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欢迎您和我一同走进《文化名人访》,在一部影视作品能够和我们见面之前,它都离不开一个概念,这就是影视版权,对于影视版权我们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今天我们特地邀请到中视丰德影视版权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中国版权》理事会的常务理事,王建锋先生,和我们揭晓答案。
您好王总,欢迎您。
其实说到影视版权,我们大家都不是说特别特别地了解,因为对于电影版权有一个明确的概念,那么对于影视版权这样一个概念来讲,是不是我们的口头语,它有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概念去定义它?
王建锋:我觉得现在还没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我个人理解,可能两个层面去理解它:第一个就是一切以影视的形式呈现的这种作品,我觉得它就是影视版权。第二个就是说获得了政府的发行许可证,这种认可播出的影像作品,它也有影视版权,我理解的是这么两个分析。
主持人:那么如何去获得一部影片的合法的版权呢?
王建锋:合法版权,我觉得首先是你要跟合法的版权拥有者去鉴定这种版权转让合同,这是第一步。第二步,转让这个合同以后,通过一定方式的公告,确认这个版权拥有者是合法的拥有者。我觉得这两个层面的做到了,就应该合法的可以拥有一个剧的版权。
主持人:那么对于版权运营是电视剧产业化的必由之路,这样一个概念,您怎么来诠释它?
王建锋:我觉得这样,这可能还是回到电视剧的生产方式。传统方式是制作公司拍完电视剧,然后卖给电视台,然后电视台去播放,那么制作公司通过电视台的播映费的收入来获得他的利益,这是传统的一种方式。
其实真正的电视剧的盈利模式还要比这个丰富很多,产业链也长的很多,所以我应该是第一个提出这个概念的人。版权运营是这个产业化的一个路子,因为电视如果光从它的生产的角度,只是挣个加工费,然后制作者很难获取很高额的利润,那么从生产角度看,他很难去再持续生产。
比如现在国内每年大概生产2万多集的电视剧,但是实际播出的3000多部集,然后大量的播不出来,这块儿的资源就浪费掉了。那仅剩下的那些没有被浪费的,它的利润又不高,那么版权运营我个人觉得要延长它的产业链,比如说在电视播映权之外再增加它的收入。比如现在有的手机电视、网络,还有别的形式去增加它的收入。
第二个就是做品牌运营,就是当这个电视剧你通过商业的手段让它成为一个热播剧,或者让这个剧成为一个品牌的时候,可能会产生衍生品,或者一些商业授权的收入,这样制作者可以获利多一些,然后这个产业也可以做得大一些。
全国现在每年,广电总局公布的电视剧的采购量是68个亿,那么想想,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电视剧生产国,又是最大的拥有电视台的国家,那么这个68亿显得就特别特别小,它小的原因就是没有产业开发,没有延长产业链,也没有去跨品牌运营。所以我个人认为,如果电视这个行当要走产业化的路子,必须走通过版权运营,这是一个。
还有一个就是产业资本的问题。一个行业要成为一个产业,它一定是大量的资本涌入,那么现在电视剧这个行业大量资本涌入不进来,因为制作行业没有标准,所以产业资本进不来,然后销售环节也没有标准,就是这个剧卖多少钱没有标准,然后生产这个剧一集多少钱,去拍也没有标准。所以产业资本很难很难进来。
第二就是分散,生产者分散,也没有大的生产者,所以一个公司一年生产10部剧、20部剧,很少,很少,产业资本进不来。然后产业资本如果进不来,这个行业就很难发展,一个是产业资本,包括金融资本也进不来。那么版权公司如果通过通过他的采购,他会很快成为一个强大的供应量,强大的供应商,比如说他可以买40部剧,我都买了,产业资本有可能很好结合,包括上市,包括跟银行的结合,产业开发。
所以我觉得从这两个层面去讲,版权运营应该是电视剧发展的一个产业化的必然之路。
主持人:其实说到这儿,我就想谈一下最近的一些电视剧,像《下海》和《奢香夫人》,都是您的公司成功引入到黄金档的一些优秀的电视剧,还有之前的像《张小五的春天》。咱们也通过一些短片一同来了解一下。
《奢香夫人》短片
《下海》短片
主持人:王总,在看完这些短片之后,想问问您,在您确定要引进一部电视剧的时候,您有哪些审判的标准?
王建锋:我觉得第一个就是题材,看他们的题材的稀缺性。你比如说《下海》,《下海》其实这个剧我在买之前我看了整整三遍,中间我自己很感动,有15个地方我都是哭得忍不住,我出去在楼道走走,然后回来再继续看。
主持人:有15个地方打动您。
王建锋:对,有15处。
主持人:哪能不能讲一两处。
王建锋:比如主角李林,他因为车祸去世了以后,死了以后,她的媳妇陈志华,离开了广东,回到他东北老家,然后去养他的老娘,自己开个小服装店,然后她因为当时已经怀孕了,就是这种传统这种感动,我觉得这是一个。
第二个就是说旷大成,就是范明演的那个角色,跟周芸,也就是刘蓓演的这个角色,他们在那个企业创业过程中,因为受环境的影响,突然广东那个地就卖不了了,然后他有很多集资户来给他要钱,有集资户跳楼,然后旷大成又被整得死去活来的,在这个过程很感动。我也做过企业,就感觉到那种环境、政策的变化,那种痛苦,这两个地方当时我确实是忍不住。
主持人:好,接着您刚才聊的说。
王建锋:一个是题材的稀缺性。你比如说像《下海》这种题材,我们已经好多年看不到这种很真实的现实剧的创作的作品,包括从导演到编剧,所有人都往真实上走。然后它的叙事方式也不是追求那种情节剧,推进的很多,也没有娱乐性,老老实实的,真真实实的就把生活呈现给你。
那么我们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他会引来很多思考,就是说那个时代我们怎么走过来的,我们现在应该怎么走,这个东西我觉得是没有的。尤其是对主流价值观的这种塑造,对人的这种感动,没有。
主持人:也就是说这部作品的主题表达和您的人生阅历有一个共鸣,有一个契合点,这是打动您的。
王建锋:对,我觉得还有跟市场的契合点,就是这么多年已经看不到这样的作品。其实观众是想看的。因为我们现在电视的这个采购方式有问题,采购员在决定电视台在放什么作品,而不是观众在决定。那么采购员他会以他的判断,他认为观众喜欢什么东西,可能恰恰他采购跟观众不吻合的,我对市场了解,其实观众喜欢是真实的,感人的,并不是娱乐化的。
所以最近出现这个限娱令,我觉得这是观众的一个声音的一种倾诉,不是娱乐的,他不喜欢看,他喜欢看到有情感的,有感动的,有对他人生有鼓励的,有这种东西。
尤其现在可能,我们现在这种市场体系又变了,大学毕业没有工作,什么都没有,怎么生活?怎么去面对工作?没有,他要靠父母,靠这个,靠那个。没有一个告诉他说当年你的上一辈怎么干的,是一无所有,靠自己拼出来的,就为他自己在创一条路,同时也为这个国家在创一条路。
所以,我觉得《下海》他还讲了一代人为这个改革开放呈现的那种奉献那种精神,人身上的力量,如果你没有这样的作品,大家都去娱乐,这个社会就消沉了,你就看不到希望了,我觉得这个稀缺,这个可能是我判断题材的第一个。
王建锋:包括《奢香夫人》,我当时拿到30集,完整看完,从电视剧角度来讲,所有的商业元素都有,比如说阴谋、爱情、战争,但是它最可贵的不是这些,不是这些商业元素,是它反战的这些精神,一个弱女子总是站在战争的前沿,两军对垒,一个20多岁的弱小的女人站在那儿去阻止战争,我觉得这种力量其实跟《亮剑》的李云龙是一样的,她是敢于亮剑的,但是她动力来自于哪儿?来自于和平,她需要和平。我觉得从全世界的角度,都是需要的,这种作品是需要的。我觉得版权公司应该推这样的作品,而恰恰这些作品这几年看不到。
我们现在整个电视的创作,包括电视剧的创作,走的路线有问题,是失去了主流价值观,一味的去追求娱乐,娱乐要不要?要。但是你不能一味的去追求娱乐。所以我觉得这两个题材我就选择,是没有的,这么多年看不到的,它让你眼前突然一亮,那这就是我选择的第一标准。
王建锋:第二个就是演员阵容,因为电视剧它毕竟是一个影视作品,明星制这么多年,从美国的那种兴起,明星制是它的根本。所以我选择电视剧,演员肯定是第一位的,没有明星的我就不会去选择。
第三个就是说,我也会去跟电视台沟通,就是我会去做市场调查,我会跟去做观众做调查,比如说《下海》,我们公司所有的人都看过《下海》,那大家都感动,那观众也一定会感动。
所以我觉得选一个剧,第一个是题材是不是稀缺性,第二个,是不是有一流的演员。第三个是说,观众喜欢不喜欢。就是我判断它是稀缺的,也有一流演员,观众如果不喜欢也没有用。所以现在电视台也慢慢向这个方面走,他要采购剧,他先找一些观众来打分,如果这个分不及格他就不买了,及格他就买。我觉得这个可能电视台跟我们的标准也在趋同。
主持人:也是要经过一个层层把关,多重的一个考量。那么对于《奢香夫人》这样一部作品,中视丰德获得了它的永久版权。我就在想,选择了永久版权,是不是要规避一些风险?
王建锋:是这样的,就是说我们选的这个剧的时候有6年、8年、10年,也有永久。那么到目前为止,我买的永久版权只有两部,一部是《新安家族》,去年央视在这个时间播的,第二个是《奢香夫人》。
为什么买永久?第一个我认为它可以拍一部电影,而且这个电影我认为它可以让张艺谋去导,它可以直接冲奥斯卡,它是有世界主题的,就像拍伊拉克战争那个拆弹部队,这是我为什么买永久它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它有这样的价值。第二个我觉得它还有别的艺术形式可以挖掘,比如说话剧,也可能会有歌剧,其次还有服装,因为它的服装很华丽,那如果我们把彝族的服装作为一个品牌授权给一个服装生产厂,让他去生产。就是从产业链上讲它延伸的可能性非常大。而它未来的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要很高,那我们就买了永久。所以我觉得它没有风险。
主持人:您谈到了,有可能让电视剧《奢香夫人》成为一部影视作品。其实有很多导演和演员他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都会说,现在这个优秀的剧本特别少,所以就会出现很多很多翻拍版本的作品,已经有一个原版的了,也要去翻拍相应的一些作品。那您觉得这个翻拍和剧本稀少,这个好的剧本稀少之间,是不是有一个很必然的联系?
王建锋:我觉得是这样,因为我自己曾经也是编剧,《特殊使命》就是我自己写的。我觉得两方面去理解:第一个就是说,因为很多资金进入了电视剧制作行业,这个行业在盲目扩张,它的生产量增大了,但是我们的创作能力还没有提高,或者客观说,也不能拔苗助长,要按市场规律,每年就应该有那么十几部好的作品,也就是十几个剧本就足够了,我们有点拔苗助长,所以认为少,其实不少,这是第一个层面。
第二个层面说翻拍,为什么要翻拍?其实翻拍在国外的电影创作是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就是说他是好的,那么我们过了几年,我们再重新去诠释它,它应该是一个创作形态,而这个形态今后可能还会更多。比如说《亮剑》,《亮剑》刚播完,没有几年,这个翻拍速度是最快的,那么黄志中版的《亮剑》和李幼斌版的《亮剑》给观众的感受一定会不同,因为我们在第一个创作时代,我们的创作思想、创作思维跟现在是不一样的,是会有变化的,那么你会给它加入新的元素,加入新的观众所需求的元素。
所以,虽然叫翻拍,它也是一种创作,其实是一种品牌化的创作,就是它已经成为品牌了,我们为什么不让它的品牌再去延伸,再产生价值?我是支持翻拍的。而且我们明年要采购的剧里头翻拍的数量会比较大,我会选择这样的剧。
主持人:也就是说大家欣赏的那个点是不一样的。
王建锋:对。
主持人:其实有的人可能喜欢原版,有的人就喜欢这个新版的,我更欣赏一些。
王建锋:对,另外你比如说像话剧,国外有些话剧,100年他就一直都在看,大家也喜欢看嘛,因为观众群也大,市场这么大,也可能他第一次播的时候有些人就没有看,或者那个演员演的和另外一个演员演的就不一样。我觉得我是在鼓励,我觉得国家也应该鼓励,优秀的东西就应该这样做。但是翻拍不要去把它娱乐化。
比如说《西游记》,我是很反感这个的翻拍,因为它完全走到另外一个角度去了,正好广电总局最后的审查要求改,不修改不让播出,就是你翻拍一定要尊重原著的精神,你只是加入现代的一些元素,或者是演员的变化,不能说把原著的精神都给否 了,这个我觉得是不能接受的。
比如说《三国》、《水浒》、《红楼梦》,这三个还在尊重了原作的创作精神,但是《西游记》就完全完全变了。所以我就说翻拍本身没有问题,是谁去翻拍,怎么去翻拍。如果你一味的去无味的娱乐,为的只是借人家一个壳,然后去把自己的东西装进去,这个是不好的。甚至我觉得这种题材对观众都是一种伤害,而且是很大的伤害,不是一个小的伤害。
主持人:如果在翻拍的时候,这个商业性和娱乐性更强的话,可能也会让这些艺术创作者他们感到一种反感。
王建锋:我觉得这其实是个误区,大家认为好像娱乐性强的观众就爱看,商业性很强,社会效应很好,不是的,一定不是的。有一部分观众是喜欢娱乐的,有一部分人不见得喜欢娱乐,而且娱乐看你怎么去娱乐,娱乐不是俗,娱乐不是卖俗,娱乐它一定是种幽默感,它是变了一种方式去叙述这个故事,但是绝对不是往俗上走,往低俗上走,我反对这种低俗。
所以我觉得就是说,其实国外也在娱乐,娱乐就是一种轻松的方式去叙述一个东西,最后让你在这个故事中收到了你想要的东西,你被感动了,是这样的东西。我们一味的娱乐,跟俗现在划了等号,我觉得这个很可怕,这个倾向很可怕。
主持人:其实通俗和庸俗、媚俗这些概念还是不能完全划等号的。
王建锋:对。
主持人:可能有一些人曲解了它们的概念。
王建锋:对。
主持人:有一种说法,就是说互联网版权的一个纠纷,促进了影视版权价格的攀升。您觉得这个概念该怎么来理解?
王建锋:也有它的道理,其实互联网带动了,准确地说它带动了影视制作业,也带动了影视版权运营,因为它的价格在攀升,它贡献了利润,贡献了市场份额,我觉得它是正面的东西。但是负面的东西是说大家是不是都是去买合法渠道获得的版权,有没有盗版?
如果说有盗版,对这个行业是损害的,这个网络公司一集100万买的,他出了这么大的成本,他应该获得他的效益,但是你没有买,你就直接盗了,我觉得对这个市场是有影响的。我觉得这种纠纷可能会让这个行当更理性,让盗版者不再去盗版了,然后让正版的人可以出的价更高,对市场做更大的贡献。
我觉得这种纠纷越多越好,不是说越少越好,他多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规范,不要怕它乱,然后会有意识,比如说盗版者他被罚得倾家荡产,罚上10个、20个,那这个市场就规范了,我觉得不要担心它出现这样的问题,很正常,包括大家的这种版权意识也在锻炼,也在形成一种习惯,有一个过程,我觉得三五年以后看不到盗版,这种纠纷会越来越少。
主持人:您谈到这个纠纷越多越能引起人的警惕性,越能让大家增强这种版权保护的意识,有没有别的方法,不通过这样的纠纷事件更多的形式去保护版权呢?
王建锋:有,但是我觉得它也是一个过程。比如说政府要有一笔资金去维护版权,因为你如果靠民间的力量,靠著作权去维护版权,维护的成本过高,这是一个。维护成本过高,很多人就选择了沉默,就今天我的创意被别人侵权了,我要去告呢,我付出的成本更高,一个是时间成本,包括你的法律成本,包括你的资金成本。那我可能就放弃了,我不去维护我的权利了,就因为我不维护我的权利,侵权者得利了,那一批侵权者就跟着他后头走了,因为我不用付版权费,我就可以去做。
这个我觉得是我们现在的电视节目的制作,不光是网络,这样的问题比较大。比如说这个节目形态在这个电视台收入率很好,形势很好,然后它自己就直接被复制了,直接就做了,电视台和电视台之间都是事业单位,也没有人去维权。所以变成一种习惯,变成一种必然,我觉得可怕的是这个,这个非常可怕。
如果说国家对维权有一定的支持,我觉得是资金,包括舆论的力量,假定这些大的媒体,中央媒体都去说这样的维权的事,都去鼓励维权,都去让那些真正侵权的暴光,我觉得维权的成本会降低很多。所以我觉得这个还是必须做,但是有一个过程,首先国家要做,政府要做,然后是民间去维护自己的权利,有这个过程。
主持人:说到这儿,咱们也和大家分享一个消息。在11月12号的时候,北京国际版权交易中心打造的国内首个版权保险箱,以及亚洲最大的音乐数据库已经建设完成,并且投入使用了。王老师您应该知道这样一个消息。
王建锋:我知道,因为这个建立的过程,包括整个创意策划的时候,运作的过程,我也是参与其中。它就是政府的力量在其中,就是这个里头有政府的资金,也有基金,就是资方支持做这件事情。
第二个就是说登记之后的法律维权就更容易,就是你要到法院去打官司,你起码要找到这个著权人是谁,第二个就是你会拿一个证书告对方说,你看这个著作权是我的,你侵权了,这是它的积极的一面。
但是我说这里有一个误区,不要以为登记了,我就会维权,我是保险的,不是。我觉得保险箱这个概念可以讲,但是登记不代表保险,登记也不代表维权,它是维权的第一步,维权还是让你自己去做。其实著作权不是说我登记了我就有著作权,我就受到保护了。咱们国家法律是你不登记也是保护的。所以我觉得这个里头有一定的误区,但是它是积极的,我觉得它是迈出了很坚实的一步,这一步对中国未来版权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一步。
主持人:其实现在这个数字和网络技术的一些进步,给影视的创作也带来了很多发展的提升的空间。但是也促进了一些盗版现象是越来越严重了,对于一些互联网的著作权的纠纷现象,可能有一个越来越多的一个趋势。因为大家都会有一些对它的一个盲点在那儿,因为有一些艺术创作者他们不太了解这个,而自己的这个创作权就容易受到一些伤害。
王建锋:对,我觉得这个也是要去辩证理解。第一个我觉得大家都有这种意识,认为被侵权了,都去说,这是积极的一面。第二个,我觉得对这些网络新媒体还有一种宽容的态度,我跟他们的理解不一样,因为一个网络媒体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如果说他都去买所有的正版,他都去花钱买,他让每一个制作权人都拿到了他应该拿的丰厚的回报,那么这个成长会很慢,他也没有那么大的资金去做。
我觉得像说一边建设一边来做正规,比如说像百度文库这种,他做了文库是一个贡献,他对他所有的受众来说是一个贡献,但是对著作权人是一个伤害,那么能不能咱先有贡献,再逐步的去解决这个伤害的问题。我觉得所有的著作权人,包括我们在内,要有一种维持的态度,宽容的态度,大家都先把这个做起来。
比如说互联网的成长,其实互联网的成长,对影视这个行业的利润的贡献非常大,它也是经过一段盗版,然后最后到正规,最后到花160万去买一个电视剧的版权,有这个过程。我觉得我们还是要宽容,当然不是说不维权,要宽容,是不是这个稿费可以低一点?是不是我可以先赠送给他用几年?那之后我再做。反正你没有这个渠道去开发,你还不是在那儿放嘛,也没有社会价值,也没有产生经济效益。那么我们先放大社会价值,然后慢慢慢慢的再。
所以我觉得有些作家,影视圈的我还没碰,就是有些作家有点过分的要求他的什么回报什么回报,我觉得有炒作的嫌疑,不是一个正常的状态。我觉得我们要宽容,要尽力去促使这样的媒体去成长,他未来是社会的,他不是你某一个作家的,他会推动整个社会的一种改变。包括网络的出现,我是一直觉得未来是网台联播,网络一定是要比现在的电视台要发达,包括对社会的贡献,跟我们生活的贡献,对版权的贡献,都要大。所以我就说我们大家应该很宽容,应该去扶持它。
主持人:也就是说对于创作者和使用者来讲,应该用更理性、更宽容的态度去看待这个版权保护。
王建锋:对,我觉得要互惠,第二就是说舍和得,就是你要先舍,你要先让他成气侯,让他成规模,让他有盈利能力,他现在没有盈利能力,他挣不到钱,拿什么给你?那如果他挣完你都给他要钱,这件事他做不成,那大家都没有受益。
像我们现在做版权公司和代理公司不同的,我跟电视台的合作跟别的都不一样,代理公司要卖给电视台,他一定说你给我钱多我就卖给你,谁家给我多我就卖给谁,我们不是这样的。我是研究我这个作品跟这个卫视的频道定位是不是一致,如果一致,你价格低我也会给你,那我要让你成长,我来培育你让你成长,包括我们现在电视台播我们的节目,我们大量的投广告费,过去是没有的。
像《下海》和《奢香夫人》,我们投资了1200万的广告费进去,没有先例,没有说一个节目公司,一个版权公司替电视台去做广告。但是为什么要做呢?电视台的盈利模式是什么呢?他拿了你的节目去赚广告费,广告费是怎么结算呢?是以收视率来结算。那收视率光靠电视台自己的那种营销是很难做到让大家都去看,那好,我们投入了,我们投了1000多万进去,电视台他收视率稳定了,收视率提高了,他的广告收入也提高了,那他有了钱,他下一次买节目节目费是不是就可以高一些。
所以我觉得实质上大家是一个互利的过程。只有互利,大家共同发展的过程,我觉得是这样。
主持人:这样才能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
王建锋:对对,就是共同进步。
主持人:好,今天非常感谢王总做客我们的节目,同时也感谢大家的收看,我们下期节目再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