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文化名人访。相信很多观众都有看电影的习惯,他们有的是被电影的主题所吸引,有的是被电影的情节所吸引,有的被演员所吸引,但是大家很少了解一部电影是怎样融资和营销的。今天我们就来和您沟通探讨这个话题。我们演播室有两位嘉宾,一位是《电影营销实务》作者王大勇先生。另一位是出版这这本书的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副社长刘明清先生。 [07-21 10:16] 刘明清:网友大家好。 [07-21 10:35] 主持人:我们都知道,王先生是一位跨专业的电影人,原来是公关行业,现在做电影,多少年了? [07-21 10:36] 王大勇:做了8年了。 [07-21 10:38] 主持人:是什么原因让您走到电影行业? [07-21 10:43] 王大勇:其实还是电影行业对我的吸引,因为公关是相对理性的一个工作,我自己一直对文字创作比较感兴趣,所以最终还是兴趣主导了选择的方向。 [07-21 10:43] 刘明清:文学青年。 [07-21 10:44] 主持人:其实刘社长对电影也很感兴趣,也经常去看电影。 [07-21 10:44] 王大勇:也是看,网上看。 [07-21 10:44] 主持人:你们私下也是很好的朋友。 [07-21 10:45] 王大勇:对。 [07-21 10:45] 主持人:王先生做过很多的电影。 [07-21 10:45] 王大勇:对.有文艺片,有合拍的电影《好雨时节》,今年做了一个《夜见鬼谈》,还有一个《东城西就2011》。 [07-21 10:45] 主持人:您看过吗? [07-21 10:46] 刘明清:他的作品看得很少,因为比较小众,我比较喜欢看书。 [07-21 10:46] 主持人:从观众的角度来看,说电影是一个很泛泛的概念,很多人只是看电影,欣赏电影,并不知道一部电影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聊聊融资的问题,您给我们介绍介绍。 [07-21 10:46] 王大勇:其实大家看到电影明星走红地毯,电影首映的晚会很华丽,只是这个电影最光艳的一面,其实最艰辛的就是融资。我做第一部电影用了5年时间,第二部用了4年,为这部电影见过80多个投资人。第一次在民族饭店,最后一次在一个小饭馆了,这部电影开始的时候,从编剧到主创10几个人大家在讨论这部电影如何融资、发展。等到最后融资完成的时候,只剩我和导演两个人了,但是比较好的形势,今年新导演拍的《夜见鬼谈》用了2年,因为现在融资越来越容易了。 [07-21 10:47] 主持人:您在这些电影里面,主要负责融资这块吗? [07-21 10:48] 王大勇:我主要做监制,它需要考虑电影市场,前期和制片人说服投资者,在影片制作的时候,和导演管理创作,实际上很像企业里面的产品顾问,但是这个顾问有更多的决定权。 [07-21 10:49] 主持人:您也介绍了像拍《水雨童话》用了5年,这期间见过80多个投资人,为什么需要那么多时间? [07-21 10:50] 王大勇:电影融资和其他产品差不多,你做一个产品希望别人给你投资一样,但是最大的差别这个产品大家看不见,摸不着,而且你很难非常客观的去描述它。你一方面需要很多数据的分析,来研究这个产品的市场,告诉投资者他投资这部电影会有一定的收益。另外一部分,要建立投资者对你的信任,因为你在销售一个别人根本没有看见的产品,如果没有信任,不会有人给你投资。 [07-21 10:50] 主持人:这也是融资的几种途径。 [07-21 10:51] 王大勇:对。 [07-21 10:51] 主持人:见了80多个投资人,为什么选他? [07-21 10:52] 王大勇:有时候是因为命运的巧合,一部电影遇到什么样的投资人,是非常宿命的人,他就是喜欢你这个故事。 [07-21 10:52] 刘明清:是价值的认同,从电影本身、故事本身,是否看好它的市场,各有所需。 [07-21 10:53] 主持人:如果让您选择一个职位来参与电影,从前期的融资到后期的营销,您会选择哪个? [07-21 10:53] 刘明清:我其实对电影的创作更感兴趣,比如剧本,比如说导演的工作。 [07-21 10:54] 主持人:您从全面的角度来看,电影的流程哪个环节最难? [07-21 10:54] 刘明清:最难的是电影人的创意。创意它不见得是作者的,比如我们三个人有一个很好的创意,但是最后完成这个剧本,可能我们委托别人完成,但是创意的源头,一定是最宝贵的,最有价值的。 [07-21 10:55] 主持人:王先生认同这个观点吗? [07-21 10:56] 王大勇:创意是电影最早的起点,在好莱坞单凭一个创意就可以卖钱了。 [07-21 10:57] 主持人:我们说完了电影的融资,创作,制作的过程。现在想想怎么来钱,我们怎么营销出去,王大勇先生最近又出了一本新作,叫做《电影营销实务》,它里面详细的介绍了电影从初期到最后的营销,一步一步的过程,我们看了这本书以后,不仅可以了解在电影方面制作的流程,对将来搞营销的一些人,还是很有帮助的。这本书也被称为电影行业的第一本电影营销的专业书,也是由您的出版社出版的,您从出版人的角度,观众的角度也好,这本书的看点在哪里? [07-21 10:58] 刘明清:我是这本书第一个读者,他们在创作的时候,我们一直在交换意见,对这个书本身有很好的认同,虽然讲的是电影营销,但实际上已经突破电影本身的范畴,对我们整个的营销行业,或者大营销队伍,都有很好的启迪,包括我们出版业本身,图书业本身,很多经验值得学习借鉴的。 [07-21 10:59] 主持人:这书好卖了。 [07-21 10:59] 刘明清:是这样的。 [07-21 11:00] 主持人:您的创作初衷是什么呢? [07-21 11:01] 王大勇:我进入电影行业以后,发现电影行业有很多知识,因为电影行业大部分从业人员实践经验弱于他们理论总结的水平,所以电影行业有很多知识,是附着在人身上,所以电影行业才显得神秘,在任何一本公开的出版物里面,你几乎看不到一部电影究竟它是怎么样卖到市场上的,它是在影院的排片怎么样决定的,收益是怎么分配的,有很多部电影同时在院线上映,观众为什么选择它,这是有很多发行经验的老电影身上。我在进入这一行之后,一方面跟他们学习,另一方面把这些知识和以前公关行业,对市场研究的专业经验相整合了,所以写了这样一本书,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很多其他行业,想进入电影这个行业,在电影行业发展的专业人士,能够有一些帮助,能够有一个捷径。 [07-21 11:01] 主持人:我听着还是有点泛泛,如果我想从这本书里挖到营销经验,有什么具体的例子? [07-21 11:02] 王大勇:如果你是在企业市场部从事营销管理的一个同学,你肯定平时会遇到很多电影来向你拉赞助。说你这部电影非常好,很适合你的产品,但是你本身不了解这个电影好在哪里,不知道它拍出来是什么样子。如果你赞助50万,就会让你的产品在里面出现10次这样的条件,不知道合理不合理,你读了这本书就知道该怎么和他们谈判了,如果你是一个有电影理想的导演、制片人,想给这个片子找投资,或者拍完了想卖到市场上去,你看了之后就知道怎么和他们合作,谈条件,如果你要融资的话,我付了融资计划书的样本在里面,如果谈发行,有比较规范的发行、合作的样本,介绍了发行的细节和条款,都可以直接的去帮助你。 [07-21 11:03] 主持人:刘社长发现它的亮点了吗? [07-21 11:03] 刘明清: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就是“实务”。台湾金马奖的主席焦先生写的序,它对那本书给予很高的评价,书里面关键是实务,电影里面比如说投资人中途撤资怎么办?导演耍大牌怎么办?演员出现什么事故了,这里面的解决方案都有,还有,这个电影怎么找到观众?电影自己感觉很好,比如说我们创作人员觉得我这个电影非常好,但是你的好不等于观众的好,观众说好才是真正的好,就是市场说了算,怎么能让市场广大的观众,广大的人群能够知道这个电影,这个里面有很多攻略,书里面都有介绍。 [07-21 11:04] 主持人:刘社长也介绍了一些现实的问题,最近我们在热播的《肩上蝶》,为什么一部宣传很到位的电影,最后票房的回收,不如预期那么好,是否和档期有关? [07-21 11:04] 刘明清:跟档期有关,应该说也是个原因。我个人的看法,不一定是主要的,可能还是电影本身的定位,我不太权威,但是我有一些感性的想法,就是电影界和我们出版界相似,我们看好一个图书,我大投入,最后这个书的市场不认可,这种情况很常见,电影界投资失败的案例也很多。 [07-21 11:05] 主持人:就是一个营销误区,是吧? [07-21 11:05] 王大勇:在一部电影拍完以后,就已经决定了,至于它的票房会受到档期,或者天气因素的影响,不是很重要。如果一部电影在这两天上映,北京每天下雨,观众人数减少了,票房就减少了,这是次要的,如果电影足够好,观众冒雨去看,这就不成问题了。 [07-21 11:06] 王大勇:其实还是电影本身,你的电影是给谁看的,观众基数有多少,决定了票房有多少,每部电影不管多烂,总有一批人是会喜欢的,所以一部电影要找到特定的观众,电影从开始的时候,就瞄准小众,未来没有很多人看,也不必怨天尤人。 [07-21 11:06] 主持人:一部电影在开始创作的时候,要先决定观众,而不是题材? [07-21 11:07] 王大勇:对。要根据你投资的目标来决定,你要拍一部什么电影。如果你要拍一部真正赚钱的电影,一定要有大明星,要有动作,警匪类型,就不能拍文艺片。 [07-21 11:08] 主持人:观众的类别是什么? [07-21 11:08] 王大勇:目前中国观众最接受的类型,就是警匪、动作、武侠,还有历史名著的翻拍,这是市场最主流的电影类型。 [07-21 11:09] 主持人:这个类型怎么来的? [07-21 11:09] 刘明清:我倒有一个看法,中国人可能更喜欢喜剧片,悲剧片在我们这个民族里面,不是那么容易被广大的观众所接受。这种喜剧片,我们想一想贺岁片,全是笑场的,很闹的东西,喜剧因素很多,受欢迎。 [07-21 11:10] 主持人:也可以依据观众年龄不同来划分? [07-21 11:11] 王大勇:你要对整体的市场、文化消费有一个判断,喜剧片还有相对轻松的动作片,这两年走红,是因为中国这两年经济高速发展,大家压力比较大,所以观众喜欢放松的,不喜欢过于深沉的、严肃的东西,压力大才喜欢看能让你笑的东西。 [07-21 11:13] 主持人:您刚才也提到了档期。电影营销的概念,包括五个核心的部分,有一个包括电影上映的时间和空间,我们怎么理解时间?是一天的上午、下午、晚上,还是电影上映档期的时间? [07-21 11:11] 王大勇:电影上映的时候,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它一定要占用一个固定的地方,就是影厅里面哪个厅,给它一个固定的时间,9点到10点,这一场,有一个固定的时间,今天这个影院的厅时间给了你,其他的电影就不能放了,而观众所购买的就是这个时间、空间的消费权。比较具体来说,如果一部电影排在早晨9点到10点半这一场,我相信观众肯定很少,因为很少有人大清早去看一部电影,如果在8点到9点半,正好是上班人下班,甚至吃完饭了,8点看到9点半,这就是一个黄金时间段,所以电影上映的档期,有具体的7月15到7月30大的档期,也有小的档期,每天的小档期,每天排的场次,是从中午开始,还是从早上开始,还是晚上开始,还是全天都在排你的电影,分宏观和微观的档期。 [07-21 11:15] 主持人:还是从观众观影习惯的角度来出发。说到观众,刘社长如果您长期生活在北京,肯定有这样一个感受。在我小的时候,北京其实是很少有人走进影院的,有一次我进影院看了一部电影,全场只有两个观众,我和另一个老先生。等我上了大学,参加工作以后,我发现走进电影院的人越来越多了,您觉得从观众角度来看,我们观众更多地走进影院,是什么产生了这样一个变化? [07-21 11:15] 刘明清:这里面有一个社会大背景的原因。中国的电影火爆、市场的繁荣,应该是2000年以后,我自己的感觉,不一定准确。这里面有个特点,中国的电影,国内电影是随后的,先是国际大片,好莱坞大片不断的引进,把中国的电影观众的消费的习惯调动并培养起来了,接着咱们又有国内的电影导演的跟进。比如说贺岁片的跟进,像冯小刚、张艺谋,又有国外的传播,比如获国际大奖了,咱们就都去看电影了。 [07-21 11:16] 刘明清:再加上中国的经济,已经到了发展非常好的时期,人们有钱,也有时间,再一个精神上的满足和追求越来越多了。 [07-21 11:17] 主持人:我发现现在的影院的规模、服务,比原来好多了,这也是吸引大家走进影院的原因。 [07-21 11:18] 刘明清:对。现在看电影的条件很方便,在家里可以看,在网上可以看,自己可以买硬碟,但是为什么要到影院去,影院的氛围、环境,这个场,我感觉有一个场在吸引着人们。 [07-21 11:18] 主持人:我和社长聊了这么多,但是从行家的角度来看,从营销这个方面讲一下,为什么走进影院的观众越来越多了? [07-21 11:19] 王大勇:其实你们讲的,也是这些年电影市场火爆的一个原因。电影越来越适应综合性的消费,大家去看电影,不仅仅看完电影就走了,现在很多电影院都开在繁华的商业区,甚至是商场里面,看电影先买电影票、吃饭、购物,综合性的消费行为,其实是整个社会消费能力提高了,电影也就是水涨船高了。 另外一个方面,中国电影市场火爆,是因为很多国际的大片不断地推火市场,大家通过国际大片,慢慢建立了观影习惯。像最近的《变形金刚》,虽然没有上映,但是很多人都在期待。 [07-21 11:19] 刘明清:我补充一点,其实文化产业本身,它是可以互相带动的,电影带动消费,还带动图书,我们现在很多的新华书店,国有的大型图书的发行集团,他们现在也开始建院线,有些大的新华书店,他在大楼里面搞影院,带动了读者图书的消费,又去看电影,这种文化产业链在形成,这也是一个特点。 [07-21 11:20] 主持人:刘社长,今天我请您看一场电影,一看那么多展板和海报,如果让您选择的话,您会选择什么样的电影,最抓您眼球的情节是什么? [07-21 11:20] 刘明清:现在大家不一样了,如果是一个追星族的话,他会单为一个影星去看电影,我更关注创作品牌,有哪个导演,有哪个著名编剧,我因为是做出版的原因,更关注创作品牌,可能影星这方面也不是不关注,只是不是第一位的。 [07-21 11:21] 主持人:如果让我挑的话,我选择喜欢的明星。明星效应在电影里面起什么作用?对票房帮助有多大?王先生? [07-21 11:22] 王大勇:明星是电影最主要的部分,也是全世界电影的共性。一部电影的故事类型,要通过很详细的了解才能知道它,明星是一个电影一眼就能望出来的卖点,每个明星有大量的粉丝,这些粉丝都是电影票房最好的基础,如果一部电影没有明星,你要花非常大的力气去说服观众,如果有明星的话,就把明星的头像放在海报上就可以了,它有一个明星效益。 [07-21 11:23] 主持人:如果对一个投资人来说,很有钱,投资不为了这部电影能赚钱,也不为了票房,我就想打造一个明星,该怎么营销? [07-21 11:23] 王大勇:像这种电影我们称为“卡拉OK电影”——投资者自娱自乐的电影。拍部电影,大家公认的动机,都是投资者利益,如果为了打造一个明星,它不是一个常规的电影,就是以电影的形式为明星拍广告,大家喜欢看电影,但是大家未必喜欢看广告,如果这种电影放在我手里营销的话,我会以明星在电影里面的表现,他的表现作为重点,因为投资商不需要回报了,就是想让明星出来,这个意义就变了。 [07-21 11:24] 主持人:很多人观影,只是喜欢看电影,未必喜欢看广告,但是有的时候不得不看。现在广告也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在电影营销过程当中,就必须要遇到植入广告,像《变形金刚》里面,就植入了几个个中国品牌的广告,不光包括电影,还有电视剧,您怎么看电影的广告植入,应不应该做?怎么个标准做? [07-21 11:24] 王大勇:植入广告诞生的时间非常短。但在电影诞生初期,就植入广告的雏形了,就是植入了企业的产品。它其实是一个很常态的东西,关键在度的把握,不能因为植入广告过多,破坏了审美,也不能一味的迁就广告,作为大的广告片,关键在于把观众的利益放在第几位,如果把观众放在第一位,就会把两者保持一个平衡,有的也会把广告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结果上映的时候就没有观众看,原因它已经不是一部电影了,关键在度的把握。 [07-21 11:25] 刘明清:广告大家最忌讳的就是直给,很自然的广告植入,观众还是能够接受的,因为你有现实生活的场景,抽烟,喝酒,开车,住房,各种因素很多,所以这个植入广告本身无可厚非,也是商业时代的必然的产物,特别是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电影越来越发达,这个会越来越多,但是如果是直给,非得很强行的给读者灌输,那种方式肯定是读者会厌烦的,最后对电影本身也不会正面的影响,广告利益也受到损害,因为没人看了。 [07-21 11:26] 主持人:王先生在这本书里面,对广告植入的方法,也有一定的介绍,说得很细。无论对广告商也好,还是对企业也好。营销企业,包括营销公司,您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目前有营销能力的公司不超过5家,很多的中小营销公司,其实是没有市场的,现在电影行业的营销,真的陷入到夹缝中生存的状态? [07-21 11:27] 王大勇:现在营销公司非常多,我今年在上海电影节,我遇到100多家营销公司,来寻找机会,其实很多营销公司只是宣传公司。因为营销跟宣传是两个概念,营销需要替一部电影整体考虑,包括你建议他在什么时间上映,主打哪个卖点,而宣传只是广告的层面,中国现在营销公司专业程度还不太高,大部分都是宣传公司。 [07-21 11:28] 主持人:我们怎么样来判断一个电影营销公司的水平呢? [07-21 11:28] 王大勇:第一个,看他有没有咨询的能力。其实营销,我把它叫做是站在制片人的视角,在后期对电影进行重新的包装,这个包装必须以电影本质的特点为出发点去包装,所以它其实对营销者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因为他懂创作,才能够了解这个电影制作什么样的预告片,要求他懂媒体,才能知道这个电影的卖点,如何跟媒体沟通,还有他懂电影的发行,才能跟客户建议这个电影在几月份上映比较好,他的素质甚至比一个制作者,创作者要求要更全面。 [07-21 11:29] :所以现在行业内比较好的营销公司,往往是一些有发行经验的营销人来做的,比如像我在书里采访过的高军,他最早就是做电影发行出身的,他的公司现在也是因为宣传《观音山》,成为比较有名的营销公司。 [07-21 11:29] 主持人:小手笔制作的电影,需要找营销公司来做这样的服务吗? [07-21 11:30] 王大勇:越是小制作电影,越是需要营销公司,而且对营销策略的需求就更高。 [07-21 11:30] 主持人:营销服务的费用怎样? [07-21 11:31] 王大勇:现在还不高。 [07-21 11:32] 主持人: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想法很好,但落实起来会有一些实际的困难。比如说拍着拍着,钱不够了,比如说拍着拍着,需要出现换演员的问题,或者有一些镜头,涉及到一些纷争,这个时候可以叫做危机公关吗?它有几种类型和标准? [07-21 11:32] 王大勇:电影是一部危机公关特别多的地方,我们把电影圈叫做是非之地。第一,电影明星是最容易受到关注的,明星的一举一动都很受关注。 [07-21 11:33] 刘明清:因为他透明了,大家更挑剔。 [07-21 11:33] 王大勇:另外一部电影肯定有很多的竞争对手,竞争对手之间容易产生摩擦矛盾,这也是危机公关的一种。 [07-21 11:34] 王大勇:我认为明清写的文章里说得特别好。每个电影的危机公关都是一个机会,关键你能不能把这个营销机会把握好,为电影来服务,因为一发生危机公关,会有很多媒体来关注你,如果你电影拍得正常的话,不会有媒体来关注你,如果媒体关注你,怎么处理和媒体间的关系?说什么?也是为电影争取到很多说话的机会,说得好,就把这个危机公关转化成一个弘扬你知名度的机会。 [07-21 11:34] 主持人:社长作为观众的话,如果一部电影出现危机的时候,您还会选择这部电影去看吗? [07-21 11:35] 刘明清:越有危机的电影,往往暴光率是最高的,宋丹丹有句话,“没有绯闻的明星不是明星。”我们和出版界的朋友聊天的时候,一个大姐说,张柏芝出场费高了,闹离婚,更高了。当然我们不做道德评判,单从市场角度来说,她最近的曝光率就是高了。所以媒体、记者,包括新闻人都关注,百姓都关注,如果做得好的话,就是能够实现危机转化为机会。 [07-21 11:36] 主持人:今天咱们聊了这么多,从电影的前期的创意,故事情节的构造,到融资,再到推广和营销,以及票房的回收,相信网友通过我们今天的谈话,对电影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最后问王先生一个问题,您从事电影行业8年时间,辛苦自知,您觉得您在这里最大的受益是什么?将来还要继续做下去吗? [07-21 11:38] 王大勇:做电影跟做其他的行业最大的不同,是你在创造财富的同时,其实你自身的价值,你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也就是说你在创造一个精神产品,你自己的存在感会更强,你会觉得自己在创造一部很多人喜欢的作品,这个作品的精神能跟很多人共鸣,你的作品被很多人欣赏,它是有价值的,所以我觉得这是跟从事其他行业最大的区别,就是你觉得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07-21 11:39] 主持人:觉得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其实人最需要得到的是被人家尊重和实现自我的价值,我想有了好电影人,再有我们这些忠实的观众,电影行业的前景会很好的。如果各位网友看了这期“文化名人访”,对电影的制作、营销过程有一个大致了解以后,我们从今天开始,放下压力,放下负担,我们走进电影,去看看电影,也看看我们这本书——《电影营销实务》。今天的访谈就到这里,谢谢各位网友的观看,我们下期再见。 [07-21 11: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