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观众大家好!这里是中国经济网的“文化名人访”栏目。我们今天的嘉宾通过在百家讲坛上讲述《史记》,可以说是红遍了大江南北。他独到的见解和深入浅出的叙述,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就是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王立群教授。今天他将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起,和我们聊聊知识产权的问题。 [03-24 17:12] 主持人:您讲解的《史记》让观众朋友有了非常的印象。可以说《史记》经过了千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对《史记》研究得非常丰富,您认为还有哪些新的角度可以挖掘呢? [03-24 17:38] 王立群:《史记》的研究,是从政治史的角度研究的比较多,像文化史、经济史、法律史、文字史等角度还可以进一步研究。 [03-24 17:39] 主持人:您认为您在百家讲坛上所讲的《史记》,最吸引观众的是在哪些方面? [03-24 17:40] 王立群:最吸引观众的还是对一些历史人物的剖析,特别是对一些历史疑案的解读,比如说像对司马迁传统爱情楷模的颠覆,或者在秦始皇系列中间,对秦始皇的生父到底是不是吕不韦,做了一番崭新的解读,或者做了一些比较新颖的论证。这些问题比较吸引观众。 [03-24 17:40] 主持人:首先故事性非常强。再一个就是您娓娓道来的讲述方式,可以说征服了亿万的观众。前不久您出版了《大风歌——王立群讲高祖刘邦》这本书。您应该说是第五次登上了百家讲坛。这次您为什么选择刘邦作为主角?您觉得刘邦他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 [03-24 17:42] 王立群:这次讲刘邦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是登录“百家讲坛”,将《史记》已经讲过的很大一部分,现在还没有讲的部分,刘邦是其中之一。也算是还愿;再一个,刘邦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有知名度,而且很值得人们去揣摩、观察的皇帝。这次我就选了刘邦。《史记》中间有几十篇写了刘邦和刘邦那个时代的人物,我把它集中在一起来讲述,叫做《大风歌》。 [03-24 17:43] 主持人:刘邦可以说是平民皇帝。中国的平民皇帝也是屈指可数的,您觉得他和其他的平民皇帝也什么不同的地方,比如像朱元璋。 [03-24 17:45] 王立群:中国平民出身的皇帝不是太多,大部分的皇帝能够当上皇帝,他有一个凭借,就是说他的祖上或者父亲给他留下一笔遗产,他去继承。直接从平民经过几年时间,然后当上皇帝的人不多。刘邦跟朱元璋不同的地方是时间短,刘邦用了七年时间就统一天下,当上皇帝;第二,刘邦当上皇帝以后,他所采取的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也和朱元璋不同,他有很多创造,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知名度也很大。 [03-24 17:46] 主持人:有很多网友反映您在这次百家讲坛上授课的时候,语言方式跟以前有很大不同。有网友说王老师现在越来越幽默了,我们能感觉到您在尝试着语言的通俗化和平民化的方式,比如像《大风歌——王立群解读高祖刘邦》这样一本书,它的开篇第一章您就说“这个皇帝很有料”。您作为史学专家,如何看待现在新兴的事物和语言呢? [03-24 17:48] 王立群:我觉得语言只是一种工具,我们用一些时尚的,甚至是网络上比较流行的语言,无非就是想拉近主讲人所讲的内容和当下的观众,特别是和一些年轻观众的距离。决定讲课品位的不是这些语言,是这些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和观点,这是最重要的。所以,语言比较时尚一点、流行一点、幽默一点,这都无所谓。关键是在这个后面,你的内容要有高品位的、有学术含量。 [03-24 17:51] 主持人: 我们相信在您这种创新的传播方式下,可以让您的作品绽放出更多的光芒! [03-24 17:54] 王立群:谢谢。 [03-24 17:55] 主持人:前一段时间张抗抗委员来到“中经在线访谈”作客的时候,她提到“文学盗版就是明目张胆的掠夺”。在两会期间,她和很多委员提出希望能够修改《著作权法》。作为一位作家,同时也是利益相关者,对这部法律的修改有什么样的意见? [03-24 17:56] 王立群:我很赞成张抗抗和众多委员的提议。我是河南省的省政协委员,不是全国政协委员,没有直接向中央建议的权限。但我觉得目前的文学书籍,包括其他书籍中,盗版现象非常严重,确实是到了应当修改《著作权法》、强化监督、强化打击力度、保护知识产权的时候。中国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要提倡创新经济,创新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发明,就是一种创造。 如果说我们不能从知识产权的角度去保护他们的创新,谁还愿意去做?花了很大力气做了创新,别人很快就可以盗版,这样一来,所有的创新就让别人轻易获得,没有人愿意搞创新。所以,为了更好地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就应当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这一点目前来说已经引起了一些相关人的重视,但是,我觉得政府还应该进一步重视,在立法上强化它,在执行的力度上强化它。 [03-24 17:57] 主持人:就是说在法律的执行层面上,能够更强有力一些。 [03-24 17:59] 王立群:对。否则的话大家就不愿意搞创新,因为创新的结果会很轻易被人家掠夺走了。 [03-24 18:00] 主持人:现在市面上关于刘邦的一些书,有些可能会美化他,有一些丑化了他。您觉得您的这本书和市面上流行的这些书有什么不同? [03-24 18:01] 王立群:我注意到目前市面上关于刘邦的书有不少,但是,这些书大体上都属于大众史学的范围之内。这些书有两个倾向不是太好。一个是美化,另一个就是丑化。要么就说这个人是流氓无赖,要么说这个人是非常仁义,把他所有的东西都说得完美,没有瑕疵。 [03-24 18:01] 主持人:就是有点极端了。 [03-24 18:01] 王立群:对,这样的现象非常严重。这样出的书反倒被一些平面媒体追捧,说它很有新意,但是,比较全面的解读一个人,这样反而被看做没有创新。实际上我们在央视的平台上,有这么一个好的机会,向观众解读历史,最主要是要保证它的文化品位,它的文化品位就是它的学术含量,它的学术含量就是要给它正确的解读。既不能走美化的路,又不能走丑化的路,要尽可能根据历史文献,尽可能还原比较接近于真实的刘邦。这个工作比较难,但是很有价值。丑化和美化,可能在一段时间之内很受人们的追捧,觉得与众不同,但实际上经受不住历史的考验,因为它毕竟不是真实的。 [03-24 18:02] 主持人:我觉得任何人都不可能有极端的特点,都应该是辩证的形象。客观去评价一个人物和一段历史,对我们每个人来讲都非常重要。能够有这样的一本好书,很值得我们去读一读。网络上有很多的词,比如像明星学者,您应该也听说过。借着百家讲坛的平台,向普通百姓传播了很多知识,名气也越来越大,您觉得您的名气对学术研究有没有什么影响? [03-24 18:03] 王立群:因为人的精力是十分有限的,我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史记》和中国《文选》两个方面,所以我是中国《史记》研究会的顾问和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这两年我一直在围绕百家讲坛进行大众普及,这很需要精力。很多人认为普及是“小儿科”,但他恰恰忘记了一点,“小儿科”本身也是专业性非常强的学科。如果你不投入极大的精力去做,普及就做不好,普及其实是非常难的。 [03-24 18:04] 主持人:要把非常复杂的东西讲得深入浅出,讲得很明白,不是那么容易。 [03-24 18:04] 王立群:首先要有一个准确的、高品位的、学术含量很高的文化内涵。第二是把内涵用浅显的、通俗的、幽默的、轻松的方式传达给观众。第一,我们要有内涵,第二我要表达得很轻松,这两点都不容易,特别是这两点的结合很不容易。目前这一系列的前15集都已经出来了,收视率都比较高,而且比较稳定,没有太大的起伏。 [03-24 18:04] 主持人:我相信在未来的传播过程中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您的《王立群讲高祖刘邦》是分上下两部。 [03-24 18:05] 王立群:对,它的内容比较多,一共是48集,不可能压缩到一本书中间。大体上计划的是20多集是一本书,剩下的集数在另一本书上。这个人物比较复杂,另外和这个人物相关的人物的文献比较多。 [03-24 18:05] 主持人:在春秋战国时期,传媒技术欠发达,孔子要传播他的思想,必须要周游列国。现在我们能够那么方便快捷地分享到这些大家的思想,可以说是我们这些读者和观众朋友的幸福了。相信在未来的法律法规逐渐走向健全以后,盗版以及文字掠夺这种现象也会逐渐淡化,我们也相信您的作品能够走得更好,谢谢您! [03-24 18:06] 王立群:谢谢! [03-24 18: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