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在线访谈

 
丁列明谈医药行业创新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详细>>
本期嘉宾

丁列明 全国人大代表、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访谈时间:2016年3月9日10时

制作:文化产业资讯部 主持人:卫馨

访谈精粹
文字实录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中国经济网2016全国两会特别节目。今天演播室将会就医药改革话题进行探讨,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全国人大代表、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丁列明代表来到我们的节目当中。

  丁列明:大家好。

  主持人:丁代表您一直关注医药改革,包括您在前几年以及今年的两会期间也带来了很多关于医药企业自主创新的建议和意见。目前医药企业面临的最大困境是什么?

  丁列明:两点,一个是创新能力不足,二是创新动力不足。能力不足体现在硬件和软件,最突出的是软件,创新的顶尖人才缺乏,还有我们的基础研究比较薄弱,原创的成果比较少。

  主持人:造成这两个困境的原因是什么?

  丁列明:这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毕竟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很多行业应该说还在发展过程中。医药行业是非常特别的行业,创新研究开发本身难度很高,周期很长,风险很高,所以我们中国历史上以仿制药为主,大家不愿意创新也不敢创新,而且创新可能又做不了,这也是历史的一个过程。当然我们的情况慢慢在改变,特别近10年应该说我们创新能力逐步在提高,创新的成果也慢慢在出来。

  主持人:具体成果和表现有哪几点?

  丁列明:我们自主研发的靶上药,阿法替尼治疗肺癌、西达苯胺治疗淋巴瘤的,还有四川康弘的康柏西普等等,自主研发的创新药逐步在出来,这跟以前大不一样了。

  主持人:我们研发的新药和其他发达国家的药品质量相比有什么差距吗?

  丁列明:应该说我们的质量水平逐步在赶超。就拿我们这个药来讲,我们直接跟进口药做比较,我们的数据,疗效,安全性的数据,综合性都比进口药好,特别是临床已经广泛应用了,专家跟病人都普遍反映我们的疗效更好。

  主持人:只有消费者说好才证明我们的药是真好。具体而言,国家有没有出台一些政策进行扶持,或者落实情况?

  丁列明:创新药投入比较多,资金要求比较高,而且一直以来审批是制约瓶颈。这些年,应该说国家从几个层面在改变,2008年开始国家启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十一五”时候66亿拿出来专门支持创新药的开发,我们的药也是在它的支持下做出来的。这对创新是非常大的推动。

  还有审批效率。去年,国务院跟药管总局也出台了好几个政策,包括数据标准的改革,以及审批制度的改革,也大大提升审批的效率。当然跟西方还有一些距离,我们很期待,特别是春节以后第一次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议题就包括怎么支持和鼓励我们的医药创新,相信政策环境肯定会越来越好。

  主持人:你刚刚提到跟广大药企期待的可能还有一些小小差距,您代表药企的心声觉得最期待的是什么呢?

  丁列明:比如说审批,我们临床的审批时间,光等待可能10个月甚至更长,这样对药企,特别是自主研发的创新药,可能在等待过程中……

  主持人:专利保护期就过了。

  丁列明:对,专利保护,研发滞后,怎么能提升?国外像这样的项目一个月、两个月就批出来了,我们批一年甚至更长,的确让我们比较困惑。这方面可以进一步提升,怎么能改变,用更短的时间。只要不需要排队的时间,我想正常的技术评审时间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方面我们要增加人员,审批的人很缺乏。

  主持人:或者是简化一些手续。

  丁列明:简政放权,大家可以去研究。

  主持人:现在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有这么一种现象,仿制的进口药,海外的仿制品大家比较头疼,您怎么看?

  丁列明:我的理解你说的是到海外去购药,这个现象非常普遍。因为一些进口的高价药的确在市场上非常贵,通过海外去购,特别到印度去购药,价格差别特别大。法规上来讲是违法的,因为像这样的药是没有经过我们国家审批,等于是走私,这样购是违法的,还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因为没有人来保证你购来的药是符合质量要求的,甚至是假药你也没有办法,很多病人也是很无奈的。我知道媒体包括中央台都在报道这个事情,所以要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还是通过我们自主创新,能够研发出价格合理,疗效好,质量保证,副作用小的产品,满足我们病人的需要。

  当然,我们也要通过谈判,把进口药的价格降下来,满足老百姓的需求。还有医保政策,病人全部自费还是承受不了,很困难,我们国家通过医保政策覆盖一部分,报销一部分,帮助病人用上这样一些好药。

  主持人:做仿制进口药对企业来说很不利的,不只是违法,还冒着很大风险,您说为什么这些企业还要这么去做呢?

  丁列明:这个倒还不是企业行为,是很多病人个体的一些行为。假如说是企业,也是地下的企业,作为一个大的企业不可能做出这样违法的事情。很多是病人自己的事情,他自己要用药。

  主持人:不只是我们中小企业,病人自发就想要用这样的药品。

  丁列明:对,这可能是违法的事,包括个人和企业都不能做的。

  主持人:站在病人的角度,怎么给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让他们意识到它的危害性呢?

  丁列明:还得从政策上去改变,设身处地为病人想一想,特别是恶性肿瘤的病人已经在生命倒计时了,他怎么帮助自己,救自己?我们国家和企业一起提供给他合法,质量好的产品,又帮他承担一些费用,让他用上正当合规的药。核心还是自己研究开发更好的产品。

  主持人:我注意到创新是您一直提到的词,新药的研发项目和成果也是决定一个药企成功的关键。您觉得我国药企自主创新的能力处在什么状态?

  丁列明:现在创新的能力逐步在提升,有几个方面。一个是我们人才逐步在集聚,特别是这些年我们一些海外的优秀人才逐步在回归。特别是生物医药这个领域,有三五百人,回来以后把一些好的项目、新的理念带回来了,有些直接自己就创业,有些加入到大公司里面一起创业。我刚才提到四个产品,背后都可以看到他们做出的贡献,他们的身影在里面,应该对我们的自主创新发挥了非常好的推动作用。我们的创新体系,我们的资金在逐步改善。

  主持人:我们的创新体系是比较完善吗?

  丁列明:应该说比较完善了,还有创新的服务型公司,应该说也是比较完备的,重大专项的支持下也拉动了地方创新资金的投入,拉动了一些企业的投入,很多地方医药创新园区很普遍,浙江、江苏,很多地方。

  主持人:一二线,三四线城市都有。

  丁列明:泰州中国医药城专门就是医药城,园区的建设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企业里面的创新体系也是比以前上了几个台阶。

  主持人:企业说自上而下,层层都有这样的体系存在。

  丁列明:对,我们重大专项里面支持的,企业的孵化建设,平台的建设,这些平台是我们体系非常重要的部分。的确医药创新是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专业,也涉及到很多环节,让企业自己去完成就非常难,平台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搞药理,安全性评估,临床研究……我们的体系比原来要提升很多了,比较完备了。

  主持人:这个平台相当于黏合剂的作用。

  丁列明:创新需要的一些要素。

  主持人:提到创新,我们一直希望这个企业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我们就企业而言它该如何进行自己的创新升级呢?

  丁列明:首先就是要结合市场,市场导向来创新。因为企业很明确,最后要在市场上实现价值,实现良性的发展,不可能说我有几个专利,发几篇文章就完成任务了。企业最后要有产品,在市场上实现它的价值,企业必须要市场导向来创新。我想我们的国家也鼓励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因为企业跟市场最近,知道市场需要什么,也知道怎么把这个成果,数据,转化成产品,然后再到市场上去实现它的价值。

  所以,一个企业进入市场把创新的要素集聚起来,而且依据产品开发的国家要求,每一步有机结合起来完成这个系统的开发过程。

  主持人:刚才我们提到关于企业自身如何去提升创新能力,现在我们放大看整个国家层面。国家这几年也出台了很多政策,地方的药品审批制度统一到国家去管理,提高我们的认证水平,国家也做了很多的举措,我们也要认识到它的管理改革还不是那么彻底,包括出现了这些问题,比如机制不合理,对于这样的现状您怎么看?

  丁列明:我想国家也充分认识到行政审批,特别是我们司法审批对产业带来的影响,很多举措、很多改革在不断努力和完善中。去年出台了几个政策,涉及几个重要的关键点。现在非常突出的矛盾是,我们申报的项目多,但是审批的人员少,跟国外比有100倍的差别。

  国家统一审批创新药,每年报的项目上万,甚至几万,这些项目水平参差不齐,应当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申报。我们建议过,通过市场机制,通过标准的改革,把门槛提高,减少重复申报,减少一些无效的申报。去年3月份国务院相关部门正式发文,标准提高了,而且跟国际接轨,现在来看,趋势非常好,原来每个月报的项目远远多于审批出来的项目,现在倒过来了,审批的项目要多于报的项目。

  主持人:这是改革的成果。

  丁列明:对,还有一些举措,一次性评价,研究的质量,提高我们药品的质量。还有就是分渠道审批,我刚才讲了一两万的项目,真正创新的项目只是很小一部分。原来马路上什么车都挤在一起跑,牛车,马车,三轮车,都在一起跑,现在分类,好的项目、创新的项目、重要的项目,先让他报,有快速通道、绿色通道,不要又挤在一起谁都跑不快,这个举措也是非常好。当然有些可能也是简政放权,我们看到有些审批权限下放到一些省级中心,根据项目的具体技术的含量等级,大家不要集中在一起,能够改观我们审批的效率。

  主持人:针对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您对国家的政策有哪些期待?

  丁列明:还有一点刚才讲到创新动力的问题,企业最后在市场上实现它的价值。因为我们创新的目的也是最后创新成果能够运用,有它的市场价值。讲到这一点我们现在的市场准入跟国外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的产品最后一公里很长,什么意思呢?我们这个产品好不容易批出来,批出来以后要到病人手上真正能用有一个很长的过程,包括招标,我们有规定这个药进医院用之前必须完成招标流程。这个招标每个省时间都是不一样的,周期大概五年,不是每年招,赶上快了就一年招上了,赶不上要五年以后。你想这个产品要等五年才能招标,跟国外很不一样,国外欧美国家这个产品批出来以后下一个星期医院里的病人就能用得上了。招标完全是人为的,并不是我们做不到,或者我们创新能力缺乏,而是人为上我们的政策上的限制,所以影响了它的市场应用。

  第二,前面讲到了,我们的医保政策,包括商业保险。特别是创新药应该说由于它的投入、它的周期、它的风险,价格自然会比较高,自费很多病人可能用不起。国家报销很重要,进入报销目录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我们专家也在呼吁。医保目录2009年调整后一直也没有动过,不管你研发出的药质量多好,疗效多好,安全多好,都没有机会进入报销目录的。这也要像发达国家去学习,怎么能把医保的目录调整,或者是商业保险,有这么一个机会,让病人能够尽快享受到这样的产品。

  主持人:我们可以和西方欧美国家学习一些医保报销的经验。税收优惠政策上,西方国家这方面做得很先进,我国对医药行业没有具体的税收优惠政策?我们需要从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当中寻找跟医药企业相关的内容,对医药企业是比较尴尬的?

  丁列明:从税收的角度支持医药产业的发展是全球的规则和做法。医药产业很落后,跟民生很相关、很重要。我们没有特别支持医药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只是作为高新技术产业,所得税上有一些优惠,你是高新技术产业享受15%。创新产品里面比例最高的是增值税,比其他高新技术产业像软件重得多,软件只有3%-4%,创新药无论是创新技术多高,它都征17%的税,包括研发投入,人工都不能抵扣的,这个税负非常重要,这样就没有显现出需要支持的一个重要产业的税收的鼓励政策。所以我前面讲到创新动力,税收的角度我觉得可以从顶层设计上考虑怎么样更好地优惠,让大家更有信心更有动力去做这个产业。税收,我想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举措。

  主持人:我们医药企业和软件高科技产业相比,我们在增值税上优惠差很多,这是为什么呢?

  丁列明:当然我们也跟国家相关部门建议,高新技术都很重要,软件也很重要。的确医药行业关系到我们的生命健康,关键我们这个产业还非常落后,需要去大力支持,应该从税收上考虑,我们建议相关部门。

  主持人:尤其是增值税的优惠上。

  丁列明:对,可以去做一些调整。我们这次也看到国务院,总书记都讲到了非公有企业怎么支持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税负上直接不征,也看到一些希望在这个方面会进一步做一些改进。

  主持人:我们刚刚一直提到新药研发,它研发时间非常长,包括您提到审批的程序也很长,涉及到专业的术语,有效专利保护期,这个时间非常短,就导致我们新药研发越来越困难,也是削减了企业的利润。我国专利法也是慢慢提上日程,您觉得我们的专利和药品的自主创新该如何结合起来?

  丁列明:非常重要的一个话题,知识产权的保护,也是关系到创新动力。大家都知道一个专利大概20年,从获批到专利到期。新药研发的时间12-14年,还有审批的流程,往往一个新药批出来运气好可能也是五六年就过去了,等你卖点钱的时候专利到期了。所以也明显影响企业获利的动力,他们就不愿意去创新,这个事情发达国家也碰到过。

  美国当年专门出台了一个法案,考虑到研发,考虑到审批,所以给你一定的专利补偿。还有这么一个计算公式,你用于临床研究的时间比如说5年,当然一般不够,5年的一半,再加上审批的时间,审批还有时间,这个时间都加起来给你专利补偿的时间,研发和审批各花两年半,我就还给你5年的保护,最长不能超过5年,这就比较人性化了。考虑到你的研发和审批需要的时间,给你延长一点,这是很有道理的。

  主持人:这个举措在美国实行以后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丁列明:对,统计过,专利药有70%-80%的利润是在后面5年获得的,这对企业创新的动力有很大的提升。

  主持人:这个方法我们国家可以借鉴吗?

  丁列明:这个情况是类似的,审批时间我们国家更慢一点,的确可以值得我们学习。前不久我还专门跟北京一家企业老总去联系,因为他也做了抗癌药,后来我觉得我们可以合作,所以我找他去沟通。而且他起步更早,他八十年代开始做新药,九十年代开始做临床研究,过程非常长,2012年拿到新药证书。我问他,你的专利怎么样?其实他原来申请的专利老早到期了,你想那么多年二三十过去了,的确是一个问题。

  主持人:我们刚刚一直在探讨创新,我们也知道创新一定要有人才支持。我们也发现医药企业人才流失非常严重,比如说他要国外进修,或者彻底改行了。您觉得我国医药企业应该如何防止人才流失的状况?

  丁列明:人才看能不能找到他的用武之地,把我们产业的瓶颈问题解决了,大家感到有希望有成就感了,人才自然也会回来。现在应该说,我前面讲到好的现象就是我们人才已经在开始回来了。

  主持人:高精尖的。

  丁列明:高精尖,尤其是海外人才回来创新创业。当然这个人才我觉得远远不够,我想核心的就是通过推动产业的发展,这是相辅相成的,将来他回来能够看到有价值,能够实现自己的一些理想,得到应有的回报。

  主持人:他自然就回来了。

  丁列明:对,这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人才回来多了就推动了产业的发展。政策非常重要,国务院也在研究怎么发展这个产业,我相信这个政策肯定会越来越好的。

  主持人:对于人才培养您有什么比较好的建议?

  丁列明:应该讲医药是一个系统工程,里面涉及到很多的专业,分支专业。实际上我们现在工作中也发现,也遇到了很多我们细分专业里面的领域缺乏专门学校培养的人才。我们学校里面有一些专业还真没有,原来没有设置,没有这个学校专业设置,跟我们企业需求的对接还成问题。有些专业他出来没有地方去,找不到工作,他的专业对不上,但是我们很多需要的专业学校又没有培养。

  很明显一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做新药开发需要大量临床研究的人才,但是我们很少有学校专门去培养临床研究。我们有培养医生的,当然有药学、有化学的。做临床研究它是从新药做一些培训,所以我觉得有些专业上面,我们要去做市场调研,结合市场。人才培养中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动手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主持人:对于医药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思维意识创新更是实践能力的提升。

  丁列明:对,这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也更好向国外去学习,我们人才回来也可以把新的理念带回来,大家良性互动。的确,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企业太需要了,这些人才的培养很多是光课本上还不够,我想要联合培养,大家一起来。

  主持人:我们也期待在医药行业发展越来越好的情况下,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医药人才为我国的医药发展提供更多的力量。今天非常感谢丁代表来到我们的节目当中,就医药改革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看法,我们也期待医药产业的发展能够迎来光明的未来。

  丁列明:也谢谢你们的关注。

  主持人:感谢观众朋友们的收看,更多全国两会的报道请持续收看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