费预期。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间,现在最火爆的是电影。中国电影业去年票房已经突破400亿,今年春节期间20-30亿。其中很重要的,消费对象基本是80后、90后、00后。这样你就要研究供给侧了,一方面有些消费在萧条萎缩,另一方面有一些消费在井喷。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就要研究。首先,从公共文化来讲,许多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政府花了钱付了代价,但是大量闲置在公共设施平台上,很传统、很低端和老百姓很前沿、很时尚的理念对接不起来。特别是进入互联网数字化以后,传统平面的文化消费是很低端。所以,现在博物馆、图书馆都搞数字化,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传统的音乐、舞蹈、美术都面临提质。整个供给方面,过去提供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低端,面也很窄。特别是和新型的、大众的文化不对接。一方面资源闲置,供给产品稀少,一方面需求井喷满足不了需求。在供给侧方面,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质量是最关键的,质量取决于创新能力、创新审批,文化是一个创意产业。为什么把文化产业等同于创意产业呢?

  中国是资源非常丰富的地方,熊猫在四川,但是功夫熊猫不在这里,钱被人家赚走,这就是我们创意能力太弱了。其实我们创意能力、创新水平才是最重要的。刚才讲的是五大理念怎么融合发展的问题。

  主持人:我们知道,2015年10月份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公布。您觉得四川省未来该如何打造文化精品?

  郑晓幸:总书记讲话已经两年了,这是在中国文艺发展最迷茫的时候,最浮躁的时候,最没有方位感的时候,总书记做了重要讲话,这番讲话在全社会引起很大的反响,校正了方向,明确了文化工艺往哪里着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艺术家要沉下去,要戒浮躁,要解决有高原无高峰的问题。我理解总书记讲话,中间关键是要为老百姓提供思想性、艺术性,还兼可看性融为一体的优秀文化产品,既叫好又有市场的文化产品。

  四川是一个艺术资源大省,四川丰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历史上文人墨客聚集,从李白、杜甫。

  主持人:以及我们的熊猫文化。

  郑晓幸:到巴金、郭沫若等很多聚集在四川,包括现在北京艺术市场上有很多都是四川走出去,四川巴蜀文化孕育一批文艺人。四川的文艺舞台也十分活跃。四川舞蹈、四川戏剧,特别是川剧,四川的曲艺,乃至四川的美术创造都非常丰富。但是严格意义上讲,我们仅仅是文化资源大省,还谈不上文化强省。最大的问题是有高原没高峰,影响大,能传世的作品很少,我们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四川是一个庞大的文化消费需求市场,如何把自己的市场打开走出去?因此加强对优秀作品的创作引导,一个是出台振兴戏剧一系列刚性的扶持措施,对改制转制的文艺院团加大投入,加大扶持的力度。在文艺院团改革当中,大家也关注四川,这是这几年很敏感的问题,但是四川的文艺院团阵地没丢、队伍没散、导向没变。

  去年年底举行首届四川艺术节、国际非遗节。我们没想到贯彻总书记讲话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我们推出32台新编的剧组,连续在四川演出,一票难求。我们基本判断,老百姓物质生活恩格尔系数发生大的变化以后,老百姓对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的需求是在不断的提升,而我们现在是没有多少优秀的文化产品在供给方面为老百姓提供。这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拿什么奉献这个时代,拿什么作品奉献给这个时代,奉献给我们的人民。现在全国改制文艺院团他们都在关注,因为四川的投资力度和强度,对文艺作品扶持都是全国领先。

  主持人:具体实施情况怎么样,能不能举几个例子介绍一下。

  郑晓幸:在我们凉山州歌舞团是老牌的民族歌舞团,在这一轮贯彻习总书记的讲话中,打造了一个舞剧《彝红》。很少有非国家歌舞剧团搞舞剧的,结果凉山州歌舞团搞了一个舞剧。这个舞剧打造后,很快受到市场和各界的好评,然后在全国巡演走进中国国家大剧院连演几场,受到大家的赞扬,入选今年中国少数民族大汇演。我们川剧是四川的名牌,我们做了剧目与抗战70年相对接,市场反映好,全部巡演。根据巴金的《家》改编的舞剧现在在各地巡演,市场反响很好。就是两个有效的统一,思想性和艺术性。没有总书记讲话的引导,没有省委省政府加大力度的扶持,没有演职人员扎根基层创造,这样的优秀作品出不来,这样的例子很多。光是这一次艺术节展演就是32台,360多个节目,这样带动了群众文化。你到各地看,只要有广场的地方,有空的地方,从省会城市到市乡都能看到,老百姓唱起来,跳起来,乐起来,老百姓幸福指数比我们高。

  主持人:形成了全民的氛围。

  郑晓幸:对,文化需要氛围。我们现在反对形式主义,文化、艺术不能搞形式主义。我经常讲,但是没有实实在在的平台展示也不行。现在老百姓参与热情,现在精英阶层、党政机关领导干部都应该参加健康向上的群文生活,都需要这样的精神生活。现在领导都不去看这些东西了,实际上现在反对形式主义、反对铺张浪费和文艺重心下移为老百姓服务是两码事。

  主持人:还是以人为本。

  郑晓幸:对,文化本质是以人为中心。

  主持人:四川省作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核心地区,您觉得在未来发展当中四川省该如何更好的融入呢?

  郑晓幸:四川提出藏羌彝,是基于512地震以后,核心区就在藏羌彝这一带。藏羌彝是文化资源最丰富,文化设施建设最落后的地区,借灾后文化重建,重点向这些地方倾斜。灾区现在是四川最漂亮的地方,全国人民的支持,国家制度的优势,四川人以感恩文化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但是怎么发展,建起来了怎么可持续的问题?特别是民族地区,我们提出打造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这样的理念和想法得到了国家文化部、财政部的高度认同,纳入到国家第一个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十二五”已经开始启动。刚刚通过“十三五”规划也是把藏羌彝纳入区域文化发展中。

  藏羌彝在中国的西部地区跨几个省,四川、西藏、青海、甘肃、云南,包括贵州一部分。但是藏羌彝核心在四川,四川在西部是最大的省份,经济总量已经占据1/3或者1/4。四川的发展对整个文化产业,西部文化产业的整体拉动。四川产业文化增加值去年至少突破1000亿元,正式数字还没下来,大概是1300亿,占GDP增加值已经达到4%,成都已经超过50%。现在藏羌彝起来了,特色、亮点都出来了。我们布置了重点的项目,现在培育了重点,但是没有形成重点和亮点,产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市场半径小,影响和覆盖面小。现在把藏羌彝走廊各个结点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带,让它关联性更强。另外把重点的项目做强做大,形成藏羌彝特色文化品牌,形成四川、巴蜀文化、藏羌彝民族文化中间特有的品牌,然后走出去。

  主持人:在您今年议案当中提到,要设立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引导投资基金。您这个想法是怎么提出来的?

  郑晓幸:经过前几年整体的发展,藏羌彝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点,也是精准扶贫的核心地区。现在精准扶贫是国家大战略,我们就把文化扶贫重点放在这里。我们讲藏羌彝走廊和国家精准扶贫,四川精准扶贫核心地带也在这个地方。精准扶贫,四川一个是藏族地区、彝族地区,还有几个山区,藏羌彝是非常关键的。调研中发现资源也有,交通条件也在改善,非遗传承人也在那里,但是为什么发展不起来?还是因为第一动力不足。我们通过招商引资吸引投资商,有眼光的投资商关注这一地区,拓展这一产业,特别是下一步打造中国工艺、中国制造,藏羌彝生产性保护的产品都是中国工艺最具亮点的。但是在这些地区没有原始积累的过程,所以整个资金缺乏,缺资金、缺创意。我们在“十三五”建议国家对这一地区建立专项的投资基金,用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这一地区的投入,一定会产生显著效益,这是很关键的。一个是引进资金,一个是引进创意人才,然后把市场链条连接起来。

  藏羌彝在这样的情况下,地方也在采取措施,但是既然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对民族地区来讲至关重要。这一地区的效益放大,对整个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都有示范效应。所以,这次人大会我建议国家对这一地区文化产业专项规划给予专项指导,投资引进引导与支持。

  主持人:我们期待您的建议得到大家的认可,通过发展我们的文化产业能够帮助更多贫困地区的人口脱贫,然后我们扶贫。我们也知道四川是中国西南内陆省份,也是在“一带一路”概念之下,您觉得该如何融入?

  郑晓幸:四川应该说是丝绸之路一个很重要的起点,我们讲茶马古道,讲到蜀道都和丝绸之路有关。四川处于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这是“十三五”发展中四川的两个机遇。四川发展怎么融入到“一带一路”整体发展战略之中,四川的发展怎么融入到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格局中?现在在“一带一路”中间,文化的交流,文化的贸易,四川已经显示出特有的优势。四川现在大众产品文化贸易出口,你想不到是什么?是中国彩灯自贡灯会,我们现在已经到50多个国家展示,现在自贡彩灯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四川的川酒,四川是名酒聚集地,川酒、川剧、川菜,只要有中国菜的地方都有川菜,还有四川各类的产品,通过灯会,让特色文化产品让它走出去。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院长陈智林之前来接受采访,他之前是四川川剧院的院长。前几年,连续几年四川川剧在欧洲市场拿到的是订单,不是简单的交流访问,拿到的是商业订单,再一次体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四川还有很多曲艺和灯会,特别是利用国际非遗博览节这样一个平台吸引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关注。

  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产品、文化贸易人文交流等,四川是重要的输出地,以艺术为媒,以人文交流为媒,让四川的产品走出去,把外面的文化引进,这样可以和沿线国家共建共享。这是前景很大的。

  主持人:您提到让四川文化走出去,“十三五”规划中有没有具体的举措更好让四川文化走出去?

  郑晓幸:五大发展理念中间开放的理念。我们今天之间的交流始终有一条主线贯穿我们,就是怎么用新的理念引领文化发展。我们讲创新,讲协调,讲绿色......

  主持人:如何通过开放的理念呢?

  郑晓幸:现在走出去是开放的理念。四川是一个内陆城市,只有开放才能释放出更大的效益和能力。所以大开放,对外大开放也是一种改革。四川文化要走出去,讲好四川故事,扩大四川影响力和竞争力,从而提升四川整体的软实力。“十三五”期间,我们重点是要把四川的对外文化发展思路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和国家整体发展战略融合在一起。另外,打造四川特色文化品牌,要有品牌战略。

  过去讲四川有很多文化资源,但是缺乏品牌意识。品牌意识是集约意识,是效益意识,是能量意识,能量大了就是品牌,辐射力、影响力、竞争力就提升,我们有重点打造培育一些特色文化品牌。

  主持人:如何打造品牌效益?

  郑晓幸:培育重点项目、重点人物、重点工程,实施“几个一批”,培养一批重点骨干企业。我们已经有30多家外向型以中国财政为主的(企业)。去年对外文化贸易,光是自贡彩灯这一项9千万美元,市场是很大的,你看了会很惊奇。世界最漂亮的彩灯在中国,在四川,在自贡。另外,把藏羌彝特色文化产品打捆集约走出去。现在有很大的产业,包括我们的竹编艺术,四川丰富的文化产品,我们把它集成化、品牌化,推动它走出去,然后带动四川的各类大宗特色产品走出去,重点项目、重点工程、重点企业、重点品牌、重大活动这五大方面政府都有详细的实施方案推动四川进一步走出去。

  主持人:您刚才谈到四川省在新建提高图书馆质量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十三五”规划当中四川省如何让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扶贫走入大家的心中?

  郑晓幸:四川是全国公共文化服务战线最长、网点最多,全省有198个公共图书馆、207个文化馆、89个博物馆、4375个综合文化站,5.2万个文化共享工程基层点。加大对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投入,是四川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现在四川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经形成,大批公共文化设施已经形成。从省会城市,天府广场各种设施密集,这几年我们每年拿十几亿专项投入到基层公共文化,导致四川这几年公共文化服务进步指数居全国居第一,服务居全国第二,这作为四川是不容易的。“十二五”关注硬件建设,“十三五”要加大投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质量。一个是关注特殊群体,关注什么特殊群体?我们寻找四川的经验,关注农民工,我们建立农民工文化驿站,这在全国较早建立。农民工聚集的地方我们建立特殊的文化驿站。留守儿童,我们建立留守儿童之家,文化之家。我们在社区专门为妇幼老年人,特别是农村,提供把文化与健身、养生结合起来的服务项目。

  现在人在往城市走,传统的资源往下走,下面空了,都是空巢老人。我现在把人流、公共文化信息流等结合在一起改善公共服务。我们把城市的公共文化资源,比如我们建立流动文化馆、流动图书馆等,图书馆利用数字化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分馆,这样公共文化信息流扩大,城乡之间融合了。另外,精准扶贫中间,今年四川要2500个贫困村要实现脱贫。

  主持人:通过文化产业实现精准扶贫。

  郑晓幸:首先扶贫时要通过政府的文化投入,政府的文化担当不能放弃,另外培育产业实现真正脱贫。文化扶贫是两方面,一是把公共文化资源,政府投入向贫困地区,四川是88个贫困县,四川一共181个县,88个县是贫困县,公共文化资源更多向88个贫困县倾斜,重点抓典型的贫困村,制定规划分级脱贫,文化脱贫。对文化资源富裕的贫困地区,比如藏羌彝地区,羌绣、藏绣,对就业脱贫是一个很大的产业。羌绣、藏绣,以及民间非遗传承人都是老百姓脱贫很好的基础,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是很大的产业。地震以后,羌绣、藏绣,以及和家庭的审美需求和国外的大品牌对接,这个产品已经走出去。北京民族文化宫几次大展示引起轰动,包括唐卡、羌绣、陶艺等特殊的民族文化产品最有市场,和脱贫结合起来就是产业。这是双向的,事业和产业双轮驱动推动民族脱贫。包括我们搞艺术培训,我们脱贫首先是自娱,就要先有文化熏陶。我们有完整的计划推动民族地区、四川贫困地区的脱贫。

  主持人:去年两会您提到蜀道申遗的建议,这个建议有没有进展和突破?我们知道蜀道申遗是四川传统文化保护的一个重要措施,您当时提出蜀道申道是否觉得这对四川文化走出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郑晓幸:大家非常关注蜀道申遗。蜀道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保留最完整的文化线路之一,不仅是历史上连接蜀国和秦国的线路,也是沟通南北、连接中原的重要的经济交流纽带。整个是蜀道是1000多公里,距今3000多年历史,以汉中为界分南北两段,北段在陕西,南段在四川。现在保持比较完整的是在南段,蜀道申遗呼吁最多的以四川为主,四川这个段又覆盖四川6、7个市州,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都在关注。四川蜀道主要包括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阴平道,这里有大量的文化遗产,文物资源非常丰富,很多路段至今在使用。所以它是祖先留给我们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这样的遗产,也是当代四川人义不容辞的文化责任,文化担当。

  我们也关注蜀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现在国家文物局等各方面都在关注,资源调查、基础研究、价值认定工作扎实推进,特别是我们对荔枝道、阴平道,考古调查已经取得重要的成果。申报遗产预备清单中间,文化遗产部分、自然遗产部分都已经编制完成。我们也召开了蜀道申遗专家论证会,整个工作力度很大,进展很大,成效很大。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间,各级党委政府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在增强,知道祖先留下给我们这样一个遗产,对我们今天国人来讲有弥足珍贵的文物价值,这一点我觉得是最重要的。在整个申报过程中间也面临着一些困难,最大的困难是现在中国政府在世界遗产,每年只有两项。

  主持人:对于这个难题我们该如何突破呢?

  郑晓幸:申报两项,成功只有一项。而现在将近40个在排队,四川实际上除了这个,还有古蜀国三星堆金沙申遗,藏羌碉楼申遗等都排在前面。现在排在最前面是金沙三星堆古蜀国申遗,它是遗址申遗,不是现行申遗,现行申遗难度很大,哪一个地方稍微遭到破坏或者是不重视都会一损皆损。高度的文保意识,守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这是最重要。蜀道申遗这个难度系数是非常大的。但是我个人认为,我们重视的是这个过程。因为在申报遗产中间,长期以来,我们重申报轻保护,现在调过来重保护。申报哪一天成功,我个人认为事在人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整个沿线申报文化遗产中,文物保护存在过程中,我们享受文化遗产带给我们的一些社会影响。现在四川旅游之所以火爆,四川旅游人数将近突破4亿,其中就是因为四川有丰富的文博资源,利用好资源就是守住我们的金山银山,这一点非常重要。

  申报过程中我们工作没懈怠,在努力,在路上,更重要的是强调各级政府和老百姓强烈的文物保护意识。国家刚刚公布了保护文物的一些战略部署,我们贯彻好,加大四川文化大省文物保护的力度,这是最重要。

  主持人:历史场合当中文人墨客通过蜀道将四川文化带向全国各地,“十三五”规划期间我们希望通过蜀道之廊,将四川的文化推向世界各地,谢谢。

  郑晓幸:这个很好。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希望借助中经网等媒体更多关注四川文化建设。四川是文化资源非常秀美的,也借助这个平台,希望各位网友更多到四川体验多姿多彩的巴蜀文化。谢谢。

  主持人:谢谢郑代表。感谢观众朋友的收看,更多资讯请持续关注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