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欢迎您和我一同走进《文化名人访》,最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在北京举行。这次大展从全国精心选取了118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药品类等等诸多的项目。有近170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人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在现场纷纷展示了他们精彩的技艺。让我们通过一段VCR,共同来了解一下。

    那么在看完这段视频以后,我们一同来认识一下,今天节目现场的嘉宾。他们是两位非遗代表性的传承人。第一位嘉宾是,无锡精微绣传承人赵红育女士。

    赵红育:主持人你好,大家好。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无锡精微绣的代表性传承人。

    主持人:我们的第二位嘉宾是,苏州缂丝织造技艺传承人王金山先生。

    王金山:主持人好,大家好。我是苏州缂丝织造技艺的,国家级的代表性的传承人。

    主持人:欢迎两位嘉宾。两位嘉宾所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大家可能只是在一些图片,或者是影像当中了解过。对于具体的是怎样的一个状态,大家都不太熟悉。还是请两位老师给大家做一个介绍,王老师。

    赵红育:王老师先说。

    王金山:我搞的苏州缂丝织造技艺,是一门有1000多年悠久历史的纯手工的手工艺术。他的技术是相承在南宋的时候,已经发展到非常好的艺术品了。他的技术非常精湛,他的作品古朴典雅,,由于他的特殊制造,所以他的作品成品两面可以看的,如同双面绣一样的。他由于是成真实为原料,所以这个作品是可以久藏,经得起耐看。所以缂丝一项有千年不坏的丝织工艺品,而且有一层缂丝一层金的佳喻,所以他是非常名贵的。缂丝在过去历史上,是宫殿做的,民间是没有的,所以他的价值非常高。在明代大家都知道的,就是专门做皇帝的龙袍跟达官贵人的布子,所以缂丝民间很难看到。到元代就是这一些神佛像,和加一些金线,金材。到民间就是做一些书画的艺术品了。它基本沿袭了宋代的缂丝技巧,因为缂丝在我们历史上来讲,南宋的缂丝最有名,它现在价值占的地位也是名列前茅的。

    到清代以后,就发展了各画像结合的缂丝艺术品。那么在缂丝产物中,很长一段时期,缂丝的发展非常慢的,缓慢的。特别到解放初期,基本上到了人亡艺绝的境况。解放以后在保护,89发展的政策鼓舞下,根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这样方针,把我们的老师从乡下请过来,在1956年,发展了缂丝艺术。我就是说从1956年,才从事这个缂丝艺术的。所以他的历史简单的说,就是这样的情况。

    主持人:我们听到王老师,给我们回顾了一下,他参与到缂丝织造技艺的一些精力,也让我们感觉到缂丝织造技艺,是从皇宫里面,然后走到民间的。那么在我旁边的这副作品,是赵老师的一副作品。

    赵红育:是的。

    主持人:精微绣的作品,你也给大家介绍一下。

    赵红育:我应该是无锡精微绣,属于苏绣体系里面的。那么苏绣的历史应该是很漫长的。据史料记载,已经有2000多年,那么我们无锡的刺绣,同样属于苏绣体系,它历史也是很悠久。那么他在明朝,已经作为供品。那么在清末明初的时候,我们无锡的刺绣,应该是规模很大。那么得奖数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的。那么无锡精微绣,他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了提升了。把刺绣的精细美表达的非常透彻,他远看诗情画意,近看人物的神情毕现,然后你用放大镜看,更是维妙维肖。所以你看它那么小小的篇幅,正面反面仔仔细细的看,都是很美的。

    主持人:我觉得不仅仅是作品很精细,您讲话的感觉也是非常的温婉。那么刚才两位嘉宾都谈到了,这两项这个技艺,都是历史悠久的。那么我不知道两位老师,是第几代的传承人呢?

    王金山:我缂丝解放第一代,我从56年从学校出来,因为我在学校里喜欢画画、书法,所以组织把我输送到缂丝继承。缂丝一种特殊的工艺美术,所以把有动画的人,有文化的人来培养,学习起来进步的更快一些。如果说不懂画,不懂书法,学起就比较,他的深度要达到文化内涵,是很难达到的。所以我是解放以来,第一代的缂丝的传承。

    主持人:您是解放后的第一代的传承人,也是一个领跑者了。

    王金山:到现在要50多年了。

    主持人:赵老师您呢?

    赵红育:我是就是根据有史料记载的话,应该是第四代传承人。因为以前是没有历史记载,有历史记载下来的是第四代。

    主持人:那么在两位老师看来,如何让这些非遗的作品,这些非文化遗产类的一些项目,更好的传承下去?

    王金山:传承因为缂丝是一门易学难精的手工艺术。学习这个缂丝技术的人,一定要有耐心,要有恒心,要经得住耐得住寂寞。现在年轻人,一般为什么学缂丝人不多,因为这一门艺术,学的时间比较长。那么年轻人耐不住寂寞,坐不下来。所以有的很多培养了一批有一批多,慢慢的专业了,到其他一些行业中去学了,所以我在56年通过一期学习青年知识分子也好,有好几十个人,最后只剩下我一个人。所以这门技术,在传承中间,一定要加大宣传的力度,使我们都知道,这门手工艺术的历史悠久,他的文化的深奥的这个内涵。来发扬我们祖国的传统工艺美术,因为我们苏州像我们缂丝,应该说苏州文化的一个名片,他的技艺方面,应该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们这次奥运会上,在残奥会上,在世博会上,我的学生在那里亲自表演,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一致赞赏,认为这是中国的真正的真功夫。他们看见很惊讶,怎么样在做出这样细致的东西,颜色千变万化。所以缂丝是当中最好的刺绣。这个当中当中像孔夫子这样的圣人,是这样的美誉的人。

    所以现在我认为,要把缂丝在我们这一代传承下去,一个要靠我们的宣传,要积极去开各种各样的展览会宣传。使得大家对缂丝的艺术,缂丝它美美在哪里,使大家对他有个了解。另外我到北京来,有很多人来看了,他们不知道这是什么技术。认为这是刺绣,以为是双面秀,但是这跟绣是不同的。我们缂丝用梳子用织的,绣是用针的对吧,所以不一样的,所以说他们一般还不太懂,懂的人有,寥寥无几。可能有真是不得了,很了不起,很耐看。有的同志看了以后,对我说我看了你的展馆,真是四个字,我说怎么样四个字赏心悦目他说。我说谢谢你,他说真好,真优美。古朴典雅,这几个字用在你的作品,那是恰如其份的。所以我们现在培养新一代,就是要通过宣传,使越来越多的人,对缂丝技艺认知,对它的知识,对它的艺术的好在哪里,它的重要性在哪里,都要有个明白,那么再来学就比较有目的来学。那么这样使我们的古老传统技艺,在我们这一代传承下去,有个延续对吧。不要在我们一代丢了,那真是可惜的。这是我们中国劳动人民几年来的劳动的结晶。

    主持人:王老师谈到就是说,也希望年轻人去静下心来去学习这样一个技艺。那么可以说作为传承人,具有一个不可推辞的一个责任在其中。那么赵老师在您看来,作为您这一代的传承人,如何去更好的去担起这样的一份责任呢?

    赵红育:其实传承人是给你一个荣誉,但是肩负的责任可能会更重。因为你首先是把上一辈的技艺你传承下来了,但是你把这门优秀的技艺,还没传承下去。因为这个刺绣的技艺,中国已经是几千年了,而且是中国的广大的老百姓也好,上层下层对这个都是很认可的。因为刺绣是家喻户晓的,以前是生活中离不开的。那么由于现在的生活发生了改变,他从日用品,走上了日用品,走上了观赏品。那么这就有一个要求,一方面可以发展一些,就是生产性的,就是说回馈一些日用的那个,做一些东西。这样的话,可以就是面广一点。那么第二个就是,上升到艺术品的话,就要求技艺更高超一点。因为你艺术品的话,对个人的修养,个人的要求,技艺的提升,一定是要求很高的。因为像我们传承的传统的技艺,但是你一定要提升,一定要发展,不可能停留在原来的那种技艺的基础上。

    所以其实像我们传承人的话,他在研究传承的同时,要把他提升,要把技艺更高的发展一步,然后再传承给年轻人。

    主持人:两位老师都非常享受这种艺术的美好,非遗的美好。

    赵红育:是。

    主持人:那么在两位老师成功的背后,有没有一些难忘的记忆?

    王金山:我在57年的时候,应该说在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因为当时社会上就是一些,国际上情况有变化,所以跟我一起学习的人,都分分分道扬镳,一个个专业,跟我一起学习的人都转了,所以当时只剩下我一个人,我想怎么办?还是学下去,另外当时我们的老师,说这是一门好的技术,是我们历史上有名的,不能丢的。我的老师都年纪大了,如果你再不传下去,没有传承人了,没有传下去了就断了,所以当时很危险的。只剩下我一个人,所以后来我的老师,就是对我讲,360行行行出状元。关键你能坚持下去,所以我当时,我想这样子人家都有的去当演员,有的去当医生。有的到无锡轻工业行业中去的,唯有工艺美术行业,当时好像没有前途了,没有前途了。所以当时一个考验。但是我相信这样好的技术,只要能坚持下去,终归有出路的。事实也证明了,坚持就是胜利。所以对我自己来讲,勤必有果。只要勤劳的人,必然有结果的。所以我一个人坚持下来,所以真是得到最后汇报,还是丰硕的,有丰硕的成果嘛。所以我能在这个行业当中,成为一个领军人物,所以跟我的坚持分不开的。

    当时也跟我的老师,跟当时一些领导对我的教育培养也分不开的。因为我们不是现在,我们当时都是组织上培养的。组织上培养的,所以这方面,鉴定了我的信心,使我对这门艺术坚持到现在。从56年到现在,没有跳过行业,一直坚持到现在。所以我的成果,也在于我自己坚持奋斗的结果。所以我对朋友们讲,不要说行业,什么事情都人做出来的。只要自己有这个信心,决心恒心去努力去奋斗,将来你肯定会得到回报的。所以从我的例子上,也证明了这一点。

    主持人:要相信坚定,持之以恒?

    王金山:对,持之以恒。

    主持人:那赵老师,您有哪些比较难忘的回忆?

    赵红育:其实在学习的记忆,现在看起来是辉煌的,但是走过的路程还是比较艰辛的。因为说你要学好一门技艺,即使到最后是你一个综合修养的表现。我们像学刺绣的时候,因为刺绣绣一副东西他时间比较漫长,但是他融合了绘画,融合了书法。一般我们白天是绣花的,我不会浪费时间。但是晚上是要学绘画,学书法。其实晚上很辛苦的,要学习到很晚。有一个是理论的积累,知识的积累。你要不断的总结,不断的提升,你会走得更高。然后其实就是,学刺绣你别看他,其实一针一线,一副东西绣起来时间很漫长,所以我对学生说的就是说,你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如果没有那么长的成绩下来,你是走不高的。因为我们当时我就是说,有的人学习,可能是出发目的是我要怎么成名,我要怎么成家。但是我说我们当时学的时候,一点都没想到这个。你得认认真真的学,我是这样的,开始因为我是中学毕业以后,就上了这个学校。一边学刺绣,就是一半时间学刺绣,一半时间学绘画学理论。然后三年毕业以后留在那个厂里,但是当我绣了几年以后我觉得不够,因为你要绣好花的话,你必定要提升自己,然后再去考大学,再去进修,提高自己的修养。

    主持人:学无止境。

    赵红育:学无止境,其实是很辛苦的。想起来自己就是做了将近40年吧,其实是到现在为止,基本上是没有星期天。晚上也都是很晚的,因为星期天的话,以前我们在单位的话,可能为单位会做,要在单位工作。然后到了星期天的话,我们会回家自己做一点。然后当你要提高自己,看到外面有新颖的刺绣出来以后,那没人教你的,你要钻研技术的话,有的时候还要在家里偷偷的自己的练,练了成功以后,才会拿出来。所以应该说还是蛮艰辛。有的时候晚上去上学的时候,冒着风,下着雪很冷很冷的,骑着自行车,应该说是走过了一段比较艰辛的是的。

    主持人:赵老师在聊这段经历的时候,眼睛都是湿润的。你也谈到了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我想在当今的这个社会里,可以说从事每一个行业的人,都应该是这样的。

    赵红育:是。

    主持人:那么两位老师在这个非遗领域,已经有了这么丰富的经历,那么一到说到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想在两位老师的心目中,应该有不一样的价值,不一样的意义。

    王金山:因为我们缂丝织造技艺,是在非遗当中,我是第一批,被国家命名的传承人。而且我的缂丝织造技艺,联合国文教委2006年就批下来了,是世界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的一个品种。所以这个应该说,给我们很多的荣誉。但是我们这个,就是一个是荣誉是,戴在身上光辉,但是更多的责任对吧。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要关键是要把古老技艺,在我们这一代传承下去。所以我建立了大师工作社,而且我是国家级的,省级的,世级的代表人,都在我一个人身上。所以我现在就是要把这个非遗的工作怎么来做好呢?一个是要把文字资料要组建,要拆分。像苏州缂丝织造一个文字技法。那么第二个要培养一些年轻人,要向社会上在招收一些年轻人,通过两个途径,一个是传统的方法,老师传帮带这是一个方法。这是传统的方法,还有一个就是,通过学院计师学院,招生新的年轻学员。培养一批有文化知识的,有设计,有绘画,有专利技术的缂丝织造技能新一代又文化的代表传承人。我们从多种渠道来培养,我们的传承人。使这个古老技术,才能源源不断的流传下去。这是放在我们最大的心愿。

    主持人:这是一份对于未来的一个希望,对于未来的一份心愿。

    王金山:今天我把我一生,我几年以来的一些技法都合并成功,那么再把我的作品,都合并成功了。准备出一本中国工艺大师王金山一本书,准备今年要出版的。那么还有一个就是,要把开一个展览会,开一个个人展览会,准备70部作品,各种题材的作品,但是一定要有代表不同年代的,有水平的作品拿出来,再在全国各地去展示一下。使更大宣传我们古老艺术的魅力,使大家对缂丝织造技艺来一个认知,使我们的缂丝,尽量更加在我们传承的基础上发扬光大。使他越来越延续下去,这是我的心愿。所以我们要做的工作,责任传承也好,什么大师也好这是荣誉。但是我们最关键,我们的镇要把他传承下去。要改变过去我们老一代,只会做,不懂理论,不懂绘画、书法,这些老一代缺陷。

    另外刚才赵老师也讲了,只要懂得书法、绘画,有一定的文化理论基础的人,才能把这个手工艺术,提高到一个更高,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才能把他在传承中,提成发扬还有创新。进入时代创新,是我们的生命,在缂丝织造有一个生命力,这是最主要的。

    主持人:赵老师您觉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一个词语,当您听到的时候,您会感觉到他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

    赵红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活的遗产。也就是一份,他的一份高超的技艺,已经几千年流传下来,也就是人跟人的传承吧。就是所以的话,就是要传承下去的话,还是光有的书面的还是不行,因为有的这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的思想的创造。给人的也是精神的享受,所以有的东西,在做的过程中,人的感悟,人对他的理解,是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一张稿子拿来手里的话,每人秀出来都不一样。所以我们要把高超的技艺要传给他们,但是也要让年轻人提升。综合各方面的知识,才会把我们祖先留下来,几千年高超的技艺,能够进一步提升一下。因为他现在都是艺术品,是观赏品了。那么对传承的要求,会更高一点。

    主持人:我觉得当我们看到作品的时候,可能单单的会看到是一种美的传承,只是表面的。

    赵红育:是的。

    主持人:而更深层的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思想的传承。

    赵红育:是的。

    主持人:那么现在很多专家都认为,这个产业化、商品化,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非常有帮助的,不知道两位老师有怎样的观点?

    王金山:这个产业化因为我们,现在把我们制造缂丝,提高到一个文化的产业。不是像以前工匠性的,所以把这个提升了。那么提升了,他这个思想境界也高了,他的社会价值也高了,所以这个不一样的。在社会上反响是不一样的。以前我们匠,你是一个匠。但是实际上一门技术的好坏,不是就这样做出,就能够表现出来。要有你各方面的,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才能体会出来的。你像我因为以前到过故宫到过辽宁博物馆,历史上东西都能看到。所以在思维上就宽广,再创造就有余地。哪个东西可以从哪个角度去表演,哪个可以才能创造。所以我在缂丝技艺上,不但创造了一些新的技法,而且创造了一样的,这是历史上没有的,是破天荒的。所以说现在我的作品陈列在故宫博物院,陈列在毛主席纪念堂,陈列在中国国务院美术馆珍宝馆里头,这些都是我的艺术创造,艺术的升华。都是我一生积累跟自己实践中得出来的结晶。所以不是能你说,一般没有生活阅历的人,没有看过,没有去体验过的人,能做得出来的。

    你说我经常说,我没有到北京,不知道以前吃窝窝头,不知吃窝窝头什么味道。只有你到过北京以后,那才能知道窝窝头北京是这样一回事的。吃了以后有什么反映,有什么事情都能反映出来,就这个道理。所以我艺术应该是各方面综合反映,所以你不但音乐、舞蹈,歌唱都是反映美的,那么艺术也是反映美的,几种美。所以生活丰富,实践多,阅历多,在你自己尽量创作,更有更广阔的思想,所以这是很关键的。你如果是单一的,可能不会成为一个大家的。你看什么大家,他们都有丰富的知识。他也不是单一的,我是一个画家,他肯定还有几方面综合技巧,综合他是造就了这样一个人。所以说我认为,一个人在凭着我们现在,我们产业化方面,文化方面,所以有了这许多技术全面的人,才能他的思路才能宽大,才能去发展,能去创造新的一代,更加适合广大社会上需要的品种。那么我们的作品,销售渠道越来越宽广了。不是像以前,只是给宫殿做做而已,现在缂丝的思路非常广,由民间收藏的,博物馆收藏的。有日用品的,国外的日用品,像日本的和服腰带都是缂丝的。有的现在进了民间了,室内的装修点缀在宾馆里头,点缀在家庭城市里头都有缂丝。所以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在皇家宫殿,不是,现在不是这样。

    现在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丰富。你看我的东西,基本上都订掉了。他们都说你这里有没有,北京有没有点,有没有窗口,我们都要买。这对我有这个启示,经过这方面,应该说大有所为。

    主持人:这就表明了产业化、商业化发挥的作用?

    王金山:有发展的前途,你老是在苏州老是这一块小天地,也不知道世界有多大,老是(蜀锦冠天),我今天到了北京,一看这个市场非常大。有收藏的,有城市点缀的,还有文化交流的。有的到台湾,到其他国家交流的,都有联系了。所以经营渠道是非常宽广的,也说明具有生命力,应该说非常辉煌的。不是像我以前好像,这门技术这是少数人做的东西,不可能产业化。现在我看看给我启发很大,有很多要跟我合作,要跟我来开拓。当然还要开拓新的品种,要结合现在社会,文化来开拓新的品种。所以这是开拓者,然后不是给大家看看,我的技艺怎么样,也开拓了我的眼界,收获也非常之大的。

    主持人:那赵老师您有怎样的体会呢?产业化、市场化是这样的。因为这几年是国家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后,大家对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都提高了。在就是北京展览这几次,特别是北京人民对文化的修养素质。所以这个产业化的话,其实像我们走了高精尖的这是一部分,但是还有大众的,还有一般老百姓需要的。那么你生产的发展的面,那你就可以培养不同层次的。有的他能上升到高度做艺术品的,但是一般可以做一些一般性的产品的,那样是可以满足一般的老百姓的需要。因为消费者是多层次的,多样的。所以产业化那个市场化方面,可能可以做点功课。

    主持人:今天听两位老师聊这么多,我觉得不仅仅是感觉到了非遗的其中文化的传承。也感觉到了一种情感的一种积淀在其中,因为两位老师这个阅历是非常丰富的。那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我们也将推出一系列的节目,更多的精彩也期待大家去关注,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

    今天的节目到这里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我们下期节目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