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文学界的平静再度被打破。一位名为“人品贱格”的狂热粉丝,一夜间为自己在纵横中文网的偶像作者“梦入神机”的新作品《星河大帝》送上整整1亿纵横币(折合人民币100万元)的打赏,这一举动再度将世人眼光吸引到网络文学经济的话题上。网络文学的“草根性”可以使任何一个网民成为作者和读者,因此积聚了大量的读者和粉丝,催生了网络文学经济,而打赏制可谓是其经济系统的新利器。
有业内人士计算过,一个大神级写手完成一部小说连载,其纯收入应该不会低于200万(不包括小说影视版权费用和游戏费用),但拥趸的打赏累计一般也有几十万元,打赏可能占到总收入的1/5到1/4。如此暴利的“打赏”到底是会提高写手的创作积极性,还是会搅乱整个网络文学市场的市场环境呢?
大神作者骁骑校:“打赏”的这部分收入占到自己总收入的20%左右。有一些很喜爱我作品的读者,经常隔几天就给我的作品盖章(打赏道具),每位粉丝一次就花费1000元,隔几天就会盖一次。这让我很感动,也加强了我和粉丝的联系。”
“小神”作者道门老九:自己每月依靠写作的收入达到3万元左右,但“打赏”的收入却只有四五百元。W芥末三三是位新人作家,她表示“打赏”收入只占到自己总收入的5%不到,可以忽略不计。
17K小说网总编辑刘英:在打赏体系中,大神的确更占优势。对于很多大神作者而言,“打赏”收入一般会占到10%左右,能够达到10%-30%就算相当可观了。 “打赏”的设置符合读者、作者和网站三方的利益。“‘大神’作者或者是有个人独特风格的作者肯定会有一批忠实粉丝,粉丝为表达对喜爱的作者或者作品的支持,花钱追捧也在情理之中。”
起点中文网相关负责人:对于很多作家,‘打赏’收入只能算是主要收入的构成之一,但我相信‘打赏’的收入会成为未来网站和作者收入的一个持续而稳定的模式。
小编有话说:打赏兴起之初,一些头牌作者一本书最多能拿到1万元至3万元。2010年底,《重生之贼行天下》诞生了单人打赏10万元的纪录,一时间网上一片哗然。但今年以来,金钱数额变得越来越高,近日,获得100万元打赏的作品《星河大帝》便是例证。这样模式发展下去,短期内对文学网站和写手的收入确实有所提高,但长期产生的影响却不一定都是正面的。
作家麦家毫不留情地“炮轰”网络文学—“如果我拥有了一项权力,我要消灭网络文学。”“如果想从网络上找到好的文学,无异于大海捞针。”麦家的言辞过于激烈,但是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网络写作市场的良莠不齐。一家传统出版社一年的出版量也就在几千万字,而一家文学网站一天的产出量就与之相当,如此大的产出量,加之缺乏严格的把关机制,保质保量自然成了难题。
文化评论人、网络文学观察者韩浩月:粉丝经济是网络文学发展的最大驱动力,商业不断改变人类生存状态,对文学也是一样无坚不摧。面对网络文学的粉丝经济,单说什么文学的坚守是没用的,只能期望我们的读者鉴赏水平能高些、再高些,为网络文学指出一条明路,别让网络文学在最巅峰过后“死于非命”。
出版社编辑、传播学博士黄文杰:在我看来,这“百万打赏”就当看个热闹罢了,人家有钱,有买有卖,无可厚非,旁人无权置喙,关于文学,它说明不了什么,也改变不了什么。不过,在这里还是要奉劝那些少男少女粉丝,阅读消费要理性,捧角要量力而行,与其沉迷于网络文学,不如多读经典作品。对有志有心的写手来说,则应该有意识地保持洁身自好,自觉抵制别有用心的“打赏”,不被各种利益收买,是一个优秀作家基本的原则,是开展创作的底线。
小编有话说:在打赏模式的刺激下,目前一些网络文学已经悄然“偏轨”。有些网络文学作者就是奔着赏钱而去创作,谁花钱打赏多,他们就对谁高呼“威武”;有些作者甚至别出心裁,把打赏多的读者姓名作为角色名写入小说,以此吸引和讨好读者。而一位业内人士介绍,粉丝集群也分三六九等,各自话语权不同。这样的导向明显是不正确的。
写手烽火戏诸侯,原名陈政华:多达数亿的读者群像一座金矿,网络写手进入这个金矿,是辛辛苦苦挖金子的人。因为门槛低,可能我们的技术含量不高,但毕竟为文学打开了一条不同于传统的新路。
鲁东大学文学院张清芳:然而网络穿越小说又如同一把双刃剑,除了优点之外,亦存在很多不足。大部分穿越小说在塑造人物上有一个通病,即主人公的价值观和爱情观是双重标准。一方面他们具有现代人的理性,批判和挑战古人的尊卑观念并追求真心相爱的情感;另一方面却又利用现代人的“后见之明”——了解历史总的发展走向——得窥先机,陷入利益和心机阴谋的争斗并成为赢家,爱情也仅仅成为写作者时尚颓废/古典纯情、青春唯美/功利庸俗的矛盾态度的载体,总体上削弱了文学意义与思想价值。还有,越来越多的穿越小说陷入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雷同或类似的模式化之中,这是通俗小说最致命的缺陷。因此包括网络穿越小说在内的网络文学,也必须向高雅文学汲取文学养料,追求“俗不伤雅”的艺术效果。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艺术生命力的长久与旺盛,才能够走得更远。
网络文学界最早的编辑,历任龙的天空元老、纵横中文网副总经理段伟不认可传统领域对网络文学不讲究文笔和技巧的批评:在不同平台上写作方式不一样,故事结构不一样。从文字上说,实体书要求文字更精致更有回味的余地。而网络读者都是碎片时间在看,读者要求文字更简明,更适合快速阅读。并非不讲究文笔,而是不同的平台,对文字驾驭能力都要求很高。网络的文笔需要舞台感戏剧感强,要求情绪的即视感要强,是什么读者读到的时候立刻感受到。另外要让读者阅读上感觉流畅。大家常说网文是小白文,你千万别觉得小白文好写!
人民日报海外版白烨:网络文学作为以青少年文学爱好者为主的文学板块,我们不能不对它予以高度重视,也不能轻易地予以否定。事实上,在这个偌大的文学世界里,除去一些类型小说的名家、青春文学的偶像之外,还潜藏了不少的真有文学才情甚至在口味上接近于传统文学的写作者与爱好者。因为刚刚起步和比较弱势,他们尚被强劲的类型写作所裹挟,被那些强势的网络名家所遮蔽。传统文学批评完全可能选择其中的一些佼佼者,通过文学的交流、审美的熏染,使他们坚定文学的理想,明确自己的路向,既让他们脱颖而出,又助他们走出“产业”的桎梏,“市场”的束缚,而成为接续传统文学的后备者与影响网络文学的生力军。这种在网络写手中发现与培养文学新人的举措,实际上是以具体的和个案的方式,做积极的影响工作,起正面的引领作用。这在目前是最为可行又亟待加强的。
小编有话说:新的阅读经济正在成长,各类全新的收费模式正在产生,这些模式也会彼此删选、淘汰,也会日趋成熟,这是新经济模式成长的必然,而真正属于这个新经济的最佳商业模式也必将会脱颖而出,它将与传统模式截然不同,它将完全适合新经济模式。
由“付费阅读”、“打赏”、“月票”、“更新票”等构成的网络文学粉丝经济,细想起来令人五味杂陈。表面看,读者为自己喜欢的作者或作品埋单,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但之所以让人觉得网络文学的粉丝经济让人觉得不对味,深层次看,还是让人觉得金钱并非像纸质书那样,在作者与读者的外围打转。在过去,一本书写完就是完了,传统作家虽然也会为了迎合读者去写,但起码在构思、创作、乃至出版之前这个过程,读者是没法参与进去的。而网络文学不一样,读者从作者一开头,就可以参与进来,有钱的读者可以通过“打赏”,明着或暗着指引作者朝着自己喜欢的路线去写作。网络文学市场“打赏”制是否存在监管的盲区呢?小编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引领网络文学风气向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大神:指的是那些拥有强大号召力的网络文学作者,比如前文提到的梦入神机、烽火戏诸侯和无罪都是大神级的作者,放在起点的体系里也都是超白金作者。
月票:不是指的公交车票,而是指那些付费看网络文学小说的读者们拥有的特权,可以给喜爱的作品投票,影响作者作品的投票,按照不同的充值金额和体系拥有不同数额的月票数量…
打赏:打赏是另外一种机制。付费的读者觉得某书写的不错或者其他原因,还可以将充值网站的钱直接打赏给作者…嗯,打赏的钱作者会和网站有一定比例的分成。
以梦入神机为例,月票+打赏+订阅+网站签约等方式,8月的收入其自己预计可能会超过两百万。
这就是网络文学的商业生态圈,也是诸如起点纵横等网络文学网站近十几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商业体系”;类似的模式虽然不算特别伟大创新,但对于很多读者和作者而言,能够起到互惠互利的作用。
正是依靠订阅+月票+打赏,网络文学圈才涌现了一批年收入千万的作者,为这个网络文学在商业上“正名”。
网络文学从90年代末发展到现在,已经从文艺范儿演变成百亿规模的产业链,“钱”景光明。据统计,网络文学作品每年给阅读网站和移动运营商带来的直接收益就接近20亿元,而其衍生的出版物、游戏、漫画、影视剧、广告等相关产业的收入高达上百亿元。
第一阶段起点
中国网络文学第一次走进大众视野,是1997年台湾大学生痞子蔡创作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在1999年全面掀起了网络文学热潮,这篇小说被看作是网民对网络小说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当时,网络文学的作者将网络小说看作兴趣爱好,文学网站自身还缺乏盈利能力,也无法为作家提供更多的帮助。而网络文学如何实现盈利、如何解决泛滥的盗版等问题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也一直困扰着网络作家们。由于没有商业模式支撑,被誉为“三驾马车”的宁财神、李寻欢(路金波)和邢捕头(邢育森),相继淡出。
第二阶段商业化
2008年似乎成为一个商业化的转折点。这一年,知名的玄幻网络小说《诛仙》作者获得100万的授权费后,同意游戏公司完美时空将《诛仙》改编为网游,这款游戏仅在2009年即获得了接近10亿元收入。
同年,盛大通过收购起点中文网、红袖添香网,并投资1亿元人民币成立盛大文学,后又收购榕树下等国内4家较大的文学网站,开启了网络文学商业化之路。
文学网站渐成规模,网络文学亦逐渐丰富,2006年到2011年,除了《诛仙》开启玄幻派之外,《盗墓笔记》、《鬼吹灯》催生悬疑小说的热浪,《明朝那些事儿》引发了虚构历史热潮,随后,穿越、宫斗、言情、职场等类型纷纷走红。
第三阶段产业化
2011年,盛大文学宣布把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当产业”来做后,影视界掀起了网络文学潮。当年10部最热门的电视剧中,4部与网络文学有关。陈凯歌的《搜索》、湖南卫视收视第一的《步步惊心》、江苏卫视收视率第一的《裸婚时代》、湖南卫视开年大戏《小儿难养》皆根据盛大文学旗下作品改编。随后的《甄嬛传》、《致青春》等更是掀起收视热潮。
网络文学正在为产业链的上下游参与者带来可观的收益。这引发了今年网络巨头们向网络文学这个“正青春”的市场的集体冲动。5月,原起点中文网核心团队宣布和腾讯合作,推出创世中文网。6月7日,新浪拆分读书频道成立文学公司。6月8日,百度旗下文学网站多酷文学网悄然上线。
不过,尽管终于拥有了“钱”景,网络文学依然面临着盗版、粗制滥造等老大难问题。
合作联系人:成琪 电话:010-83512266-8329
E-mail:chengqi@mail.ce.cn
责任编辑:张晓晔 电话:010-83512266-8590
传真:010-83543336
微博:http://e.weibo.com/cewen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