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6Z4A1300_副本.jpg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企业家朋友,大家下午好。这里是第十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分论坛——科技创新与科学传播的现场。我是中国经济网财经主持人龙煦霏,非常荣幸主持今天的论坛。首先,我代表此次活动的承办方中国经济网和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对到场来宾表示诚挚的欢迎。
  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可以说食品安全就是百姓健康安全的基础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曾提到:要全面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增强食品安全监管统一性和专业性,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和能力。
  但是就目前发展的现状来看,食品安全领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较为明显,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力量来推动食品产业的转型升级,如何为百姓普及食品安全知识,相信都是我们关注的话题以及今天论坛讨论的焦点。
  下面为大家介绍今天到场的嘉宾: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君石
  中国工程院院士、食品科学检测技术学科专家 庞国芳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司长 于军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 孟素荷
  中国经济网总裁 王旭东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 王守伟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 罗云波
  康师傅控股中国区董事长 杨乾辉
  今天现场还有来自食品行业的企业家以及各界媒体朋友们,由于时间的关系,就不一一介绍了,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再次欢迎各位的到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已经伴随我们走过了几十年。食品安全不仅仅是话题,也是课题,更离不开严谨的科学探索。下面有请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为我们带来主旨演讲——《科学创新是食品安全的保障和动力》,掌声有请!
    [07-17 13:38]

孟素荷:
6Z4A1338_副本.jpg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参加今天下午的会议,同时我也祝贺王旭东总裁上午举行的会议成功。我认为,在国家政府机构深入改革,原国家食药总局并入市场监管总局的背景之下,食品安全宣传周成功举办,显示了各方为保持中国食品安全局势稳中向好的共同责任和持续担当。
  距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已经10年了,作为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在面对困局为国分忧的十年中,始终带领全国的食品科技专家,见证并参与了中国食品安全由危机应对到稳中向好的重要转折,也见证了食品安全周对中国食品安全巨大的正向引领功能。这其中,科技界始终参与到这个队伍当中。 
  回顾过去的十年,我们在热点解析、风险交流、舆情引导、组建国际食品安全库等方面,与原食药总局工作对接,使学术界对食品安全的积累有效服务于国家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科技需求。今天的主题是“科技创新与科学传播”。作为国家级的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在食品风险的交流和传播当中,应该说我们无愧于自己的使命。从2010年-2017年,连续八届举办了年度食品安全热点解读的媒体沟通会,在打击谣言还原科学真相中,近百名学科代言人从实验室站到了风险的第一线。我们以分布于全国不同专业领域一线专家长期风险评估的科学研究为基础,快速完成了对主要热点问题的科学解释,使我们科技界前期的科研工作,在政府部门严谨严密规范的流程中,予以有效的梳理凝练和提升。同时,以院士和学科带头人为主体,形成了专业严谨、一锤定音,凭借全国性学会具有第三方立场的发声,对舆情的引导,对百姓恐慌心理的舒缓,对政府部门应对重大舆情事件的判断和处理,均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科技支撑。我们站在客观公正的科技界第三方立场,有效参与关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修订工作,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近两年,我们用十年积累,更加注意牢牢掌控食品安全风险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我们以原始版本为科学依据,新闻宣传司从内部参考的功能延伸,有选择地在总局官网高点传播,整合媒体的力量快速推送。在多方共同的努力之下,中国消费者对中国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开始缓解,在整体上形成2017年食品安全舆情热度降低、密度下降的良好局面,为中国食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理想或者说相对良好的生存环境。 
  尊敬的各位来宾,在我们初步跨越食品安全的门槛后,中国食品工业近三年的发展环境和背景,与过去十年相比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消费升级使行业的健康转型和价值提升动力加大。我们一直在说食品安全仅仅是基础,它不是我们工作的全部,健康和安全营养才是我们食品人最终的追求目标。就阶段性而言,我认为大规模的疾风暴雨式的食品安全风暴将逐渐减少,日常以源头污染、过程控制、食品掺假为主的食品安全风险将长期存在。  [07-17 14:15]

孟素荷:

  随着进口食品快速增多,新食品的法规、标准监测方法的建立迫在眉睫。近两年,中国食品安全的热点更多地聚焦于对中国传统食品的健康评价,以及进口食品带来的风险会快速传递到中国境内。注意到这个变化,中国食品科技界已经加快准备在标准建设、健康评价、科普传播、网络食品安全等方面去发力。我们组建了营养食品健康峰会,体现的不光是食品,也不光是营养的学科交叉特征,这个峰会的重点是对健康营养的评价。今年初成立了专家牵头的峰会,在与欧盟合作项目的实施中,实现防伪检测技术的提升,共同面对新的商业模式挑战。同时,以庞国芳院士为首的团队,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国家果蔬污染的情况进行了非常立体化的研究。诸多重大科研成果在支撑着中国食品工业健康转型的变局。我坚定地相信,夯实食品安全的科学基础,让中国食品制造恢复自信、恢复尊严,是我们共同的使命,科技界不会停下脚步。谢谢大家。  [07-17 14:40]

主持人:

  感谢孟素荷女士的精彩发言。可以说,每一次科学创新,都不断带着我们向美好的生活前进一步。过去的一年中,在食品安全领域,我们又取得了哪些新的突破呢?通过下面的颁奖环节看一看。
  科研成果获评为2017-2018食品安全创新技术的单位及机构有:大荔天食食品有限公司、雀巢中国食品安全研究院、西华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旺旺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康识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让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祝贺他们。
  科研成果获评为2017-2018食品安全示范项目的单位及机构有: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仪电溯源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便利蜂连锁商业有限公司、嘉吉动物蛋白(安徽)有限公司、河南华英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通大学陆伯勋食品安全研究中心、无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07-17 14:44]

主持人:

  让我们再次恭喜获奖企业与机构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曾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首先,我们来说说科技创新。在食品安全领域我们要如何进行科技创新呢?有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食品科学检测技术学科专家庞国芳为我们做主旨演讲,掌声有请!  [07-17 15:00]

庞国芳:
6Z4A1431_副本.jpg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年轻的学者和朋友们,很高兴来给大家做汇报。
  第一个问题讲一下农药残留检测与监管的三项创新技术;第二是新技术,我们在全国的版图上转了两圈,查了一下我们的菜篮子,农药残留现在的状况怎么样;第三是我们也以预防为主,提出几项建议。
  我们讲信息化引领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创新发展,那信息化怎么引领?习主席有一段名言,就是“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不论是工作还是学习等方方面面,我们都希望有一个良好的机遇,使自己的工作和学习都有发展,以及对国家做出贡献。习主席说,“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之所以一开始就送给大家这句话,就是希望我们大家都要抓住这个信息化的机遇。特别是最近在贵阳召开了一次大数据产业博览会,这个博览会的主题就是“数化万物,智在融合”,这和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关联起来。我下面介绍一下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是如何实现信息化的。
  我从事农药残留检测三十多年,参与了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发展的四大阶段。前三大阶段都是由物质标准定量,第四个阶段我们将如何把物质标准变成数据标准,这里面就面临三大挑战:第一大挑战是如何实现信息化,第二是农业残留大数据报告如何实现智能化,第三是我们风险溯源,就是污染源头怎么实现视频化。因为时间有限,我今天只能讲第一个——如何实现信息化。
    [07-17 15:02]

庞国芳:

  如何实现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信息化,首先要讲一下,我们任何的技术创新都需要有理论的发展和理论的突破。那么我们现在在这个方面,理论的突破是什么?传统的是物质标准。世界上常用的1200多种农药质谱微细结构变成数字标准,就建造了大数据库。这里面有一个核心问题,理论突破通过技术分析微细结构把物质标准变成数字标准,就奠定了实现数字化的基础。世界上常用的1200多种农药中的每一种都研究建立了自身独有的电子身份证,这里面有五大元素,包括保留时间、一级加和离子精确质量、同位素分布、同位素丰度、二级碎片精确度,这就是它的身份证。
  在这种时候,我们研究了GC/LC-Q-TOFMS两种技术联用,一次制备样品,实现了农药残留供给侧改革的重大突破。我们把物质标准变成电子标准,这可以说是很大的突破。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在全国建立了十个网络联盟实验室,采取了“五统一”的操作:统一采样、统一制样、统一检测、统一格式上传、统一分析。实验室利用封闭运行、网络管理、飞行检查,保证数据的代表性、统一性、安全性、完整性、可靠性。
  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在全国45个重点城市包括4个直辖市、27个省会城市、14个果主产区设置了1500余个采样点,覆盖全国人口25%,普查的18类146种水果蔬菜涵盖国家标准名录80%以上,就是我们每一个民众常吃的水果蔬菜基本查了两遍。这就是我们列出的18类140多种水果蔬菜,发现农药残留种类可以覆盖1000种世界常用农药。
  看一下我们的家底状况。首先我们从农药的功能分类上看一看,包括六大类,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等等,这是用14万样品检出农药533种,115981频次。按照元素组成分类来看,有机氮、有机磷等等也可以排得很清楚。我们按照剧毒、高毒、中毒、微毒、禁用农药来分,从毒性等方面来看,这500多种的11万频次统计出来,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但是这样来看,可能大家还感到有些乱,那么我们现在再细致分析一下。大数据分析后我们逐步探索发现,有九个方面的规律特征,第一个规律特征是两种技术联用可以有一个互补性,显著提高了发现比例。这两项分别是发现了174种和343种农药,这样发现比较全面。
  第二个规律大家可以看出,未检出和只检出一种农药残留的样品占50%以上,液相色谱也好,气相色谱也好,我们都可以检出来。
  检出残留有一个标准就是10个ppb,这是国际标准,在这10个ppb以下的水果蔬菜可以说是安全的。那么,我们的规范10个ppb以下的液相色谱占54%,气相色谱占51%,这两种检测也相一致。这一点,可以说为食品安全打下了一个基本安全的基础。
  再有一个特点就是我国使用的农药是以中、低、微毒为主,这一点也很重要。我们国家现在使用的农药可以说以低中毒为主,这一点也是很值得总结经验的。  [07-17 15:30]

庞国芳:

  另外两种技术监测,参照我国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合格率在97.4%以上,从这个数据看,大家心里比较欣慰。
  所以,我们通过大数据分析4万样品500多种农药的检出和11万频次的分析,总结出来我们的数字还是比较可靠的,我们现在总的平均合格率在97%左右。
  同时我们发现了四项主要问题,这一点也是我们应该注意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国食品安全MRL标准数量比较少。从这幅图我们可以看出,欧盟是16万项,日本是5万项,美国是4万项,但是我们现在GB2673标准规定的是4400项。所以从这个标准的数量上来讲,我们国家现在跟先进国家还是有差距,而且这个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另一方面就是我国现在农药残留安全标准水平低。我刚才说97%左右,但是以欧盟、日本来衡量,我们的合格率仅有58.7%和63.2%,我国食品安全与世界先进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还有就是我们的残留农药品种多、污染面广。比如这次普查,通过11万频次检测发现,30%的单种水果蔬菜中检出残留农药超过100种,而且常吃的水果、蔬菜检出比较多,比如芹菜、番茄、苹果、葡萄、菜豆等等。这说明我们国家现在在农药使用上还是有些问题,而且问题还比较大。
  再一点就是高剧毒和禁用农药检出率还是比较高,风险比较大,而且也呈现出越是常吃的水果蔬菜检出的高剧毒农药越多。
    [07-17 15:54]

庞国芳:

  目前我们怎么治理?刚才会长说了,一个是源头治理,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我们会长刚才讲得非常对。
  第一个建议是我国农药残留监控技术急需更新换代,实现弯道超车,直达国际领先水平。
  因为现在和国际比,我们的技术检测能力是达到1200多种农药,在这个数量上可以说我们站在国际前面。日本10种技术涉及80种农药,欧盟15种技术涉及500多种农药,美国21种技术涉及500多种农药,而且现在先进国家采用数量高分辨值的还不多,微乎其微。我们已经是普查年代,现在水果蔬菜我们完全可以覆盖。
  另外和国外相比,目前我们国内农药残留检测的主流技术仍然是传统的色谱技术和质谱技术,所谓传统就是指以物质标准定量。现在我们研究的技术完全是信息化,这是更新换代的进步。比如国家其他部门监控的品种,目前也在一百多种甚至多一点,两种技术加在一起我们已经超过一千种。这种技术更新换代,我们可以节省大量的资金。
  所以第一个就是我们国家现在要加强源头管理,技术应该更新换代。
  第二是重拳治理高剧毒和禁用农药,这一点不能含糊。45个城市普查结果显示,有12.2%的样品检出高剧毒和禁用农药76种,有28个城市每个城市检出高剧毒和禁用农药超过10种,占总量62%,涉及果蔬品种110种,占总量82%。我们做到“四个精准”来进行治理。
  第三个建议是加强研制我们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和每日允许摄入标准,而且要和世界先进国家比肩,这一点很重要。我们这次普查533种11万频次的农药涉及9291项的MRL标准,而我国仅制定了1535项限量标准,占需求量的16.5%,尚缺约83%。而欧盟、日本的限量标准完全可以和我们现在检出的进行对应,在这一点上我们认为没有标准是一个短板。如果没有标准,我们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将大大降低,那只能受制于人。在这个方面,我们建议国家在“十四五”期间要研究比肩世界先进的国家标准。
  第四个建议就是我们要创立国家级农药残留监控研究实验室和国家农药残留基础大数据库。当前来讲,我国水果蔬菜农药残留正处在相当复杂、相当严重的一个阶段,这是积重难返几十年造成的问题,这是我们几十年农药使用的问题,这是长期积累的过程。预计我国水果蔬菜普查完了之后,我们将发现可能超过800多种农药化学污染物。我们现在覆盖面只是全国人口的25%,如果我们达到85%以后,预计可能再发现一些。因此,我们建议建立国家农药残留监控研究实验室和国家农药残留基础大数据库,主要承担两项使命。第一项使命就是继续实施一年四季的农药残留普查,使全国人口和地域覆盖率达到85%,密切跟踪我国农药残留发展动态。这个很重要,如果动态掌握不住,我们心里没有数,以预防为主就解决不了。刚才会长说的,我们将来主要是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这是至关重要的,是解决根本问题的。  [07-17 16:11]

庞国芳:

  第二个使命是要加强农药毒理学基础研究,特别是农药毒代动力学、毒性效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高民众食品和健康水平,为健康中国做出贡献。这一点很重要,也是大家比较关心的。我去长沙开会的时候,发现我们现在的糖尿病跟化学污染物有直接的关系。我们还有其他病,可能都与化学物质有关系,所以我们还是不能掉以轻心。要建设健康中国、美丽中国,我们的源头治理还是非常必要的。
  第五项建议就是现在把我们的各类产品农药残留报告纳入到各级政府的购买计划中,使之尽快在全国各省市转化成生产力,在农药残留污染治理的攻坚战中发挥重大作用。这些数据的价值,在建设健康中国、美丽中国中,比黄金和珠宝还要贵重。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有这样的认识。这确实关系到我们国民的健康水平,关系到我们国家的长治久安。大数据的价值确实比黄金还要贵重。
  结束语说几句。这项研究紧扣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第十八章“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和第六十章“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主题,这项技术应该在这些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现在我国正在大力治理气、水、土的污染问题,成效显著。这一点可以说是有口皆碑。其实农产品食品农药残留污染物与气、水、土污染物是孪生兄弟,治理强度应同步前进,同步达到健康中国、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
  习主席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加大对食品安全农药残留污染的治理力度,刻不容缓!
  我的报告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07-17 16:37]

主持人:

  感谢庞院士。近些年来,乳制品的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鲜奶、酸奶、奶粉,奶制品覆盖了人们从8个月到80岁的餐桌。怎样才能喝上一杯安全放心奶呢?接下来有请2017-2018食品安全示范项目获奖代表、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质量总监王惠铭,掌声有请!  [07-17 16:43]

王惠铭:
6Z4A1471_副本.jpg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各位同行,大家下午好!首先非常感谢能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食品安全和科技创新这个话题,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品质光明 科技引领。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明确强调,发展现代食品制造技术。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作为一家大型的乳制品企业,我们深刻认识到,当今这个时代是消费升级的时代。那么就要做到:
  第一,保证食品安全,这是一个底线;
  第二,不断提升顾客体验;
  第三,在金字塔的顶端,产品要更加营养健康。
  做到这些,原动力就是管理与科技的创新。我们一直以来把科技创新放在公司的战略高度来考虑,制订了18165品质光明战略:1,是指以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8,是指八项战略举措;另一个1,是指覆盖全产业链的光明体系;有六大系统是支持光明体系的;另外还有人才队伍的建设。那么在食品安全科技创新这一块,我们做了组织上的保障,包括公司食品安全办公室、光明乳业研究院等三个部门。在公司食品安全管理上,也确定了三个侧重点。
  第一侧重点是在生产制造领域强调应用的转化。有一句话说,“以最简单的应用,转化为最实用的方法。”这一块不一定要强调高精尖技术,但是一定要强调对食品安全防护的作用,这是一个着眼点。
  第二个侧重点是在质量管理领域侧重大数据应用。
  第三个侧重点是在产品研发领域,侧重产品研发前端。
  我分别从这三个方面向大家做汇报。
  首先,生产制造领域不一定追求高精尖技术,更多的是考虑技术成果转化效果。我这边举几个例子,比如说最简单的是工厂有一个消毒程序,我们把消毒程序和通行轧机连在一起,如果你做不完,轧机通过不了,这样就保证这个程序执行率是100%。
  第二个也非常简单,进门和出门时间的锁定和整个时间程序的限定,保证了执行率是100%,
  还有第三个,防混智能阀阵。因为在大型乳制品企业有很多工序很复杂,很多自动化就采用大量的自动阀,采用防火程序的一些设计,保证了食品安全杜绝了一些人为因素。这个设计实际也很简单,但是应用效果非常好。
  我们再看,比如在菌种添加方面,我们光明乳业有自己独特的菌种添加流程。我们设计一个无菌室,污染完全解决掉了。还有包括上下工具的互锁、QA状态的互锁、硬件与软件程序的双锁设计,这些设计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第一,这个技术很简单;第二,效果是很到位的。
  当这些东西做完之后,制度表单和检查就可以直接省掉,因为我们知道这个执行率是100%,我们追求更实用的效果。  [07-17 16:45]

王惠铭:

  第二方面,我们强调每一个动作执行的精度。我举一个例子,产品罐装车间是一个洁净区域,我们光明的标准还是很严格的。我们在罐装间直接和产品接触的小空间里加装层流罩,这种效果我们在5年前实施以后,发现这一部分的相关指标合格率达到100%。所以说,在生产领域强调的是食品安全受控的效率。
  另外在质量管理这一块,强调了大数据应用,这个目的主要是支撑我们光明六大系统建设,包括评估系统、改善系统、内控标准系统、监测系统、标本系统、预防系统,这六大系统建设体现的基本逻辑就是两个方面。
  第一,质量管理。一个企业的质量管理程度取决于全员参与程度。全员考核有两个基本的法宝,就是结果考核和过程评价。过去我们用评价数据,你把数据报给我,我考核你;现在通过大数据共享,对过程的量化和结果都能达到预期效果。
  企业讲以人为本,其实食品安全管理,问题就出在人身上。所以说,我们通过系统对比,把报警、流程、限定都通过系统来实现。
  覆盖全产业链大数据系统应用,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解决过程评价和结果考核的问题,第二个是通过系统来保证一个过程,这个非常明显。
  第三个方面是以科技创新支撑食品安全管控。这个图示很形象,我们看到冰山上面是产品。实际上,在产品研发过程中,一个规范的企业一定要把冰山下面搞清楚,这样才是真正对消费者负责任。所以说在这一块,从前期市场调研一直到产品上市,我们都有自己严格的流程。这项工作是由光明研究院来推动的。我们也有自豪的地方,我们有四大科研平台,一个是乳制品行业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还有一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还有上海市乳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等。依托这些机构和我们的研究院,共同推动食品安全保障,包括原料乳制品风险分析、产品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产品营养健康的研究。因为时间关系,我不一一列出了,每一项都做了很多工作。
  以上三个方面是我们在食品安全科技创新方面的一些心得,这些年也确实尝到了一些甜头。
  这是我向大家做的汇报。我用一句话结束我的发言,这句话是光明的一个理念:“专注造就品质,创新引领未来”。面对消费升级,光明的理念是让更多人感受美味和健康的快乐。谢谢大家。  [07-17 16:53]

主持人:

  让我们感谢王总。接下来我们将进入食物的微观领域。将人们熟知的肉禽蛋奶解构成纤维、糖分、蛋白质之后,在分子层面要如何提升食品安全?下面有请嘉吉动物蛋白(安徽)有限公司业务发展高级总监陆群伟发言。  [07-17 17:15]

陆群伟:
6Z4A1514_副本.jpg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今天很荣幸受到论坛的邀请,跟大家分享我们公司在信息化发展方面取得的一些成绩。
  首先请允许我简单介绍一下嘉吉公司的背景。嘉吉是一个美国的家族企业,它并非上市公司。今年是它第150周年,它在七十几个国家有接近60万名员工。嘉吉从始至终崇尚和坚定支持全球的自由贸易,这是公司的立足之本。我所在的公司,我们称为嘉吉动物蛋白(中国),它坐落在安徽滁州。它是“一条龙”企业,从种鸡的饲养孵化到肉鸡屠宰加工,一直做成汉堡里面的腿排。它先后总共投资了接近5亿美元,现在我们有3800名员工。
  从饲料开始一直到我们的食品最后加工,它可以称为产业化“一条龙”的公司。
  作为我们来说,首先在食品安全方面必须要很严格地遵守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嘉吉作为一个全球化公司,有食品安全的全球统一规范。因为某些客户是加工我们的产品出口到美国,所以我们鸡肉的安全标准也参照了美国食品安全标准。
  今天我主要分享的是信息化的处理。按照整个产业链的过程,我们习惯上是把饲料厂、肉鸡的屠宰加工、深加工和销售称为工业板块,把上游的部分从种鸡的饲养孵化到肉鸡的养殖称为农业板块。
  在我们的工业板块,我们采用了NBS的系统。所以在每一个生产环节上,都会有一些探头或者传感器,确保每一个生产流程都是按照配方和工艺的要求在进行。很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个方面能够拿到实时信息。如果做出来的成品超出标准设置的话,它会有警告和报警措施,同时为你回过头去寻找问题提供了切实可靠的数据。
  在农业这块,其实跟工业类似,它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它有像物联网系统一样的信息采集和传送的通路,另外一个是对信息的处理,形成各方面的信息,满足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或者操作人员的需求。大家看这个表比较清楚,在机场或者我们孵化厂那边,会有很多探头。这些探头或者传感器把信息传到云端,形成各种报告,通过手机APP传送到一线的工作人员,包括养殖厂的厂长或者技术员等等。同时,这些信息经过分析之后,形成各种分析报告,给我们的管理层,让他能够对现在的肉鸡养殖状况、饲养表现有一个明确的判断。
  左侧是我们农场在用的控制器,在每个机器上都装有。所以从这个图上大家可以看到,鸡舍里面的各种防控因素,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等,都会传送到控制器,处理之后到我们一线员工的手机端。在这些参数发生异常的时候,有不同级别的警告。第一类级别直接传送到我们的养殖人员,那么他可以通过双向的控制系统再来调控这个鸡舍内部的一些设施,比如说开启风扇降低温度等等,让它在合适的范围之内。如果他没有采取措施或者措施不得当的话,那么更高级别的警示会到养殖厂的厂长或者农业养殖的高级经理那边,提醒他们监督或督促现场人员采取措施。这是一个比较基本的东西,但它是双向的。  [07-17 17:18]

陆群伟:

  这是我摘取的一些图片,在手机端它能够看到这么多信息,也可以去分析整个鸡群的历史状况,与标准的生长曲线之间的差距等等,相对来说是比较基础的信息。
  在管理人员那边,他能看到的信息就更多了。不同的鸡场之间的对比、历史数据的对比等等,让它形成一个比较大的概念,能够全局性地去掌控目前肉鸡饲养的状况。
  我分享一下我们利用这样的技术或者这样的分布以后得到的一些有意思的结论。在肉鸡养殖的过程中,其实鸡舍里面的温度是很关键的控制因素。而如果同一个鸡舍里出现不同温度的话,则会对鸡群的健康造成更明显的影响。
  这是图像识别系统。鸡舍里面鸡群分布均匀不均匀,说明它舒服不舒服。如果它舒服,鸡群就是健康的,鸡舍是合适的,动物福利是优秀的。
  这是我们现在采用的鸡群声音识别系统。通过声音的采集,能够发现鸡群是不是处于一个应激的状态。如果它处于应激状态的话,它的呼吸是比较粗重的。还有我们养殖过程中很头痛的呼吸道疾病,你能够通过识别这个信息发现它处于呼吸道疾病的前期,不必等到它疾病出来以后再去治疗,而是当它有反应的时候,你能够提前采取措施,把这些可能要发展到比较重的呼吸道疾病控制在前期。当然我只是举了一个例子,我们做到这个水平,还有其他一些传感器也能捕捉其他的一些信息来作对比分析,提前发现和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避免人为忽略问题,或者技术人员没有看到的病爆发之后再处理导致使用抗生素等等问题。
  这是我们目前做到的初步的工作。我们始终认为,这是食品安全的一个流程控制,科技,特别是大数据的使用,能够让你预先发现问题,而不是事后追溯或者再去找问题发生的原因,因为只要发生了你就有损失,对产品和消费者就有影响,就会出现潜在的风险。
  谢谢大家!  [07-17 17:23]

主持人:
6Z4A1538_副本.jpg
  非常感谢陆总的精采分享。可以说,关于科技创新如何提升食品安全这一话题,更需要思维碰撞。下面进行今天论坛的第一场圆桌对话。有请本环节对话主持人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罗云波,有请对话嘉宾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司长于军、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守伟、雀巢食品安全研究院(中国)院长鲍蕾、便利蜂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窦红梅。
    [07-17 17:29]

罗云波:
W020180717573849823357.jpg
  非常荣幸能够参加“科技创新和科学传播”的分论坛。我觉得论坛讨论这个环节,基本上成为了主持人给嘉宾提问的形式。所以说,主持人提的问题是不是提到点子上、能不能让每一位嘉宾都发挥出来,我非常忐忑。科技这个话题,应该说比任何时候都成为这个社会重要的议题,尤其是现在。
  食品作为中国最伟大的一个产业,连续多少年都是我们国民经济GDP贡献第一的大产业。这个大产业的科学技术应用方面,应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背景。另外一个背景就是,我们现在都在问:我们的短板在哪里?我们的食品有没有短板?在国际贸易方面,我们有很多很多的短板,这些短板制约了我们国家科学技术产业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在食品领域,无疑也是要解决这些问题。今天我们有四位嘉宾。因为于司长长期从事食品安全工作,首先第一个问题想请教于司长,在食品安全治理这个领域,我们最需要的科学技术是什么?制约我们食品安全进一步发展还存在哪些问题?科学技术可能给我们在食品安全治理进步方面带来哪些方面的优势?
    [07-17 17:36]

于军:
6Z4A1546_副本.jpg
  谢谢,很高兴来参加这个论坛。实际上刚才罗教授已经把我们食品安全监管科技的薄弱环节都点到了,庞院士在介绍国家标准的时候,谈到我们在这方面也有一定的欠缺,包括检验技术、评价技术,还有设备研发,尤其是监管急需的设备研发,还有监管科学这一块,都需要我们进行创新。应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将科技创新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所以对科技创新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出了我们发展的方向,要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特别是在关键技术、前沿性的技术方面要有所突破,这也是我们的重点任务。 
  在全国从上到下部署的过程当中,在“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里面,食品安全的科技创新内容都已经有了充分的体现,包括刚才说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国家食品安全规划等都有所体现。所以,在这方面应该说是有了很大的部署。那么为什么要去列这些规划?因为列入到规划里才能有经费搞科技创新,没有经费的支持是不能往前推进的,这几年我们在这方面已大力推进。
  食品安全这方面,比方说现在重点研发计划里面有食品安全关键技术这么一个重点专项,还有现代食品加工与储运技术和评价的重点计划。每一个重点研发计划里面都涵盖了非常多的内容,比如说对食品安全技术的研发,在这个重点计划里面,包括了我们标准的研究制订,包括了我们检验检测技术的研究都有所安排,所以说从整体上已经做了部署。从现在已经开始的一些项目来看,前两年原食药监总局获得了国家的专项资金,食品安全技术项目是几十个单位都参与的科技项目,同时还有广东省、江苏省作为示范的省参与,这个课题今年年初已经经过科技部的验收。所以我想,这些技术今后都会逐渐推广到食品安全监管领域当中,这些研究项目应该说就是针对我们现在监管当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来实施立项的。所以我想,下一步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项目的研究,会为我们的监管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07-17 19:11]

罗云波:

  我们国家在科技创新顶层设计上,目前的一些重大举措和研发计划无疑能推动食品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通过食品科技创新的发展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非常感谢于司长给我们的一些分享。
  第二个问题我想请教一下王守伟院长。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人,离不开学者,离不开科研院所这些科学家。那么科学实际上一方面促进这个产业的发展,使得食品安全的治理或者食品安全的监管能有更多的抓手,但是同时科技也给食品安全带来很多的不确定性,一些新的技术我们怎么样去把握?作为在科学领域工作了五十多年的一位学者,我想请您跟我们谈一谈食品领域的科技创新。作为科研院所,我们遇到哪些问题?在未来的发展当中,更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科技环境不断地来推动这些领域的发展?  [07-17 19:22]

王守伟:
6Z4A1586_副本.jpg
  谢谢主持人。罗老师是食品安全的大家。现代食品科学技术应该说也就是短短100多年的历史,真正现代意义上第一部食品安全的法律应该是食品的面包法。从面包法的出台就看出来,食品安全或者食品科技的发展,这100多年的历史都离不开打假,因为英国的面包实现生产规模化以后,掺假指数是很高的。100多年以来,人类一直和食品掺假做斗争。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或者说准确地讲,我们食品安全科学或者食品科学技术,像医学一样,是一门实践科学。我自己定义实践科学未必准确。大家都有一个体会,往往是出现问题以后我们去解决这个问题,来逐渐形成一门技术、一个趋势、一个检测鉴别方法。像医学一样,这个病不出现,你永远不知道是什么病,只有出现了这个病,医生才能治这个病。所以,食品安全往往是实践的过程。
  怎么做好实践科学?实践科学是需要大量的基础研究来支撑其进步的,这是我个人的一个想法,不见得对,大家可以讨论。刚才于司长讲,国家开始提高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的工作力度。实践科学解决问题,靠的是什么?靠的都是我们基础研究来解决实际中出现的问题,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国家应该加大基础研究或者应用基础研究。100多年来,我们一直和掺假做斗争。不是中国掺假多、国外不多,大家看食品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欧洲很发达的国家出现了马肉的事件,实际上这就是掺假的问题。我们现在进行风险评价,要解决这些问题,如果没有之前的基础研究来鉴别食物的真伪,问题就不能马上解决,所以基础研究对支撑检测技术和食品科学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我们食品科学往哪个方向去发展?我们找短板、补短板,实际上基础研究要加强,因为现在食品科学的理论都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我们在很多领域都是跟跑,很少有领跑,即使领跑也是在别人大量的基础研究之上我们做了一些新的工作。我们国家现在处于一个非常好的历史时期。为什么讲非常好的历史时期?
  第一点,我们国家有钱,现在我们国家国力能够支撑我们开展食品研究。
  第二,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食品科学领域已经积累了一大批创新成果,同时我们有一大批创新高新人才。有这些人才,国家再加大科研的投入力度,我们就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我们食品科学领域和安全领域,要明确区分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第一个是技术的问题,第二个一定要梳理清楚科学问题,如果梳理不清楚,会影响科技后发的优势,减少发展的基础。所以我想,如果说下一步国家要在食品安全领域,或者说整个食品领域发展的话,我们中国人真的应该像总书记讲的那样有点自信。什么自信?刚才我讲一直是跟跑,有一些领域是并跑,但是所有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很多都是发达国家或者国外首先提出来的,我们科技工作组跟着去做。
  为什么说要有自信?我们现在科研的方向,包括我们的选题和我们做工作的时候,什么都不要想,就想一件事情,满足中国消费者消费需求和消费提升,从这个大方向来确定我们的选题,也就是说以市场为导向。市场导向到底在哪儿?我们中国有钱了,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提升了,但是我们消费的档次没有上去。我们现在很多糖尿病人,我们是不是应该依据市场消费需求,预测一下未来我们国家的食物结构和营养结构的需求,进而确定我们的选题和研发方向?只有这样,我们中国才真正能够做到自主创新,而不是说国外研究什么热点我们跟什么。我觉得做到这一点,就体现了我们的自信。同时还要注意一个问题,我们中国有接近14亿人口,解决了中国14亿人口的问题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所以,有了我们的选题和国家的重视,我相信食品安全领域的技术和科学的发展,前景会无限好。谢谢。  [07-17 19:27]

罗云波:

  我完全赞同王院长的观点,一个是基础研究不能放松,这是我们创新的源头动力;另外一个就是在食品安全领域,大了说是整个食品产业领域,科技创新有一个千载难逢的时机。同时,我们根据市场导向和国内的需求去研究,应该说今天的科技工作者应该是更有作为。那么第三个问题我想请教雀巢公司的鲍蕾女士。刚才说到企业的示范项目,应该说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是一个很重要的主力军。我想让鲍女士谈一下,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有哪些作为?另外通过科技创新,企业都尝到了哪些甜头?未来企业应该做好哪些工作?  [07-17 19:41]

鲍蕾:
W020180717613465116868.jpg
  感谢罗教授的提问。我在这里给大家说一个矿物油检测的例子。最近这几年,国内外都报道了在食品当中发现有矿物油,矿物油的某些成分对人的健康是有危害的,这件事情也引起国内外消费者关注。为了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国内外政府机构正在计划进行有关矿物油安全性的风险评估。所谓的安全性风险评估,就是在一些重点的产品当中进行矿物油检测,来调查一下矿物油的污染浓度到底有多高。大家知道,风险评估最前提基础的事情就是要有一个非常可靠的科学的检测技术和方法。
  目前,国内外行业内都了解矿物油检测技术非常困难,主要是由于矿物油成分复杂,干扰物质多。现在国内外通用的是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方法,这个检测方法是一个很好的定量方法,但是它有一个不足之处就是容易产生假阳性的误判,最终检测结果的数值有可能是矿物油,也有可能不是矿物油。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企业,这几年来一直在进行矿物油检测技术的研发,对矿物油的迁移规律以及它的污染来源等都做了系列的调查。我们在快速筛选检测技术的基础上又补充了确定方法,对矿物油进行了最终真性的判断。另外,我们加了特征物质的检测,能够找到矿物油是来自哪一个环节,到底是材料引入的,还是其他环节污染物造成的。我就举这样一个例子。截至目前,我们对矿物油的检测方法也进行了一些技术培训,国内来自18家检测机构的20多个检测人员都参加了这个技术培训。通过这个培训,大家掌握了矿物油的检测技术,采用这个方法来共同应对矿物油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07-17 19:44]

罗云波:

  鲍女士用雀巢公司具体案例——矿物油的检测方法和技术创新——来回答刚才的问题。应该说,技术创新对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抓手。我相信,今天所介绍的这些企业都在技术创新方面做了很好的工作,才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能够生产出满足消费者和社会需求的产品。最后一个问题当然就要请教便利蜂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窦红梅女士。目前,科学技术为食品产业创造了很多新的机遇,尤其是一些新的业态是基于技术发展而出现的,比如说便利店结合网络等等。就这个领域我想问一下窦女士,您对科技创新在企业发展的机遇方面有一些什么体会?另外,你们的产品在直接面对消费者时,在最后一公里怎么保证从科学技术这个层面来保证消费者的安全?  [07-17 19:55]

窦红梅:
6Z4A1626_副本.jpg
  我们是和消费者接触最密切的业态。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大超市的消费收入在往下走,便利店销售额是往上走的。北京尤其缺乏便利店。国外的一些城市,大概每两三千人就有一家便利店,但是在北京可能上万人也没有一家便利店。便利蜂是一家科技创新企业,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已经在全国5个城市开了200多家直营的便利店,没有科技创新的支撑是不可能的。
  关于食品安全,比如在以往很多小的食杂店,大家比较担心的当然是食品安全问题,到了晚上是不是接着卖,做的排骨是不是新鲜的,心里也是有疑问的。因此我们就开发了一个鲜度管理系统,所有的门店都有一个iPad,里面有加工多少、什么时候废弃等一系列数据,到时间就会发出响声。在便利店用餐,从加热完毕到售卖,不超过4小时,这种是人工操作。另外还有全国冷链的监控,便利店有很多面包、酸奶、饭团等等,对食物保鲜要求是很高的。一些冷链车辆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为了节省能源,到临近门店再打开。怎么能避免这种隐患?我们就研发了一个后台的计算机系统。在我们后台系统里,每一辆车的温度,全程是可以监控的。我们要求每一辆冷冻车辆至少放三个全自动的温度追踪仪,如果食品到便利店的时候发现有失温的状态,或者中间有发生任何人为的干扰,我们有理由拒绝销售这批货。 
  近两年零售火爆,我们也是其中的一个,我们开发了无人便利店和智能货柜。这个智能货柜看起来像一个大冰柜,里面所有食品都有一个智能标签,可以和后台的数据相结合,可以看到保质期。加强管控,一方面就是靠标签加载,消费者用手机扫描智能货柜二维码,这个时候才能开门。开门就像自家冰箱一样,食物取出来,形成订单,消费者点击一下,几秒钟就能完成交易。智能货柜也算是无人货架的升级,类似这种智能开发,我们科技团队一直持续不断地研发。便利蜂投资了上游的鲜食工厂,从上游生产端,到中游的冷链运输,再到门店的销售端,构筑起全产业链的食品安全管控体系。这也是我们一直会坚持做下去的一件事。谢谢。  [07-17 19:58]

罗云波:

  刚刚窦女士跟大家分享了他们企业科技管控的一些实际案例。企业新的业态离不开科学技术,这些业态给老的企业造成很大的压力。刚才四位嘉宾就食品安全科技创新做了很好的分享。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同时也是监管出来的。无论生产层面还是监管层面,都离不开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创新无疑使得我们食品安全得到进一步发展,使得人民群众能够享有更安全的食品、更健康的食品保障。这一节的食品安全论坛就到这里,谢谢各位。  [07-17 20:05]

主持人:

  非常感谢罗教授以及本环节四位分享嘉宾。
  我们都知道,民以食为天,全民食品安全科学素养关系着大国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院校蕴藏着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最为丰富的人才资源,在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活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提升大学生的食品安全科学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自2015年起,政府、学术界、媒体和企业联手走进高校,共同举办食品安全科普创新公益大赛,得到了高校和社会的积极响应。在过去的三年中,公益大赛不断创新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现在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届公益大赛的精彩瞬间。  [07-17 20:11]

主持人:
6Z4A1675_副本.jpg
  今天,来自各大高校的社团代表们也来到了现场,讲述他们与公益大赛的故事,用青春书写他们的食安科普之路。现在有请我们的高校代表带来朗诵《食安,我们正青春》。  [07-17 20:15]

主持人:
微信图片_20180717160628_副本.jpg
  非常感谢二位青春洋溢的同学给我们带来了《食安,我们正青春》。相信我们食品安全的科普活动,因这些大学生的加入,会注入更加新鲜的血液,更充满活力。
  科普工作对于提高全民食品安全科学素养有着重大意义。食品安全关系着国计民生,全民食品安全科学素养也关系着大国发展的前途。从刚刚的短片介绍中也可以看到,三年来,公益大赛在原国家食药监总局的指导下不断探索着新的科普方式,通过生动有趣、妙趣横生以及寓教于乐的大赛形式,鼓励着大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
  今年,在国务院食安办的指导之下,大赛更进一步创新科普形式,增强大学生的角色意识,深度参与食品安全科普工作,将科普的角度延展至中学甚至于小学和社区,引导公众了解食品安全的理念,识别食品安全谣言,维护良好的食品安全社会环境。
  我们发现,通过前两年的竞赛,大学生经历了从产品的构思研发到最后的成品制作,可以说很好地提升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作为新生代的食安力量,大学生在科普工作中担任着传播者、实践者的重要角色,凝结成了一股推动食品安全科普事业向前发展的强大力量。
  接下来,我们将要见证的是2018年第四届食品安全科普创新公益大赛启动仪式。让我们掌声有请四位领导。有请:
  中国经济网总裁 王旭东;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 罗云波;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秘书长 刘昊宇;
  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中国区董事长 杨乾辉。
  好,请现场的各位跟我一起倒数,同时请各位领导在倒数结束后拉动我们面前的手柄,一同启动2018第四届食品安全科普创新公益大赛。
  食尚荣耀,扬帆起航!2018年第四届食品安全科普创新公益大赛正式开赛!  [07-17 20:17]

主持人:

  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在食品安全科普方面,媒体要承担怎样的责任呢?让我们掌声有请中国经济网总裁王旭东发表主题演讲。   [07-17 20:04]

王旭东:
6Z4A1726_副本.jpg
  各位嘉宾、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下午好。
  近年来,在监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国家食品安全水平持续向好,媒体对推进食品安全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刚才大家已经听了方方面面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随着社交媒体迅猛发展,随着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媒体平台的普及,它们在为大家提供便捷信息交流渠道的同时,也成为了网络谣言的滋生地,这其中食品行业首当其冲。
  这些谣言严重干扰了正常的食品监管工作,扰乱了消费者的正常判断,损害了行业发展。同时,个别媒体从业者由于缺乏食品安全专业知识,报道中存在不科学、不客观、不全面的现象。很多所谓的“食品安全问题”是由于媒体误报、误解、误读造成的。由于信息不对称,这些“问题报道”对消费者造成的心理危害大于不安全食品对消费者的健康危害。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鼓励新闻媒体积极行使引导、宣传、监督的职能,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标准和知识的公益宣传,同时要求媒体必须保证有关食品安全的宣传报道真实、公正,严禁为了自身利益故意夸大、误导,造成社会恐慌。
  因此,作为政府、企业、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媒体应坚守社会责任,以严谨、理性的态度来科学报道食品安全事件,积极传递和弘扬食品安全正能量,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科普,以杜绝谣言的扩散蔓延,净化食品安全舆论环境,消除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误解和恐慌,重建消费者对于我国食品行业的信心。
  结合中国经济网这几年的实践,我谈几点体会。
  一是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主动担当建设性角色。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提出四点希望:一是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二是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三是要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四是要坚持正确工作取向。一句话,就是要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应该说,人民群众是非常信赖媒体和记者的,你说什么有毒,他就不敢吃,而且还告诉亲戚朋友都不要吃。所以,在报道中,要想到群众的信任,既不能让大家吃出毛病,也不能让大家营养不良。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讲过,信息时代羊群效应更加明显。我们要和谣言赛跑,要能够引导舆论。这既是一个责任,也是一个能力。我们应该响应总书记的要求,不断强化责任意识,不断提高引导能力,尽最大力量防止一个谣言毁了一个企业、一个产业的现象发生。
  二是多听听权威意见。我们很多人从事新闻工作,但都不是学食品专业的,大都是学新闻的。我们知道,教科书里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所以我们容易对耸人听闻的事情产生热情。为了保证真实和客观,就需要多听听权威机构、专家学者的意见。就像刚才听了庞院士的讲解,我深受启发。他所做的果蔬农药残留大数据研究,对认识食品安全和我们现在正在从事的三大攻坚战的关系有新的帮助。我们原来以为食品安全是一个独立的事件,但通过他的分析,知道了在空气当中、土壤里面、水里面存在的污染环境的东西,直接关系到我们的食品安全。我们对食品安全和“三大攻坚战”、对食品安全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所以近年来,中国经济网坚持联合政府机构、学术机构、企业、媒体等进行联动传播。除了常规的破解谣言、科普知识的报道之外,就像刚才孟理事长介绍的,从2010年开始,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一直在举办“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从2014年开始,中国经济网也作为协办单位参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对当前的食品安全热点以科技界共识的形式进行分析和解读,回应公众关切,引导社会舆论。这一活动已经成为我国食品学术界与媒体和公众进行风险交流、科普宣传的一个重要品牌活动。
  2015年,中国经济网成立中国食品安全30人论坛,并举办了两会议食厅、媒体训练营、食品安全校园行和食品安全科普创新公益大赛等活动。当时我们就邀请到了来自监管部门和食品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交流培训、研学专业知识、现场教学等方式,提高媒体同行们的食品安全科学素养,使他们更好地成为食品安全工作的舆论监督者、科学传播者和谣言破解者,食品安全的新闻报道准确率大幅提升。迄今,我们陆续培训了近300名学员。今年宣传周,我们还继续坚持做这样的培训。
  三是回归常识。在食品安全宣传报道中,不少信息难辨真伪,很多时候需要回归常识,用常理去衡量。比如去年发生的“普洱茶致癌”争论,我们且不论谁对谁错,单从普洱当地是否是癌症高发区、喝普洱的人是否癌症发病率高,就会有个基本判断:普洱茶致癌是个伪命题。再比如之前炒作的“塑料大米”“棉花肉松”等谣言,都是违背常识的。“棉花肉松”吃在嘴里,如果是棉花,那是没法嚼的,你说这种食品有人买吗?对这些假新闻,媒体应该旗帜鲜明地揭露和抨击。
  食品安全科普工作任重道远。我们中国经济网将不忘初心,自觉履行职责和使命,坚持科学报道,为人民吃得更安全、更健康不懈努力。谢谢大家。  [07-17 20:05]

主持人:
6Z4A1750_副本.jpg
  信息爆炸的新时代,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去伪存真,推动食品安全科普?下面,有请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作为“新时代如何做好食品安全科普”对话环节的主持人。有请对话嘉宾果壳网主编吴欧、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健康传播研究所副所长苏婧、康师傅控股中国区董事长杨乾辉、阿里巴巴新零售工程部资深专家蒋昕捷为现场的各位答疑解惑。  [07-17 20:08]

钟凯:
6Z4A1762_副本.jpg
  我们看一下今天的阵容,一个是做科普的,一个是研究科普的,两个是实践派,在企业里面经常负责跟媒体公关,还有一位以前是媒体人,以前经常给别人做科普的,现在需要帮助媒体来做科普。在这个环节,我们要谈的是科技传播,主要话题有两个:一个是辟谣,一个是科普。
  先谈辟谣。目前食品安全的谣言还比较多,虽然跟过去相比可能少了一些,但还是很多。先请果壳网的主编吴欧谈一谈做科普的时候,在治理谣言方面如何实践?  [07-17 20:08]

吴欧:
6Z4A1756_副本.jpg
  果壳网过去几年在辟谣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果壳网有一个著名的栏目叫做“谣言粉碎机”,八年前这个栏目上线,当时我们基本上把市面上经常流行的谣言分析了一遍,辟谣的方式成为了现在新媒体参考的一种范式。果壳网在这个方面前期做了很多实践性的工作。辟谣的实践我们怎么做?有一点点小小心得跟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谣言是有很多的规律性可言的。大家都知道,负面的东西一般传得特别快,大家特别容易相信,所以谣言利用的是情绪,激化焦虑的情绪。当社会上有重大事件出现,当人们对社会不信任的时候,谣言就特别容易滋生、传播。所以,食品安全特别容易出这方面的事,一有风吹草动,特别容易滋生谣言。这个时候,我们要正面做一些应对,包括邀请一些专家分析回应,这些其实都是专业媒体特别常用的方法。我们还是需要依靠这个领域里面科学、权威的专家来进行专业方面的指导,然后跟媒体配合。媒体所占有的优势,就是它具有比较大的渠道,就像在这个现场,我拿着麦克风,我的声音很大,媒体是有优势的。但是现在自媒体的渠道可能声音也很大,如果不好好利用媒体优势的话,不专业的东西、不正确的东西就可能被加以放大,也会给社会造成很大的困扰。所以把媒体的力量和专家的力量加在一起,这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渠道方式。
  另外,谣言大概会利用人们既有的偏见和认知。比如说农药残留或者食品添加剂,这样的东西大家觉得它本身就有问题,这样的东西在出现时特别容易有相关谣言传播。这反映的是比较深刻的东西,涉及社会公信力重新建立的事,单靠媒体的力量还不够,需要媒体、政府机构加上其他机构合力。
  关于怎么辟谣,还有一些小的技巧。比如我们媒体人,大概每年夏天都会准备几个跟食物中毒、小龙虾能不能吃等当季的谣言密切相关的文章。果壳网有一篇“千年老文”,就是关于小龙虾能不能吃、小龙虾是不是虫子的,每年夏天都发,每年夏天10万+。这种科普,实例性特别强。媒体做传播的时候,要提前做一些应对,有时候会起到抢占先机的作用,把谣言先遏制在传播之前,进行一些正面的引导。这是传播的技巧之一。  [07-17 20:11]

钟凯:

  确实,果壳网有很多的实践经验是做具体的科普。苏老师在谣言的研究方面也有很多经验。您觉得食品行业要对抗谣言,如何去对抗呢?  [07-17 20:15]

苏婧:
W020180717626690030208.jpg
  这个问题特别好。最近这一年在各种场合都在说谣言。其实把目光拉远一点,我们最近这十年都在谈与谣言相关的事。关于谣言,我有三个体会。
  第一,辟谣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工程。我觉得,谣言从人类历史长河来看就没有消停过,放眼未来也不会被消灭。我觉得这是一场极其艰巨的任务,它需要社会共治。我们总在讲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具体在辟谣方面,谁负主体责任?如何各方来配合?这些顶层设计是怎么样的?我们谈了多年食品,或者大健康领域信息发布的审核机制和门槛,现在仍然没有明确的标准。所以,第一,我想表达的是这件事长期艰巨而且需要社会共治。
  第二,对于谣言,我们要关注到,最近这一两年谣言有一些新的趋势和新的特点、新的现象。比如,当下有很多朋友圈、微信里面的谣言,其实发谣言的人未必真是做食品行业的。但是出现了一种现象,他为了让公众号能够吸粉,能够有更多的10万+,他要蹭热点,要把眼球吸引过来,于是他就制造谣言,这可能是瞬间吸粉的一个“捷径”。所以出现了食品谣言的井喷,实际上这背后是经济利益所导致的。因此我们看到一个现象,很有可能一些人用一块钱做食品安全的谣言,造成了十万块钱的经济损失,最后政府和社会各界需要花一百万去治理,这样的逻辑线条很显然是投入产出比极不合理的。这样的一些新技术、新手段怎么能从源头封住?我觉得还是需要顶层设计。我们讲技术和传播,是要比翼双飞的,可能这也是值得大家去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第三,我们要注意到,谣言实际上既有虚妄的地方、伪科学的地方,也有真实的地方。它反应出来的是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焦虑情绪,以及我们今天看到的一种社会现象,即公众对于具备食品安全知识、具有科学素养、掌握数据和真实情况的科学家和政府的不信任,反过来却对不具备科学素养、不了解情况的网红、大V、伪专家等非常信任,这都将带来摧毁性的打击。  [07-17 20:26]

钟凯:

  说到谣言的危害,我想实际上最终的危害主要还是由每个消费者承担。谣言往往直接损害的是相关企业的利益。今天台上坐的,就有一位天天被防腐剂、24小时不消化等谣言所困扰的方便面企业的代表。我想问一下,作为一个企业,当面对这样的谣言的时候,实际上从企业本身来讲很难为自己辩白。您觉得,从企业的角度如何参与对于谣言的打击?  [07-17 20:33]

杨乾辉:
6Z4A1785_副本.jpg
  非常高兴今天能够参加这个论坛,很好。我非常欣慰有媒体和专家来对谣言进行辟谣。
  康师傅作为一个知名的食品企业,我们觉得今天这个标题很好。科技创新,我们一直以来都是以科技创新拢住消费者的心,我们不懈地生产安全、美味、健康的食品,提升消费者美好生活的追求,尽我们一份力量。
  因为这样,我们投入了很多的资金。在食品安全管理技术上,我们投入了五亿资金,成立了创新与食品安全研究中心。我们投入了近两千万,在2017年完成整个生产链从农田到餐桌的追溯体系。这是非常花费精力的一件事,但一定要把产品做好,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过去我们也感觉到,光是做这些方面还不够,因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知识非常缺乏。我们从2015年就跟中国经济网还有中国食品安全协会一起合作,主动来传播正确的食品安全知识。
  食品科学也要用科学的方法去传播,才能够更为有效。我们也觉得谣言可怖。与其等到有谣言你再来破解它或者澄清它,不如我们主动出击。所以,我们积极主动参与食品安全创新挑战赛活动。刚刚在荧幕上大家可以看到,我们过去几年来的努力得到各大学校还有大学生们的支持,大学生们也成为我们传播正确的食品安全科学知识的一支生力军。连续三年,现在进入第四年,已经有超过一万的大学生参与了这个活动,整个信息的传播量超过千万,以千万计的传播量,这个数量非常大。
  为什么我们一开始就要走入大学?当初是基于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大学生是包装食品的主要消费者,第二个是大学生本来就是意见领袖,他们对社会的一些现象充满着热情,想要去参与。所以我们一开始就把这个活动引入到大学校园。每一年我们办这个活动,都重新思考应该怎么做会更好。所以,每一年我们都针对这个活动的举办要得到一个回馈,应该怎么做会更好。这个效果不是加倍,是成熟的效应。所以,今年我们把整个活动不仅限于大学校园里面,而要把大学生作为我们正确的食品安全科学知识的生力军,经由他们走入更多的地方,这样更能够起到更好的传播效应。
  所以,虽然我们觉得食品安全方面谣言很多,但是我们也觉得,经过我们的努力,在大学生当中,渐渐地有了正确的食品安全科学知识。我们在2017年曾经做过调查,发现加入我们的学生在食品安全科学知识答题中答对率达到84.4%,相对于不是我们活动的学生高出20%以上。同时,这个学生如果没有加入我们的活动,但是当他接受了正确的信息以后,他食品安全知识答题的正确率顺利提高12%到13%。我们发现这非常有效,因此今年我们非常高兴食品安全科普创新挑战赛能列入今年食安周的重要活动中,刚刚正式启动。
  所以我觉得,作为食品企业,真的是要主动地、积极地参与食品安全工作。我们不但能传播正确的食品安全科学知识,同时也能提供正能量。我们希望这个正能量能够抵消社会的一些不正当传播的负能量,这样的话,能够让我们的食品企业在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今天我听到几位领导在讲饮食是美好生活的一个基石,如果饮食的问题没有办法解决,美好生活无从谈起。未来,我们内部要把食品安全管理做好,外部我们会积极地参与食安科普传播的工作,尽作为企业的一份责任。
  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07-17 20:36]

钟凯:

  数据是有一定说服力的,科普虽然是很传统的传播形式,不过这个宣传周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食品企业不能等着谣言到你门口的时候再去应对,那会比较被动,所以更多地要积极主动去参与传播。作为像阿里这样的科技型企业,尤其是一个非常大的平台性企业,网络上的谣言可以很迅速地传导到你的平台上,比如来一个谣言,你的销量马上下去了,消费者可能很长时间都会对这个产品产生误解或者担忧。作为阿里,你们是如何考虑应对谣言的这个特征的,或者说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07-17 21:14]

蒋昕捷:
6Z4A1781_副本.jpg
  技术和平台其实是两大抓手。我们做调查,商家填答卷,64%都受谣言影响,受损失几百万到上千万不等,这是很大的问题。天猫有四个手段来解决。
  第一是精准。我们辟谣有一个问题,造谣的时候都是大众传播,影响特别大,而辟谣的时候只能影响很少一部分人。这个平台能解决什么呢?举个例子,刚买十几个小龙虾的人,一个月前买的,这个月可能会有推送信息,正好你可能想买,我们猜你喜欢,这是用人工智能算出来的,但有些人一辈子从来不吃小龙虾。这是现在用的手段,像淘宝上的淘宝头条,每天点击量上亿,这个跟所有的商品与食品相关。你的客户平台消息从这个出去是最精准的,真正触达到消费者。
  第二个是平台的效益。现在造谣很少是针对某个企业的谣,因为这个企业可能告他,他说的是行业的现状,辟谣的时候就出现一个问题,主体是什么?任何一家企业,除非你市场占有率占到百分之八九十以上,不然你不会跳出来辟谣,因为所有的人都会拿枪口瞄准你,这是企业以前最大的一个问题。这个主体可能是行业协会,可能是科研协会。但是天猫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因为所有的商家都在上面做生意,你跟商家一起,你出来号召。我们去年做了辟谣功能,这个是平台的效益。
  第三个是这个谣言是真的或者待定。比如最近有一个事是说虹鳟鱼和三文鱼,我看了好几万字的媒体报道和文章,我没弄明白,好像问题没那么严重,虹鳟鱼能不能叫三文鱼?好像叫了也就叫了。平台也在检测,关键是没有定论,到现在不知道这个东西能不能卖、能不能吃、能不能定标。这个时候平台主动做事,我们要求虹鳟鱼商家必须标识出来原料是虹鳟鱼。国家标准是下限,我们制定行业标准应该是一个高标准,这个是平台可以创造的。我们做标准,包括要建议消费者最好是熟吃而不是生吃,这要在网上标识出来,要打到你的包装上。
  第四个是原来线上线下割裂的,现在阿里就是把线上线下打通,像盒马鲜生,现在成了线下能吃的海鲜馆。像我们新零售,到线下会打破行业里面的一些潜规则,把线上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带到线下。
  这是刚才我们说的阿里在辟谣方面做的事情。  [07-17 20:54]

钟凯:

  进入下一个话题。刚才讲到辟谣,实际上辟谣只是可以传播的一部分。如何做到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科普传播,这很重要。过去的科普传播更多是写文章,后来写文章渐渐失去它的作用了,因为现在人们消费信息的习惯变了,最近比较火的是抖音、快手。所以想听听各位的意见,在目前的这种传播格局下,如何做好科技传播?先请苏老师,因为你是做研究的。  [07-17 21:18]

苏婧:

  我抖不起来,不太能欣赏,我已经被淘汰了。这是玩笑话。
  我们今天讲科学传播,首先我特别认同陈君石院士在主会场的发言。我们今天食品安全必须要重视的是消费者的主观感受不佳,并不是食品安全的客观状况没那么好,而是我们客观状况的进步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公众主观感受提升。因此,科学传播是当下非常重要的工作,这是我们整个会场或者希望能够得到全行业社会共治格局之下的认同。 
  什么是科学传播?我想各种大咖有各种定义。科学传播非常重要的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科学当然是科学,但传播它是一门艺术,并不是说你掌握科学、你掌握真理,你就一定能说服别人。事实上,把客观的状况转换为人们的主观感受,这是一项艺术。首先大家应该明确的是,它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因此让我想到最近翻的一本老书,很老了,是亚里士多德两千五百多年前写的书,叫做《修辞学》。西方的修辞学是他们所有学科的原艺术,是最早的,当然很古老,一直贯穿到现在,不像我们讲的比喻、拟人这些东西。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里面讲如何说服人呢?他是这么讲的,他用的是古罗马语,所以对应过来今天英文单词可能不太一样。他说需要具备三个要素,第一个要素就是逻辑,就是你要说理,你能用一个非常清晰的辩论让别人无法提出质疑,这是一个逻辑的概念;下一个是情感,我们古语有云,动之以理,晓之以情,讲道理之外要把感情体现出来;除了理和情之外,第三个是人设,就是除了有逻辑、有感情之外,你说服别人还要有人设在这里。我们今天看到,可能有很多在网上传播或者科普不成功的例子,是你这个人设不太讨喜。比如说你过分为自己辩解,或者你过分趾高气昂,或者你过分觉得自己都懂、别人不懂,这种人设可能难以达到科学传播的效果。这给我很大的启发,逻辑、情感和人设。
  结合蒋老师还有康师傅杨总提到的,精准营销确实很重要,精准传播可以很好地把科学结合起来。但是我们要考虑到,传播并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所以我觉得,坚持科学传播可能有六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我简单说,第一个就是热情,因为我们现在做科学传播,往往都是对于政府而言你觉得是职责之外的事,如何能够长期坚持下去?第二是责任,这个实际上是当下破解我们很多食品安全行业难题的一把重要的钥匙。再有,刚才我讲它是长期且艰巨的,所以需要坚持,它不是一天就能够做完的,能不能长期坚持二十年,或一辈子在这个行业坚持下去?还有就是我觉得要有相对公益的心,因为有各种商业利益、各种物质纷扰,你做它的初心是什么?除此之外,刚才提到的,当下要结合融媒体、大数据、移动互联或像抖音这种时髦的东西,所以在今天做食品安全的科普也好,科学传播也好,我觉得还需要非常重要的两个关键词:第一个是敏感,你能不能把握当下最敏感的选题以及今天我们最适合科普的东西。再有是你需要去触达的人群以及能不能用更多元化的手段、可视化的方式,哪怕是抖音,去完成你想要达到的科学传播效果。
  总之我认为,科学传播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当我们掌握了科学之后,我们需要填上艺术的翅膀。当然,如果一些媒体朋友们或者像我是科学的门外汉的话,那我们就应该多培育科学素养。  [07-17 21:20]

钟凯:

  下面我想请精准传播的蒋总来聊一聊。  [07-17 21:30]

蒋昕捷:

  传播渠道的迭代和创新,这个特别重要。比如之前在微信上发小龙虾文章,10万+。发了以后,有一年天猫搞虚拟小龙虾节,我带团队做直播,我还出镜了。到今年我也去吃,十斤堆起来的。到现在为止,盒马鲜生在抖音上,互动最高的就是那个视频。这个现身说法,直播的人体实验,吃这么多都没事,肯定没事,传播效果特别远。前两天有记者联系到我,说你在网上卖小龙虾特别有名,想采访一下小龙虾产业。所以,要不断尝试新的传播手段。  [07-17 21:34]

钟凯:

  最后一个简单的问题留给吴总编。现在我的家人天天给我发食品安全的谣言,我的妈妈是我最难说服的对象。我想,在座很多人有共同的经历。您有什么建议吗?  [07-17 21:31]

吴欧:

  你吃啥就给她买啥,再有,就是她不吃就不吃。我觉得你提出来的问题特别难。在科学传播的时候,我们面临的对象往往是特别难说服的,他可能不太具有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这时候该怎么办?挺难的。记得上一次参加一个活动的时候,有一个小女孩儿很特别,她把她的妈妈带到现场来参加我们的活动,坐在第一排。那个阿姨特别认真地听钟博士还有其他几个博士讲,那天我们讲食品添加剂、讲粮食等等。我现场跟她妈妈聊了几句,我问她,年龄挺大的,为什么还愿意来参加我们的活动。我觉得,她对于在现场理解多少食品添加剂的知识,或者粮食安全的东西,不是特别关心,她更多关注的是子女对她的关心。子女愿意把她知道的知识、感受到的新时代的东西传递给父母,愿意跟她共享,这个情感的需求和陪伴更难得。
  在跟我们最亲近的人去进行科学传播的时候,板着脸高高在上或者你自嗨,那个态度一定是不对的。做科学传播,可能最重要的一点是分清你的传播对象是谁。在网上,有时候做文章或者做视频,都会说定位是什么。跟家人去传播的时候,我们有时候通过一些陪伴、一些情绪型的交流,可能远远比我一定要说服你“买保健品就是不对”要好。你极端反对家人的时候,他一定很不爽。老年人很多时候不就是因为子女不陪伴,所以才选择去社区里面的保健床上睡一睡吗?所以这个时候,我觉得不要去强调进行科学传播,可以更多跟父辈的人保持情感上的交流和沟通。这可能是所谓的传播之外的事情。  [07-17 21:25]

钟凯:

  时间有限,今天我们这个对话只能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各位嘉宾!  [07-17 21:26]

主持人:

  再次感谢这个环节所有的嘉宾。食品安全任重而道远,但相信在政府、行业协会、媒体以及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形成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新格局。
  再次感谢今天所有嘉宾对于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我们明年再见!  [07-17 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