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预告:微电影作为当下最热门艺术形式越来越为大家所接受和认可,从事微电影行业的人也越来越多,4月26日上午十点,南京大学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系主任周凯将做客中国经济网文化名人访,与您一起聊聊微电影的发展,看看微电影的大市场,节目将通过Dopool手机电视软件在手机和平板电脑平台同步直播。敬请关注!  [04-23 14:04]

:    主持人:欢迎你和我一同走进“文化名人访”,随着微博、微信、微电影走入我们的生活,似乎迎来了一个微时代,今天我们和大家共同来聊一聊微电影大市场。作客我们节目的这位嘉宾是中国微电影协会执行会长,社会学博士周凯先生。你好周会长,欢迎你。

    周凯:你好。

    主持人:关于微电影大家并不是那么陌生,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可能是时长比较短,制作周期比较短,而且投资比较小的一些小型的电影,据你的研究,这个微电影应该怎样去具体的定义呢?

    周凯:微电影其实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实际上我们很多的观众通过不同的平台,比如说视频、手机,包括一些其他的新媒体已经看了这个微电影,只不过看的这个微视频或者短视频,并不清楚某一些剧本本身就是一个微电影。

    如果严格定义我们微电影主要有几个特点。第一它的制作周期比较短,第二投资比较低,第三播出的平台更加多元化,再加上互动性也比较强,所以这就是微电影,如果从一个业界定义和传统电影的一个比较大的差别。

    主持人:微电影与我们普通意义上的电影最大不同之处在哪里?

    周凯:最大的不同,主要明显的有几点,比如说过去我们看一个传统的电影,往往是一个大牌导演或者是一线演员最终的合作,出来一部上千万甚至上亿的一部传统电影,而微电影更多的是一种草根性,如果说传统电影是权贵的一个作品,微电影更多是一个草根作品。

    第二,从看视频来说也不一样,我们看传统电影,一个是传统院线,各种院线可以看到,第二是我们通过网络也可以下载一些电影看,但是往往因为时间比较长,有的时候最短可能是八十分钟,九十分钟,一百分钟,最多的时候可能两个小时都有,它的时间也比较长。微电影不一样,很短,短到什么程度?三分钟,最长可能就是十分钟,二十分钟,在这么短时间容量里面,能够有一个非常相对完整的剧情,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很多观众一看,我在用我很多碎片化的时候看一部电影,这本身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微时代,这个新锐时代的一个新生的事物。

    主持人:其实微电影和一些剧情广告片和影视短片也有一些区别,也是不一样的?

    周凯:那当然了,比如说微电影,既然我们加上电影这个词,其实已经基本上集中了我们电影的一些主要的要素,而这种短视频我们有时候是一些草根的拍客,他自己拿一个DV机去拍,拍他的生活,拍他的家人,哪怕拍他的一段,他没有经过一个剧情的设计,也没有本子,甚至也没有后期一种精良的剪辑,完全是一种自导、自创,甚至是原生态的一种视频状态。

    我们微电影不一样,它虽然是很微,但是就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几乎传统电影所需要的演员、导演、剧本,包括后期剪辑,乃至上字幕等等,一应俱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和传统我们所说的DV作品和短视频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别。

    主持人:微电影可不可以理解为是电影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种类?

    周凯:所以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是,我们可以这样断言,你刚才说的我们现在进入一个微的时代,微博、微信、微企,就是微小企业,还有微电影,其实像这些新生事物出来和当下我们的社会发展趋势是相吻合的,我们任何一个新生事物出来,不可能说是一种无因之果或者是无果之因,一定是有原因的,就是在于我们目前整个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比较大,几乎现在很难能找到一个人他可以花一整天时间或者一个星期时间,把一篇长篇大著给读完,不可能,什么原因?没有那么长的时间,因为我们现在节奏加快以后,很多时间被切碎了,所以我们叫做碎片化的时间。

    但是我们也有被娱乐的需要,我们也需要放松,怎么办?所以你发现一个现象,我们很多的作品,过去我们是长篇,现在长篇看的人少了,但是也有,很多人看短片,看微型小说,甚至是一个小品文,甚至一个很短的千字文,他有收获,这是纸面上的东西,视频更体现了微电影。比如说三分钟可以看一个完整故事,可以让我哭,让我笑,让我悲伤,让我激动,甚至有纯娱乐的方式。这个意义上说微电影就是符合当下新时代的快节奏的碎片化的现代人的时间安排,应运而生的一种文化娱乐产品。

    主持人:就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种需要,所以说就出现了?

    周凯:对,因为有这个市场,有这个人为的需要,所以说是会风起云涌,雨后春笋般的出现这么多微电影。

    主持人:微电影的题材其实还是很多方面的,像一些反映时尚潮流的,幽默搞怪的,还有一些公益类的,题材是很多样化的。

    周凯:题材当然很多,首先想拍微电影的群体非常广泛,可以是一个大学生,也可以是一个无业的草根拍客,也可以是一个在职,有自己工作,但是业余时间拍一些片子,更多也可以有几个志同道合人成立一个工作室,大家一起有一个创意,然后分工去拍摄。

    所以既然它的群体是林林总总,有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年龄,不同性别,以及不同地域,所以他们眼睛,他们视角,以及他们经历和阅历对一个事物的解读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我们对于一个微电影的题材变的丰富化,多样化,这是一个趋势,而且也是必然的。

    主持人:微电影从题材的选择,从它的创作以及发行都有它的特点?

    周凯:那当然了,因为你看现在传播这个渠道,大家知道现在我们的媒介是多元化,细分化了,过去我们是一台电视,现在我们电视分很多频道,报纸,网络,网络里面分很多媒体,新媒体切分了很多,所以媒体细分化,加上我们现在传播渠道的多样化,过去我们获取信息可能只是通过一个方式,看报纸,听电台,看电视,但是现在我们渠道很多,我可以看手机短信,我可以坐电梯时候,这里有一个电梯视频,甚至你说我坐地铁,坐公交也有,因此传播渠道多元化也会让受众有一个选择的空间。

    而且在这种前提下,我们每个观众或者受众对信息的选择能力也在加强,不像过去你放什么我看什么,开始有所选择,因为可挑选的余地很大,你回去看电视可能有一百个频道让你挑,我出去以后有各种各样的信息让我挑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普通的受众,在日积月累的前提下,对信息的把握能力,挑选能力,甄别能力也逐步在提升,所以在这个大前提下面,微电影以一种比较新锐的,互动的,开放的,而且我们有一种说法叫做病毒式营销方式,迅速的扩展,更多的也符合我们现在70后,80后,甚至90后的一些要求,因为他们是新新人类喜欢新潮的东西,快的东西。这一切恰好微电影的气质和他们是相符合的。

    主持人:你谈到病毒式的营销方式,这是不是微电影的一个独特的产业链,和一般电影不一样?

    周凯:微电影的魅力就在于它和传统电影,从产业链和产品形态有很大的差别,细说一下,比如说微电影,首先我们说它的产品的形式,它虽然是小,但是和传统电影是一样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该有的都有,第二从拍摄周期说,我可以短则两天三天,长则一个月,两个月,我可以拍一部微电影出来,这是制作周期。

    它的投资成本上看,一部传统电影如果稍微浩瀚一些,基本上几千万,上亿,我们这个少则大概最低一千块钱可以拍出来,多的可以是几万,或者十几万,二十几万,对于微电影来说已经是很奢侈一个投资,从拍摄投资来说,最重要一个差别就是播出平台,它的一个渠道多样化,播出平台的多样化。你可以回家上电脑,也可以拿着智能手机可以看,现在已经有开发商把微电影客户端直接植入到手机上面,像你上微博一样,打开就可以上微博,打开以后就可以看微电影,所以它的渠道也是多样化。播出的平台作为受众所收看的平台也很多,丰富了。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要素,更多意义上是强调全民的,草根的,互动的,开放的,而且相对来说平等的这么一种竞争的平台,或者说一种相互交流自己作品一个平台,所以引起广大网民一个关注。

    刚才话说回来,你刚才说的病毒式营销,有一个成功案例,我们那个时候韩三平亲自督导一部微电影《老男孩》,这部片子当时出来以后,它主要是针对70后,80后这些人群的一种心理需要,结果出来以后,在短短三个月内网络点击率超过1.2亿人次,什么概念?你很难拿出一部我们传统的电影或者大片,在电影院上线的,它的观影人次和这个相比。

    比如说我们有一部微电影就是《桔子水晶酒店》,这个酒店其实在过去每年也花了很多的广告费用去投资,然后希望提升它的整个品牌力、影响力,但是收效甚微,但是后来它开始跟微电影做了结合,结果只投了一百多万,最后的效果,在整个品牌排名里面跃居前五位,所以它的CEO当时非常有感触,微电影从营销角度来说,对于我们是一种新兴的一种广告模式,一种营销模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一个好的创意,一个好的文化产品,假如有一个非常有利的商业模式作为一个支撑点,这个文化产品才有可能真正意义上走的很远,走的很稳。

    主持人:谈到盈利,谈到创意,我想对于微电影制作人来讲,对于他们自身素质应该有很高的要求?

    周凯:是,所有的事物发展过程中都有一个过程,我们可以说今年是微电影发展的元年或者说次元年,无论是用哪种语言表达,用哪一个关键词来表达,其实都是说明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目前是微电影刚刚起步的阶段。

    主持人:人人都可以参与,可能对于入门者要求不是很高?

    周凯:对,良莠不齐。但是到了第二个阶段以后,我相信通过各种方式,比如说比赛,比如说一个优秀作品的评选,乃至于一些标杆作品的播映,都会慢慢让这个市场,让这些影视微电影作品上一个台阶的质量。

    反过来对于制作人来说就不一样,过去我曾经是一个DV爱好者,我去拍一部,我的剧本可能写的也比较粗糙,我整个一条线也很简单,更不用说我们说电影的什么门派这个说法,可能没有,但是我相信到了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时候,一定涌现一大批比较新锐的,而且具有电影导演潜质的这批演绎人才,包括导演、制作人和演员。

    主持人:对于微电影发展,现在来讲是不是还没有一个完善的审批监管制度?

    周凯:是,应该这样说,我们曾经也跟有关部门沟通过,他们现在也是比较困惑,因为你知道实践往往是走在理论之前,比如说我们国家部门的一些相关的政策法规往往是根据实践,然后拟定一些政策,来进行规范,进行管理,进行指导。

    微电影今年是次元年或者是元年,刚刚开始发展,这种发展是病毒式营销,速度很快,传播很快,可能在一年之内风起云涌,各个地方都成立了微电影工作室,有很多微电影爱好者,理论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完全跟进,在这里我说一句,我自己也在考虑下面能不能做一个微电影方面的学术研究,包括发一些文章,写一些相关的书,能够对全国微电影有一个相关的整理,一个疏导作用。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理论没有跟进,而政策法规是要根据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进一步拟定一些比较合适的,既能促进这个行业健康发展,同时又能有效的避免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的这么一些政策和法规,目前确实没有出来。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微电影目前的监管还属于一个空白点,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有关的部门也会逐步的抱着扶持微电影行业的初衷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对它进行规范,同时对它进行扶持的一个积极政策。

    主持人:如果建立一系列的对于微电影的审批监管制度,和传统电影的相关制度会不会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

    周凯:我没有和有关的领导进行沟通,作为我个人,作为一个学者,我自己理解,应该可能是这样,传统电影一般来说有两个证,一个是拍摄许可证,一个是放映许可证,这个都是由我们国家广电总局电影主管部门进行相关的审批,拿出一个大纲,然后对你摄制单位的审查,你够不够资格,看你的剧情剧本情况怎么样,最后还有你的其他方面,考量以后,我会给你一个拍摄许可证,拍完以后我们对你内容进行具体审查,可能需要做一些修改,重新再剪辑等等,最后才有可能发一个放映许可证,你才有可能到了一个全国院线和广大观众见面。这是一个传统电影审批方式。

    这种方式我记得好像有一个数据,在2009年和2010年全国的传统电影有四百多部,真正通过这两道关层层筛选之后,能够进入院线和广大观众见面的是三分之一,大概一百多部电影,意味着首先有两百多部电影与观众错之交臂,第二前面大量投资也可能没有一个很好的投资回报的可能。

    从微电影来说我们不能放任不管,但是也像传统电影那样,要办法两个证的审核,我相信微电影无论是从这些拍片人,制作人,哪怕是公司或者工作室来说,都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实力去能够达到我们广电总局相关电影管理部门的要求,可能让新兴的小苗可能就会夭折。

    但是不能因为这一点我们对它失去监管,这可能是目前摆在我们作为研究者,还有广电部门的管理者应该考虑的一个课题,应该拿一些时间研究它,也可以边做边完善它。

    主持人:对于投资者来讲都期待着回报,其实微电影的创作者也不例外,你刚才谈到有一些微电影可能不会和大家见面,某种原因,也可能是很多方面的,比如说题材本身不太受大家欢迎,但是对于微电影盈利模式来讲,你觉得是哪几种是比较可取的。

    周凯:微电影盈利模式,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刚才我说了,所有一个好的创意文化产品一定要和市场结合,如果结合的不好,就意味着这个文化产品走不了多远,因为少了一个经济支撑,微电影的盈利模式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可以进行一个参考,第一是在2009年,国家广电总局出台过一个规定,所有的电影电视,包括电视剧,他们插播广告有规定,什么时间段插播多少分钟的广告,有一个硬性规定,这个对于广大的电视台,电视剧制作公司来说是一个紧箍咒,另外一个意义对他们产业的方面也会有一些影响,广告收益有一些影响。

    这里面有一个很细的问题,其实对这种植入式没有办法规定,或者没有做明确的显性的硬性的规定,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说很多的广告可以通过这种植入方式,通过微电影的方式解决,比如说刚才说的《桔子酒店》,其实说到底就是一个桔子酒店的植入式广告,只不过这个广告让受众看了以后,我不讨厌它,我愿意接受它,而且我看完以后我愿意传播,我会跟我好朋友,我同学,老乡说,我看了一部小电影不错,你可以看看,主动作为进行品牌的传播,在于这种微电影和这种广告模式的结合是非常巧妙。

    第二种从微电影来说,可以来打造,比如说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地方政府,为了宣传提升企业的形象,很多地方政府搞城市运营,打造城市营销,城市品牌的传播,我们不能简单的拍一部宣传片,过去我们很多时候,开放的某某城市欢迎你,这种口号式的专题片,这个时代将慢慢过去。现在这种人对这种信息应该接受的太多了,我们广告一个最重要的方式,不仅仅是我播出了什么,而是要播出来的内容能够在你所锁定的目标群体中间,你的受众中间,你能留下什么?不是入耳,而是入脑,入心,这种情况下,过去的这种传统的说教式的方式应该进行一些变化,其中一个非常好方式,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微电影的方式。

    在人类共性里面,天性,一个孩子从小到大,儿童、少年到成年人,都喜欢听故事,小时候是听狼外婆的故事,长大以后看电影,看电视剧,其实说到底电影和电视剧就是一个故事,因此用这种讲故事的方式,用微电影的壳给政府和企业做一些宣传,我觉得这是未来作为微电影的盈利模式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当然这是我讲的具体的,还有其他方式,比如说做一个产业基金,做一些投融资的平台,把微电影作为一个产品进行资本方面的运作,这个当然要做在后面第二步,第三步时候才有可能。

    因此如果我们说打造一个产业链,无论是从它的投融资,到它的产品设计,到传播渠道,包括受众的分析,以及到后期的新产品的研发等等,这个一整套的环节都是作为一个产业链,包括像微电影的产业链所需要关注的。

    主持人:有一个网友提了一个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品牌介入,商业广告也被披上微电影的外衣,使得微电影几乎成为了广告片的变种,这样一些现象应该怎么样避免?

    周凯:对,这个网友是非常敏锐的。

    主持人:很关注微电影。

    周凯:而且不但关注微电影的剧情,也通过剧情看到背后有广告的影子,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分两个方面,可以跟网友或者有同样想法人的有一个分享。

    任何一个事物分两个方面,第一,比如说从微电影角度说,确实给广大网民,给很多的受众带来一个新的故事,一些新的信息,无论是娱乐的,还是有启迪的,还是感动的,都是一个非常好的信息,但是你想过没有,如果这个微电影不做植入式广告,缺乏一个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我们通过新媒体观看微电影,通过手机,通过网络是免费的,最多可能手机花一点流量,这个流量不是由微电影本身制作方获取的。如果你正常看一部电影,你需要到电影院里面去买票,七十块钱,还是一百块钱一张票,你得付出这个。

    如果微电影没有一个经济的支撑,拍摄者,制作人,这些公司的营收从哪里来,如果没有营收进行反哺,就没有后续的资金再投拍下一部,下两部,更多的有质量的微电影出来。所以这个意义上来说,微电影需要广告的植入,只不过他批评这是一个方面,我们如何正确看待这个问题。

    反过来对于广大制作者你要尽量避免让受众对你有广告植入剧情有一种反感的情绪,如何更加巧妙的结合,比如说我通过其他方面,不仅是这种道具,对白,我也可能通过这个片名,冠名,或者说我们做一个微电影产业基金,由这个基金来投资,作为一个下面一个支撑单位,这样尽量的淡化广告在微电影里面一个影响。确保作为观众来说,我看了一个很干净的剧情,我看了还比较的高兴。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主持人:刚才谈到过一些,现在有良莠不齐的现象,在微电影发展市场里面,大家只要有这个兴趣爱好都参与其中,也有一些成功的,一些大型的,比如说现在在进行的“中国梦—微电影文化节”等等这样的一些活动,对于微电影的入门来讲,可以说是一个低门槛,低门槛会不会引发一个现象,就是泡沫式的发展过程?

    周凯:你问的问题有前瞻性,现在都在说好的时候,很新的东西,作为你已经看到这个背后可能存在的一些隐忧的地方。这是一个好的思考,积极的思考,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可能有这个问题。

    但是我不完全同意你说的泡沫式,发展初期的时候,确实由于门槛比较低,什么人都有,我们最近做了一个微电影的大赛,确实参赛的良莠不齐,什么人都有,有高校的学生,也有一个普通的市民,也有一个公职人员,他利用业余的时间去拍摄,也有白领,都有。他们因为本身对电影的了解,看电影他是懂,但是拍电影和看还是有差别的,对于一些基本的技法,比如说你的镜头的语言,你的画面的结构,你的整个一条叙事的主线,文本,对白,精彩,戏剧冲突等等,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既没有理论基础,也没有实践经历,所以拍出来的作品,有的时候我们看起来就是有点哭笑不得,但是他有这个热心。

    也有一些确实很棒,我们知道像有些电影明星也开始投入做微电影,有一些大牌导演业余时间也做,他们由于有良好的基础,他们拍出来一些电影确实不错,在我们看来就是像一个很精粹的舞台小品一样,虽然是短短的十分钟,二十分钟,但是一定会令人发省,而且有的是开怀大笑,我有几次晚上我在网上看微电影,看视频,上传的,深更半夜的,那个时间相当说打搅人少一点。就是十来分钟,我经常自己看了以后,自己一个人笑出声来了,剧情设计的很好。也不乏这种非常精良的微电影,微而不弱。

    你刚才说的“泡沫”这个词用的还不对,为什么?

    主持人:你觉得应该怎么讲?

    周凯:“泡沫”是什么?泡沫是我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已经到了一个高峰了,实际上本身的这种繁华程度和实际不能相匹配的,所以我们把泡沫去掉,除去繁华,留下是真金的东西,我们现在刚刚起步,应该说鼓励和倡导更多人去加入这个洪流里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及早拿出一个业界,理论的,政府的一些相关指导的方法,比如说对他们进行培训,政策的引导,理论一个指导,方方面面,这样让微电影的发展,包括微电影制作人发展健康有序,而不是说现在已经到了一个高峰期所以有泡沫,这个有一点不同意见。

    主持人:很多人很喜欢微电影,认为它很有前途,也很有“钱途”,所以我觉得还是应该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去避免一个泡沫的现象的出现?

    周凯:应该这样说,文化产业现在也是我们国家大力倡导的一个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这对于文化产业每个产品来说,确实是一个春天的到来,这个春天我相信至少维持十年二十年,这是一个好的趋势。

    从文化产品具体运作来说,说实话,一个文化产品你要想从有创意,到生产,再步入市场,再到投资回收,再到盈利,这么长一个过程来说,你想盈利不是那么容易,我们很多文化产品,我们叫赔钱赚吆喝,很多人做文化产业,未必是做微电影,跟文化产业相关的,往往有这个体会,我的名声很响,名声在外,但是挣钱是烧钱的,如果你通过一个中长期的投资回收运作以后,不能有效的回来,就是亏损,就是烧钱。

    这个意义上说,很多人觉得微电影真的是“钱途无量”,确实我们可以看得见,但是不是所有每部微电影都是“钱途无量”,这取决于你很多要素的组合,比如说你的剧本怎么样,实际上是微电影,也是电影,电影一剧之本,我们说剧本怎么样,质量怎么样?第二是你的制作团队怎么样?导演怎么样?演员怎么样?你的摄像怎么样,后期剪辑怎么样,特效怎么样,音像怎么样等等。这是你的团队。

    第三你光有一个好的产品,有没有一个很好的方式,一个营销传播的方式,能够让你在那么多海量信息里面,海量的视频里面脱颖而出,你的营销传播的手段非常重要。营销传播手段有了以后,你这么高的点击率,这么高一个收看的人次,但是你没有和商业结合,这个时候你要和企业洽商,和这些可能投资的机构洽商,只有这几个结合做的很好的时候,你这部微电影才有可能挣钱,否则就是烧钱。

    因此微电影是一个很好的新兴的文化产品,而且能够让很多的草根都可以介入。但是也是要提醒大家,有点像那个叫做“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其实所有的产业,无论是文化产业,还是制造产业,还是实体产业,金融产业都是有风险的,成功与不成功,取决于我刚才说的这些要素的组合,才有可能,做成了你一定能盈利,如果你有一两个要素缺乏,有可能血本无归,甚至是亏损的概率是比较大的。

    我个人认为,微电影确实“钱途无量”,但是入市也请谨慎。

    主持人:其实刚才你谈了那么多因素,如果有一些因素不那么理想,就会成为一个微电影发展的阻碍,如果说面面俱到,都很不错,就会实现这个微电影的良性发展。

    周凯:良性发展是这样,我刚才说微电影就是一个产业链,所谓产业链,产业链,中间有一个链条断裂,意味着这个就断了,所以面面俱到是必须的,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从微电影的产业发展来说,它的盘子多大,据权威机构一个测评,未来几年之内它的整个产值规模会在七百个亿到八百个亿之间,本身市场容量还是很巨大的,最终这块蛋糕被谁吃了,是你的蛋糕还是我的蛋糕,是谁的奶酪,那要拭目以待,就看最后就像你说的大家百舸争流,哪艘船行进的马力最足,它最有可能要抢走这个蛋糕。

    主持人:就整个微电影的产业来讲,如果说刚刚谈到的这些因素都很好,都面面俱到了,是不是整个产业就能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还是说还有其他的因素也要考虑?

    周凯:你刚才讲的其实是两个问题,我谈的问题是作为一个具体的微电影产品,要具备哪些要素?做到这些要素以后,可能这部微电影就会成功,就能盈利就能“钱途无量”,你刚才提到的问题其实是作为微电影的产业,不是单个的一个微电影产品,是一个产业链,比如说一个地方区域的集成效益,地方政府一个政策扶持,不宜有太多的规制。

    另外对微电影的一个投融资的平台搭建,资金来源,比如说我们现在有一百个导演,想拍两百部微电影作品,但是我不可能每个导演都有钱,如果换作每个制作人对这个电影理解程度不一样,出品人,制作人对于一部电影的作品走向,往往有一个根本性主导意见,因此投融资平台如果有一个基金,有这么一个机构,我们可以解决资金问题,后面还有一个版权交易问题,就是说我如果是一个成团队,我拍了一批优秀微电影出来之后,我的版权交易怎么做?我是卖给视频网站,还是卖给一些公司,还是怎么着?这是版权交易问题。

    还有一个播出平台问题,比如说这部微电影出来以后,我跟哪家视频网站合作,视频网站是用钱来买我的版权,还是通过流量来分帐,还是通过第三方的收入来解决资金的问题,回报问题,这是一个版权和播放平台问题。

    最后,还有一个我资金回笼问题,因为涉及整个财务问题,一个产业链问题,这些都是作为一个产业链所必须要考虑的每一环的链条,缺一不可。

    所以我们说你要栽一棵树是很简单,就是一个产品,你只需要自身努力,挖开土,浇点水,有一个树苗,每天看护它,有可能长的很茁壮,但是你要想形成一片森林,就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可为之,一定要集合社会各界力量,政府的,企业的,电影业界和一切关注微电影的群体,这些阶层,大家力量投入以后,才有可能真正形成一片郁郁葱葱的微电影的森林。

    主持人:今天和周会长聊这么多,虽然说微电影看似是一个比较低调的名字,其实它是一门大学问,我们期待着有更好更多的微电影能够记录我们微时代的生活,感谢大家的收看,更多的精彩也敬请你期待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

      [04-26 1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