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好,欢迎走进今天的《文化名人访》。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经典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重要载体,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深入挖掘国学经典的思想精华以及当代的价值,从民族文化的源头当中吸取营养,对于传统的中华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国文联于2008年正式启动了中华经典系列咏诵项目,并成立了中华经典系列咏诵组委会,负责具体的组织实施。那今天呢,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原副政委,中华经典系列咏诵组委会主任、总策划、总导演刘世民,欢迎您,刘老师。

  另外呢,我们还邀请到了中华经典系列咏诵组委会制片闻齐老师,欢迎您。

  闻齐:主持人好。

  主持人:还有著名的朗诵艺术家徐涛老师,欢迎您。

  徐涛:观众朋友好。

  主持人:欢迎三位做客我们节目当中。我们刚才提到了中华经典系列咏诵项目,首先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项目推出了什么样的作品,闻老师。

  闻齐:中国文联于2008年就根据当时的六部委,有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等六部委发出了一个通知,《关于以传统节日为主题开展经典系列诵读和诗词歌赋创作活动的通知》,这样的通知精神,中国文联就启动了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活动这样一个项目。

  从2008年立项,立项之初呢,就是在刘世民将军总策划的带领下,组委会具体有一个创作团队,来主要从事国学经典的创作活动。我们其实主要的思想就是把国学的经典作品,用音乐的形式搬到舞台上,就是想做这样一件事情。所以我们的开篇之作,就是在2009年3月份,我们推出了《道德经》,老子的《道德经》;我们第二部作品是《诗经》,然后是《孙子兵法》,然后是《论语》。《论语》我们做了两个版本,一个是交响乐版的,一个就是咏诵歌舞版的,那么还有《孟子》,到今年还推出了《孝经》。

  从2008年立项到今年2013年,我们推出了7部作品,应该说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好的一个反响,也得到了很多观众朋友的喜爱,我们收到了很多海外侨胞,还有观众朋友的来信,像微博、微信都有。

  主持人:听闻老师介绍,我们知道了从2008年到现在,已经有7部作品了,也可以说是创作了100多首的作品。

  闻齐:对。

  主持人:那接下来我们就和大家一起通过大屏幕,来一起欣赏一下。

  【视频】

  主持人:我们刚才看到了,中华经典系列咏诵作品多次走出国门,比如说在巴黎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总部演出,也可以说是这种经典的作品,让外国人感受到了我们中国的这种艺术文化的气息,请我们的两位老师来给我们介绍一下,当时是怎么样一个情况。

  徐涛:闻齐老师先说吧。

  闻齐:我先说,是这样,我们是在2012年的时候,也是应文化部,当时是中国巴黎文化中心在那儿成立20周年,然后有一个,整个的一个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国文化的一个展演活动,大概两个月,其中有就是书法、绘画的展览,还有昆曲,有我们的京剧都有。

  那么当时就想,有没有一部能够呈现我们这种国学经典作品的,这样的一个咏诵的或者歌舞的这样一个咏诵会呢?这时候文化部在寻找,就找到了我们。我们就将老子的《道德经》带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在那里演出。我们有1600多名的观众,以及100位左右的各国的驻联合国教科文的大使和夫人都观看了我们的演出,反响非常地热烈。那么今年,还是应中国常驻团的邀请,也是受尤少忠大使的邀请,我们再赴巴黎,演出《论语》。

  这次演出也是反响很热烈,去了一些(驻)联合国的,也是各国的大使,还有一些法国终身的,研究欧洲文学的院士,以及我国的范增老先生,也到了现场观看了演出,1600多名观众,而且观众多数,90%是法国人,是法国的观众,我们用三种语言将它呈现在这个舞台上,就是说我们用了中文,还有英文,因为在教科文是一个世界的平台,它是用英语来交流和沟通的。那么还有就是法文三种文字打到屏幕上。

  我们用了古汉语的原文朗诵,在《论语》中呢,徐涛老师也参与了这个演出,他在里面朗诵了一个散文诗,还有温玉娟老师,然后还有方明老师,方明老师是朗诵的是《论语》的原文,手拿线装书,穿着长衫在我们中国古琴的伴奏下,娓娓道来,去朗诵原文。我们感觉就是法国的观众是看不懂的,但是他们通过字幕,通过艺术家的这种表演,通过这种他们能感受到这个作品的一个震撼力。

  徐涛:其实不光是法国观众,尽管是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演出,那底下的观众是有很多国家的代表来组成的。

  闻齐:对。

  徐涛:那得有60多个国家我记得好像。

  闻齐:对,对。它是100多个国家的大使都参加了。

  徐涛:对,100多个国家的大使。

  闻齐:观众就是徐涛老师说的,主要是大使和夫人,因为他教科文嘛,它的常驻的教科文的组织有198个国家,那么当时也去了将近100位国家的大使和夫人,那么还有很多的法国的当地的观众。

  徐涛:对,当地的观众,也有法国当地的中国留学生。

  闻齐:中国留学生都有,就很震撼。因为《欧洲时报》的标题就是《震撼世界级的殿堂,<论语>完美演绎》,就是对我们这一场演出在教科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徐涛:它这个评价真不是恭维,因为范增老先生在演出之后一起交流的时候反映,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个舞台上,每个国家都会来这个舞台,展现它们自己的民族文化,想尽各种办法,使劲各种招数。但是我们得到的反馈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个舞台上,迄今为止,我们展现的是最精美的一台演出。

  闻齐:是,用范增老先生的话说,就是像一台清新的出水芙蓉,无与伦比,是我在巴黎看到的最完美的,最完美的一场演出。

  徐涛:是。

  闻齐:第一场演出《道德经》的时候,总策划刘世民将军也一起去了,当时也到了现场,后来第二年的时候他没有去,是我们这个带队赴巴黎去演出的。这两场演出都很震撼,都在教科文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它们的副总干事长恩吉达先生看了以后就说,说这是我在教科文这个舞台上,看到的最有思想性的一部作品,那么它的思想性,可能就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所以对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国学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主持人:特别高的一个评价,那我们其实看到现在可以说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化已经进入到中国,比如说我们大家可能很多人都一听到好莱坞的大片都会去看,比如说这个迪斯尼乐园。但相比之下,我们现在越来越发现,好像这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越来越不被我们自己中国人认知了,或者说我们的这个宣传方式得到的认可越来越少,那其中这个原因是什么呢?刘老师。

  刘世民:你提到这个问题,是一个现实问题,又是一个非常痛心的问题,我们确实有这种文化现象,目前在国内的文化舞台和文艺舞台上,确实是西方的这些好莱坞大片,市场还是比较火爆的,相比之下我们的经典文化的作品似乎没有这样的活跃。

  那么造成这个状况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个是历史的原因,第二个原因呢,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在东西方文化的体系中,我们是唯一没有割断的文明,从这里你可以看到它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文明的主要经典思想产生在先秦以前,两千多年前的文字,语言表达方式和我们现在的白话文,有很大的区别。

  所以学白话文长大的人,再去读2500年以前的经典,觉得就非常吃力,再加上文言文在我们中小学里边的比例就很低,就像我们家第三代似的,第三代现在学校让他们读《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他们的父母是博士和硕士,面对他们自己的子女不能完整的去讲《三字经》、《千字文》和《弟子规》,要找他爷爷来。

  我虽然能讲下来,这也是我搞中华经典系列咏诵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虽然年龄挺大了,快70了,但是我觉得如果不补上这一课,那特别是老年人,如果不去学习,不去做传播,既对不起祖宗,也对不起下一代,这恐怕是第二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呢,我们的经典文化的宣传,在表现形式上和手段上还比较陈旧,一讲到国学,一讲到经典,大家想到更多的是怎么去讲解它的意思,而把如何把这些意思,变作大众易于接受的形式(还需要)动脑筋。

  实际上我们中国文化的传承,很大的一个功劳要归功于文艺,要归功于艺术,原来中国文盲很多,特别是解放前,但是老百姓空闲的时候大家去看戏曲,听戏曲,我们绝大多数的戏曲内容都是健康的,我们的仁义礼智信,主要是靠听戏、靠唱本、靠剧本传承到今天。

  而我们今天的文艺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呢,由于第一个原因,他们本身没有读过经典,第二个呢,由于现实的原因,他们又没有很好用现代的传媒手段和各种技术手段,在新的条件下去诠释我们的国学,因此呢就出现了一冷一热这个现象。我们的实践证明,只要你采用了恰当的艺术形式,群众是会接受的,而且接受的程度不亚于看好莱坞大片。

  这几部经典的剧场你们如果去看过的,就是你会发现整个剧场没有一个人说话,《道德经》演出的时候,甚至没有一个人退场,你还找不到一个瓜子皮。我们演《孝经》的时候,刚才你们有个同志他说他去看了,那就是一半时间在流泪,那就正像《欧洲时报评》论的,它说如果说宋祖英、戴昌勇他们在美国和金色大厅,体现的是中国艺术家的演绎技巧的话,那么这个经典的系列咏诵作品,则是传达了东方的思想和智慧,让每一个在场的人,去思考、去对照,那么我们的实践证明,用恰当的表现手段去表现我们经典的精髓,那是一定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和全世界人民的欢迎的。

  我们在香港的演出,在巴黎的两场演出都已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的传统文化会发扬光大,也会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过程中,重新绽放出它的光彩。作为文化不存在一个谁吃掉谁的问题,但是在碰撞的过程中,与中华民族文化有极大的包容性,我们会在这个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思想

  主持人:我们看到有人评价说,中国经典系列咏诵项目是为国学经典插上了艺术的翅膀,想问一下我们的嘉宾,怎么看这个中国经典系列咏诵项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传承的这样一个作用呢?

  刘世民:任何艺术形式,它都是一个文化承载的载体,我们这个系列咏诵,我们的主要想法和主要做法,是把中华经典变成音乐作品,也就是通过一场音乐作品,艺术的解读每一部经典的主要思想精华。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用这种音乐的手段呢?那么这是我们老祖宗的一个发明,我们的中国文明还可以概括为礼乐文明,这就是音乐的作用。音乐的作用呢,是在潜移默化中去熏陶人、教育人。这样,人们在享受音乐的过程中,在享受朗诵家的朗诵过程中,他受到既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也是一种思想的震撼,比如这个徐涛老师,他是我们,一直跟我们走到底的人。

  闻齐:从2008年。

  刘世民:而且呢,他是一个资深朗诵家,他还不提报酬。像我们是志愿者制,遇到这样的志愿者,对于我这个“丐帮”来说,极其高兴的,所以他的朗诵极具感染力。

  徐涛:礼乐文明,其实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它本身就是有音乐性的,当然在古的时候,我们也有很多的艺术形式来,来通过艺术形式来传达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刚才也讲到了,中间出现过断代,出现过失落,出现过被忽视,那么我们现在呢,在刘世民老师的带领下呢,我们一些人在努力的把它重新搭载上这个音乐,或者说一种节奏的这么一个载体上面,然后乘着它一起往前走。

  其实如果我们所有人回到我们这个所有,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节奏当中,我相信是第一感受的是一种美,但感受到这种美的时候,你会体会到一种幸福感。到那个时候我相信,有很多抱怨生活,抱怨国家这些人,他那个时候这些抱怨都会消失,我觉得焕发起的不仅仅是一种传承,同样也是一种爱,一种对祖先、对父辈、对同行、对朋友、对祖国甚至对自己生命的一种爱,我觉得这是一种特别美好的事情。

  主持人:现场给我们来几句吧,简单的几句。

  徐涛:这个地方确实不太适合,不太适合,有点太夸张了,还是到舞台上去看吧。

  刘世民:我们采用这种艺术形式啊,也借鉴了这些年来国学热,我们觉得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堂,北大国学院等等,它们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上,作为一个时代的特殊现象,为什么是特殊现象呢?当我们这些经典都进入我们的中小学和大学教材的时候,目前的这种形式就没有了。

  那么说从小学开始,小学的老师会讲三字经,会讲千字文,难道还需要去,去北大教授上中央电视台去讲,这只能是一个历史的现象。我们通过这个现象,我们这个团队就思考了一个问题,百家讲堂很好,但是能有大块时间,工人、农民包括白领,想坐下来真正的去听,没有这么大块的时间。

  而经典它的主要精华,给予它一种歌词形象,再加上音乐,这样最容易在老百姓中传播,这就是我们采用这种形式的主要思考。我们的作用实际上是微不足道的,但愿这种我们微不足道的努力,能够像在湖水里边扔进去一个石子一样,能够产生更大的涟漪。

  主持人:我们都说这个经典作品,也是需要一些时代精神的,就好像中国经典系列咏诵当中,也有一些作品是把国学经典当中的精华思想,与现代人的心理需求和价值取向做了这样一个碰撞,那形成了我们所说的时代精神。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通过大屏幕看一下。

  【视频】

  主持人:刚才我们已经提到了,从2008年开始已经推出了这个7部作品,然后创作了100多首解读国学经典的作品,那接下来会有什么样的打算,有什么样的作品会推出来呢?

  闻齐:组委会是这样计划的,就是每年推出一部新的原创的这样一个国学的作品,然后同时在这一年当中,我们已经推出的作品,我们可以进行巡演,巡演的方式一个是在国内,一个是到国际上,比如说我们明年还要去巴黎,我们应中国常驻团尤少忠大使的邀请,明年我们再度赴巴黎演《孟子》。

  那么明年恰逢是中法建交50周年,那么我们中国包括文化部,都要搞一些大型的一些活动,我们也是在教科文要演《孟子》,我们采取的形式就是想跟法国的、巴黎的交响乐团来合作,我们想和巴黎的,和法国的艺术家同台来演出,演我们这个《孟子》这个作品,可能我想它更具有这个意义。

  徐涛:中法艺术家联盟演绎中华传统文化。

  闻齐:就是这个点也非常有意义,所以这是我们明年,就是走出去的一个作品。那么明年我们推出的一个新的作品是《大学》。

  刘世民:宋朝朱熹把四书五经重新排列,把《大学》作为四书的第一部著作。我们(给这部咏诵作品)起的名字叫“治善之道”。中国的文化,除了文化功能以外,最主要是伦理功能,中国的哲学主要有两部分构成,一是老庄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我们习惯上的讲法是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这是对应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来说。但是就人类的思想发展史来说,我国老庄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应该是人类哲学史上最早的,也是最深刻的。

  我国哲学第二个特点是伦理性,实际上世界有千百种哲学,也有千百种哲学家,但是所有哲学家都在回答一个问题: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怎样生活?它的内核就是在回答人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中华经典是目前所有著作中,最系统、最完整的,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去读一读中华经典就会豁然开朗。

  所以我们呢,要把儒家的十三经要做成系列咏诵作品,道家的《道德经》已经做了,还有庄子,庄子我们准备做成音乐剧,还有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我们要做成诗剧,还有大家认为最难读的《易经》,我们也准备在2015年或2016年搬上舞台,只要我们有人支持,有人愿办,我们会把这个系列,我年纪很大了,但是他们还年轻,子子孙孙的做下去,一直做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复兴了也要做下去。

  主持人:那我们这个项目接下来近期的打算是什么样的呢?

  闻齐:明年我们推出《大学》,就是刚才刘世民老师说的,叫“治善之道——感悟《大学》”这样咏诵会,是明年我们一个新推出的原创作品。然后明年《孝经》咏诵会,我们已经演过的,准备10月份赴台湾演出,《孟子》,《孟子》我们到巴黎演出,就刚才介绍的。

  那么后边,其实刚才刘世民老师已经介绍了,我们2015年、2016年,我们会逐渐地推出屈原,然后《易经》、《庄子》还有等等的,往下的一些作品,这是我们近期的一个打算。

  主持人:好,谢谢我们的三位嘉宾,我们也期待更好的作品能呈现出给我们,然后也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有机会,去欣赏一下这种经典的作品,再次感谢你们做客我们节目当中,谢谢你们。同时也感谢大家的收看,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