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欢迎您和我一同走进“文化名人访”。昨天下午我看到了一个名为“梁连生艺术作品”的博客,在琵琶曲的音乐中我看到了梁教授的很多作品,这样一幅一幅的作品可以说让人如临其景,今天就让我们对话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梁连生教授。 [04-13 14:09] 主持人:在您看来,世界美术未来的艺术巅峰就是将中西方融合为一体的美术作品。在您最初想把国画和西画的油彩融为一体的时候,这种设想是很大胆的,当时在实施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些困难? [04-13 14:10] 梁连生:过去是以画西洋画为主。一开始我是想中国画很简单,要过60岁以后画一点,玩一玩就可以了。到后来,在偶尔的时间,我就对比画了一张国画。我才知道画中国画非常艰苦。 中国画是非常抽象,但又非常具体,很简单的寥寥数笔就能说明一个问题,是传递一种情结和精神。在画中国画之前,我买了大量的齐白石、吴昌硕这样大写意画家的书籍来攻读、研究和学习。在学习期间,我自然而然地就融进了我多年来研究色彩的想法。这些作品当然也是不成熟的。这个期间,我就产生了一种朦胧的想法,我始终在寻找东西方文化结合的空间,这一实践就是二十几年。 在这二十几年来,因为总归是两种文化,一种是东方,一种是西方;一种是传统,一种是现代;一种是水墨,一种是色彩。融合起来还是非常艰苦,因为这是两种文化。现在世界已经多元化,文化也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我想东西方文化还是要结合。当然,以什么样的标准来确定为东西方文化结合的作品,这很难定位,但有一条很明确,就是传统、现代、唯美。 我这么多年来创作的作品,第一条是必须要美。美术作品,不管是通过什么技术手段,不管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和技法,都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必须让人感觉到这个作品很美。当然,有很多个人的风格,有的人追求时尚,这些都允许存在。我始终在想,过激的艺术行为将被历史抹煞。作为一个画家,你可以自己做一个作品,自己去欣赏研究是可以的,但你的作品一旦让别人看不懂,我想已经基本失去了美术作品的意义。我不是说反对其他的流派、其他的方式。大家都在探索,在走各自的艺术道路。 [04-13 14:11] 主持人:在艺术创作中的中西合璧,关键点还是在于东西方文化的融会贯通,这如何实现? [04-13 14:13] 梁连生:也就是说,不能搞清楚起码要涉及到,也要必须对西方的文化了解得比较深刻。我为什么一直提出一个观点,就是建立大美术思想。并不是我做的作品已经是大美术作品,但我倡导做这个事情,主要原因是我具备了两个条件,本身我是一个中国画家,我对中国画比较了解,但西方人不了解。 我从小学习的又是西洋画,在对这两种画法了解比较透彻的同时,自然而然就想将两者结合起来。我认为画家风格的形成,不是突然一夜就成了很有个性和特色的画家。风格的形成是一生的追求,一路走来自然形成的东西,这才是自然的,唯美的。 [04-13 14:16] 主持人:在您的作品《葵》系列当中,我看到这些画品的时候,我就想到了荷兰的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向日葵》。他通过一些简单的事物能够看到一些纯粹之美。在您的作品当中主要是国画的泼墨,尤其是《梦之葵》,让我感觉到对未来的憧憬,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在《葵》系列作品中有西化的精神,这是不是印证了您的一句话,“一个民族的文化和艺术是需要流动起来的”。 [04-13 14:17] 梁连生:当我第一次看到梵高作品的时候,我就受到一种震撼。在我研究中国画和西方油画结合的时候,我就注意光的运用。因为中国画不讲究光,而是讲究一种意境,但西洋画讲究塑造。塑造的同时就牵涉到空间感、体积感、质量感,包括透视、色彩的冷暖叙述关系。印象主义就忽略这一点。 [04-13 14:19] 梁连生:不像十八世纪以前,古典主义的东西需要去非常严格地塑造,达到了今天的摄像技术,而且比摄像还要完美。 在这期间,这么多年来我始终向往着画一种东西,最后还是和梵高的《向日葵》这个题材碰撞了。但这个碰撞和他的不一样,我们的向日葵是东方的,它是宣纸和中国画材料的,用的中国画的颜色、墨和中国画的宣纸,但我的立意完全是在一张构图当中,把它的虚实关系统统去掉,而是把向日葵无限的扩大,无限地张扬,从色彩上也张扬,色彩是金黄颜色的。构图上也张扬,那种膨胀、饱满,让人感觉视觉冲击力很强。在这同时,让人感觉很美,为什么很美?我又运用了很多节奏。一个好的作品和一个好的音乐是一样的,要有节奏感。为什么我们听到音乐的时候感觉很舒服,因为它的节奏很美,很合理。 [04-13 14:20] 主持人:其实艺术还是有相通的地方。 [04-13 14:22] 梁连生: 对。在二十几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讲义,叫做《浅谈色彩空间与透视》。这个过程非常艰苦,因为它不具体。在这个过程中,我运用了大量的音乐节奏,把它跟画面结合起来就很动人。画面上一定要有节奏感,这个节奏感不仅取决于它的外形,还包括色彩的运用,像水的流动。在这种情况下,画的还是西洋画。后来我还是真正用到了水墨画家的方法,水、墨、色结合起来,让水、墨、色在纸上无限地渗透,互相地渗透,互相地碰撞,形成了一种旋律。 [04-13 14:23] 梁连生:这种旋律的形成是自然的,但是,它不规矩。我采用自己的手段、技术,把水墨画优秀的东西提炼出来,保留住东方水墨的精神。这样就又形成了一种距离,就是东方和西方有了距离,实和虚也形成了距离。最后再统一用中国画的线,用色彩的关系,把中国画再笼罩起来,在这一张画上看到东方和西方的结合,尽量做到画面的完整性。 [04-13 14:24] 主持人:可以说要不断完善丰富自己的艺术体验。 [04-13 14:24] 梁连生:是的。像这样的作品是没有重复的,每一张作品只是一张,我自己也画不来第二张一样的画。我是把作画的过程颠倒过来。我们一般的作画过程是构图、起稿,然后再作画。我上来就是用水、墨、色,让它无限的在宣纸上流动、张扬。不管出现什么结果,在这个期间,从它的自然中再提炼出我所需要的东西来,也就是从无形到有形,从有形到无形。在二十多年前,我就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这个说法。 [04-13 14:25] 梁连生:这一个作品已经是跨越了东西方文化的时空,这个时空包容着东西方的内容,我再用具体的东西落实到这张纸上来,尽量地想到一个高度、时空感。 因为梵高和我不是一个年代,梵高作的是油画,我作的是中国画,当用宣纸把这两者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是东西方文化追求的东西。我始终在探索,还没有成功。别人的评论是他的权利和自由,作为我自己来讲,还是在理想之美的召唤下,还是应该锲而不舍地探索下去。 [04-13 14:25] 主持人:继续追求完美。在我昨天看到的博客当中,在您为了2001年的画展做的作品上交之后,就被告知这个作品丢失了。最近又在网上出现了,您有什么感受? [04-13 14:28] 梁连生:这是2001年全国画展,我画的是青岛的教堂,题目叫《钟声》,完全是中西合璧的做法,是用素描和中国墨画的教堂。别人通知我这个作品丢失以后,就像你讲的,我创作了几个月的作品,他一句话就跟我说丢失了。我说怎么办?他们让我再画一张。后来我又画了一张作品叫做《丝瓜》。因为那个时候书画市场还没有进入市场经济。对我触动最大的是人们不尊重艺术,我辛苦创作了几个月的作品,他们一句话就可以说丢失了。前几个月,我的朋友在网上发现了这个作品,他们现在拿出来要求拍卖。当然,这是他们的事情,与我也没有关系。 [04-13 14:29] 主持人:这个真迹就不可能回到您的手中了吗? [04-13 14:30] 梁连生:这不可能了。我曾经跟网站的人联系过,他说我听说你在西安很红,我的朋友说有你一张作品。我说你告诉我有我作品的这个人是谁。他说我不好告诉你。这个期间他们就想用这个方式来说明一个社会现象,让我也去炒作一下,就是说你报案。我说没有必要,顺其自然。就这样过去了。我说这个作品总归是在民间,我很欣慰的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它有了自己的价值。 [04-13 14:31] 梁连生:当它没有价值的时候,人们没有拿出来。当它有价值的时候,人们把它拿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感到很欣慰。我每天辛苦工作的同时,起码人们还觉得它值钱。就像你刚才说到的,我辛苦创作了几个月的作品,他们一句丢失就过去了,这个现象在西方是不会存在的。 中国一瞬间从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的同时,执政者也在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个期间,很难免出现一些问题,现在的知识产权、出版权、肖像权等等问题也在逐步完善,法律也越来越健全。 [04-13 14:31] 主持人:我们期待着相关保护措施会更加完善。 [04-13 14:32] 梁连生:我们也希望这样。 [04-13 14:35] 主持人:在您擅长的水粉、水彩、油画,不同的创作中可以感受到几乎看不到重复的画面,几乎看不到一些雷同的创作手法。除了与您的艺术构思有关,是否和国内书画市场的需求有关系? [04-13 14:36] 梁连生:从我个人角度来讲,作为一个画家,这一生中的使命就是创造,创造,再创造。我用几句话就可以概括一个画家一生中走过的道路。第一个是技术,第二是艺术,第三是修养,第四是品质。我们学画画,肯定先解决技术问题。 [04-13 14:37] 主持人:这是一个基本功。 [04-13 14:38] 梁连生:构图、色彩都要学好,这是解决技术问题。到了艺术这个坎儿的时候,大部分人没有跨越到艺术。没有跨越艺术,可能他喜欢的一个东西,喜欢画的一个东西,周而复始,天天还画这个东西。画到一定程度,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他永远还是民间艺人。因为他在原地踏步走,复制原来的东西。在今天这个时代,可能也能起到一定作用。因为他广而告之的,天天弄这个东西,人们就确立了一种固定的思维。第三个问题,如果再要继续前进,就要有修养。我现在没有权利批评别人,现在的书画家,实事求是地讲,只知道画画,只知道研究学问,这还是不错的,没有多少人去读书。谁提高自己的修养,谁就是成功者。最后一点是品质,这个非常重要,特别是我们中国文化。 [04-13 14:38] 梁连生:因为中国一瞬间进入市场经济,有一段时间我调整不过来。在八十年代以前我就举办过十几次个人画展。我们国家是一瞬间进入市场经济的,只有执政者知道,老百姓什么都不知道,但是,一瞬间形势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好多社会现象。在这期间,我就决定还是做我自己的事情。最后我放弃了工作,开始成立自己的工作室。这样我就有很多自由的创作空间。为什么我创作了那么多画种,并不是我的欲望那么强,要所有的东西都属于我,不是这样,而是因为我在二十几年前就有一种想法,将来我要把所有画风的精华集中在我一幅作品上。现在我逐步在完善、实现着自己的愿望。 [04-13 14:40] 主持人:昨天我看到您的一幅作品叫做《崂山酒水 清泉流深》。我看到这幅作品就想到了王维的诗作,跟您的画作感觉一样,很清新,虽然画中没有人物。这样风格雅致的一些画作,在当前国画市场中,会处在怎样的位置? [04-13 14:40] 梁连生:我创造“酒水”系列的第一个动机是要让自己的心静下来,这是我初衷的想法。过去画的油画、水彩画,笔触都很大,非常张扬自己的激情,表现艺术家创作的欲望。我为什么要创作“酒水”系列,就是在今天这个浮躁的社会里面,我要通过我的方式,让人们静下来。只有通过作品让人们静下来。这次在西安搞画展,所有人在这幅作品前都流连忘返,不想离开。 [04-13 14:41] 梁连生:有人跟我说看这个作品就感觉到水要流下来。中国画有泼墨的,有小写意,还有中西融合的作品,大家对这个作品的感触很深,是因为他们的感触真正应对了我的创作心态。我问他们这个作品好在哪儿?他们说我们看到这个作品的时候就静下来了。有人看这幅画的同时跟我讲“都市的喧嚣、金钱的诱惑、心理的重负顿时一扫而空,只觉得清新朴实的气息迎面而来”。看画展的都是一些文化人,他们看完以后感觉很深。 [04-13 14:43] 梁连生:我还是一个观点,我的作品必须要美,美的同时再有思想,比如这个作品很静,那个作品很动。最近我又创作了一个向日葵系列,其中也有冬天的雪景。 [04-13 14:44] 主持人:我看到的是《梦之葵》的几幅作品。 [04-13 14:53] 梁连生: 书画杂志社也要介绍我,今年秋天我要在香港举办画展,主要介绍我的葵花系列。我有一个想法,把我的水彩画和中国画的向日葵系列确定一个真正的社会位置。我画画已经这么多年了,要让人们怎么记住我?就是用我的水和向日葵记住我。 [04-13 14:54] 主持人:我的思想还沉浸在您的博客里面,让人觉得世界真的是那么的清新、超脱。 [04-13 14:54] 梁连生:我画完向日葵系列作品以后,很多人说充满利欲的世界,本来我们圣洁的心灵无法呐喊,站在你的向日葵面前,我们感觉到像火一样的燃烧。作为文学家他们看到这个作品的时候,产生一种情绪,并把这种情绪转化成一种理论。对于不懂艺术的人,看到我的作品也感觉到很向上。我的构图很张扬、很膨胀。最后人们对我的评价就是我们看梁先生的向日葵,对他来讲是中国画和油画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的艺术张力和视觉效果。很广义的在给我定位,已经不是单纯看这张画,而是在传递一个艺术作品的力量,就是让人看了它以后产生一种共鸣,或者产生一种遐想,或者产生自己的一种东西。全世界都种向日葵,全世界的人都认识向日葵,这本身就是画家画这个作品的有利条件。没有向日葵也没有梵高,没有梵高,也没有“向日葵”。 [04-13 14:55] 主持人:当我们回顾水彩画在国内外书画艺术市场价值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它之前的价值是被低估的。也就是说在进入二十世纪之后,国内外的水彩画价值才逐渐回归。在近十年来,水彩画已经成为书画市场上的收藏亮点。您觉得对于水彩画和油画,它们之间的收藏价值是怎样的? [04-13 14:57] 梁连生:不能用价格来衡量两者的高低。水彩画是一个小画种。中国画是一个大画种,油画是属于外来画种。油画的创作过程很艰苦。为什么水彩画是小画种,因为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它,它要保持一定的水分。就像中国画的水墨画一样,要保持水分的渗透,在利用自然的东西。我在尝试这个东西的同时,我就在想水彩画完全可以画大作,完全可以把第一遍画完的东西,再进行深入刻划。为什么有些油画的价格比较低,第一是油画画得比较少,第二是中国的画院里面都没有油画家,都是中国画家和书画家。水彩画现在的价值还是不及好的油画作品。 [04-13 14:58] 梁连生:两者的保存时间不一样,油画是油布的,水彩画容易损坏,在这个程度来讲,它的价格就比不上好的油画作品,除了个别现象。目前水彩画还达不到这个水平,包括一些获过金奖的作品也达不到这个程度。因为一些获得金奖的作品是有思想性的,但现在人们买作品的时候只是感觉到它很美,不会去收藏那种大创作,很多题材没有办法挂在家里。水彩画也符合现在的装饰风格和格调。 [04-13 14:59] 主持人:我刚才想跟您交流水彩画和油画的价值,不是说从价格方面去衡量它们的价值,而是说对于藏家而言,他们肯定是要选择最具有投资价值的作品。很多人都喜欢收藏水彩画,您觉得水彩画比油画具有更多的收藏价值吗? [04-13 15:00] 梁连生:收藏是很个性的东西,收藏本身就是很杂乱的,有人喜欢收藏酒瓶,有人喜欢收藏烟盒,收藏本身就是个性很强的东西。有人特别喜欢水彩画,他就专门收水彩,有的人就喜欢油画。但今天的收藏界已经不是完全凭爱好来收藏,而是作为投资来收藏。投资收藏的同时,需要更高的回报。 [04-13 15:01] 主持人:要看它的升值空间。 [04-13 15:03] 梁连生:现在好多油画作品,一般人买不起。谈得再深一点,不光油画和水彩画,一线画家和民间艺人的作品都有出口,都有对接的地方。有钱的人愿意收藏价值高的,没有钱的人也喜欢艺术,也要收藏符合他经济条件的藏品。从中国古代以来,现在进入了第二代的文艺复兴,出现了大量作品,有的人可能喜欢油画,有的人喜欢水彩画,很难判断未来的市场走向。 [04-13 15:04] 梁连生:当然,这不像房地产市场一样,国家要进行宏观调控。这个市场不是政府行为,完全是市场行为。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代的收藏家不是在收藏字画,而是收藏这个人的名气。到了第二代收藏家的时候,人们就开始冷静起来,不但要收藏这个人的名气,而且还要收藏好的作品。延续到今天,中国的字画收藏市场基本上趋于冷静,同时也逐渐完善。就像国外,在收藏这个作品的时候,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喜欢你的作品,我觉得我的钱买得起,适合我,我就买。 [04-13 15:06] 主持人:除了欣赏以外,还看重它的市场升值空间。 [04-13 15:07] 梁连生:过去对艺术品的投资是出于爱好,现在就是要看好的回报。 [04-13 15:08] 主持人:您对好多书画作品在文交所上市怎么看? [04-13 15:08] 梁连生:这是最近才发生的事情,而且讨论也非常热烈。我很坦率地讲,我的作品可能也要向这个方向发展。现在有人跟我联系要做梁连生艺术基金。 文交所是字画市场的新生事物,它怎样健康地向前发展?就像邓小平同志说股票市场一样,“我们可以先上,不行我们再下”。天津出现这个现象,炒得很红火,我不加评论。总之这是一个好的现象,大家在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在完善中国的文化市场。这也符合中央的精神,中央现在提出加大力度发展文化市场。 当然,有好多事情要把握一个度。因为好多现象,不光是字画市场。好多现象一涉及到经济利益有会出现不好的弊端,就需要很多技术手段。这个也没错,因为要做成一个事情,总有一个技术过程。我要把你的钱放在我的口袋里,这肯定需要一个技术过程。通过这个技术过程,大家就允许,如果不通过这个技术过程,就是违法,大家就会认为是抢劫、偷盗。 [04-13 15:09] 梁连生:我想还是需要由市场去验证成功,还是失败。在现在的中国,在书画市场上可以出现这种现象,还是一个好现象。因为他付出了劳动,有这样的价值,就应该有好的回报。这不是一个坏现象,只是要不断完善市场运作,要有懂金融的专家参与进来,把中国字画市场的上市问题完善起来。完善好了就是好事情,完善不好可能就要误入歧途。比如好多人利用一个题目乱集资,这就是非法集资,它的性质就变了。 [04-13 15:13] 主持人:应该是步入健康的轨道。随着艺术品市场的不断升温,职业画家成为很多年轻人的梦想。对于这些追梦人,您有哪些忠告和建议? [04-13 15:14] 梁连生:为什么很多人愿意成为职业画家?有几个现象。第一个现象,画家可以独立完成一个作品,不需要合作。这是第一个先决条件,他如果进行合作,就需要一个团队。第二个条件,我们国家还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编制问题,比如各地的艺术馆,它的编制是两个美术干部,文化馆是一个美术干部。中国所有有编制的职位都有人在工作。 我们国家这么多艺术院校的学生毕业以后怎么办?大部分人可能要改行。在中国有一个怪现象,学习不好就去画画,学习不好就去搞音乐,因为这些专业好考学,这是一个社会问题。现在有这么多的学生闲散在社会上,他们要自己寻找生存之路。他们也看到了一个好画家的价值,好多画家可能比一些企业都有钱。这无形中也给一些学生和家长一种误导,他们觉得画家太有钱了,培养孩子去画画,想成为画家。 [04-13 15:15] 梁连生:我的女儿就是这样,我女儿当时考学的时候,我就跟她谈话。我说你要考学了,你不要想当画家,你考一个专业。她坚决地告诉我,你不用跟我谈,我从来就不想当画家。她说我从小不论什么时候睁开眼睛的时候就看到你站在那,她认为当画家很辛苦。 当然,很多年轻人想当画家,自己摸爬滚打,也可以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梵高就是这样,他一生中除了绘画以外,其他方面都是弱智,才产生了这样有名的梵高。 [04-13 15:17] 主持人:非常感谢您今天分享了这么多的艺术感悟。宫商角徵羽,琴棋书画唱。目前很多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不断融入新的元素,不断创新,等待我们去对话、欣赏。感谢嘉宾作客我们今天的节目,同时也感谢各位观众的收看,我们下期节目再会。 [04-13 15: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