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舆情:
七夕催生“浪漫经济” 全城热恋下你的钱包够鼓吗?
    昨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整个绿城弥漫着浓浓爱意。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不少年轻人将七夕视为“中国情人节”,给其赋予“洋内涵”,也有不少商家更是借七夕之名大打促销牌。网上流行一个段子:情人节到了,下午四点花店老板笑了,傍晚六点饭店的老板笑了,晚上九点夜总会经理笑了……“七夕”到来,商家也借势搭车开始商战。

    小编认为,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年轻人盛行过七夕,而是否真正的了解七夕文化下的传统文化的内涵有哪些?人们如何真正地传承传统,把节日实实在在地过起来,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在“浪漫经济”的吹鼓之下,现在的年轻人你们的钱包够鼓吗?

“浪漫经济”空降 商家数钱乐呵呵

     在七夕节到来时,“浪漫经济”热袭,各大商家纷纷抢占商机。商业元素正在主导着传统节日的价值和走向,不仅服装、饰品等打折促销,连与“七夕”几乎挨不上边的汽车、驾校、房产等也加入到打折促销行列。

    “今年花价比去年涨了将近30%,因为‘七夕’的原因,平时一支玫瑰一般5元,今天至少得10元,很多地方卖到20元,精美包装的能卖到100多。”一花店老板说。另一位店主则表示,像玫瑰平时一支卖4元左右,能卖60把就很不错了,而“七夕”当天一支能卖到八元钱,“早上到现在电话不断,今天卖掉200把应该不成问题”。

    走进各大商场,商家们纷纷打出“七夕爱情促销牌”。大型商场的服饰大部分满100元减60元,部分化妆品满300元返50元,来逛街购物的情侣络绎不绝。某商场打折力度更大,取“七夕”的谐音,全场商品77元当240元花,在打过折的基础上,服饰满770元再减77元。

    吃一顿浪漫的烛光晚餐或者共同制作“爱情巧克力”也是很多情侣过七夕的一种选择。为了招揽顾客,一些餐饮企业适时推出了一系列情人节套餐,并适当给予价格优惠,或采取情侣就餐送玫瑰花、巧克力等小礼物来吸引顾客。此外,黄金饰品销售也很火爆,网上商城首页纷纷推荐“七夕”创意商品抢客,西安的线下商场和金店也不甘落后。西北金行的暴经理表示,由于做活动,市民随机性消费比较多。跟前几天单日销量相比,“七夕”当天销量增幅能在300%以上。

    除了实体店,被七夕催热的还有网络交易。在淘宝网上输入“七夕情人节礼物”关键字,共出来251503件宝贝。在一家叫芳轩的花店,为迎接七夕,店家在一个月前就已进行了促销,月销售量达1336件。店家表示,随着七夕到来,玫瑰、百合等鲜花销量增加不少,许多买家都是选择网购,既方便又实惠。 

    小编有话说:各行各业的商业都搭上了“七夕情人节”的顺风车,争取在这样一个传统节日里捞金。客观地说,商家的这种炒作拉动了经济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人们对七夕的认知。对于传统文化的传统有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但更多的应该把关注点放在传统文化背后的文化内涵上,这样才能更好的留住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而不是“依葫芦画瓢”的学样而忘了文化的真实涵义。

年轻情侣助力“浪漫经济” 情人节成“情人劫”

 

    “吃西餐、看电影、送鲜花,一天下来陪女友共花费近600元。”刚入职一年的赵文祥在某文化公司负责文秘工作,他说,七夕已成为他的“甜蜜负担”。 不少大学生或刚入职的年轻人表示,过一个像七夕这样的节日,少则花费数百元,多则上千元,给自己增加不小的经济压力,情人节如同“情人劫”。

    “表达爱意的方式有很多,不能够仅仅用礼物来衡量,更不能让七夕只成为以爱情为卖点的商业行为。”市民谢歌说,在他看来,七夕并不仅仅是大家口中的情人节,其内涵更是对爱情的向往和赞扬,让对方感觉到内心的真诚和牵挂,才是最美好的甜蜜。

    “90后”大学生王书喆有着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七夕不仅关乎爱情,更意味着经历与成长,让我们共同努力,让爱伴随我们生根发芽。 

    永昌路上一家鲜花店的老板笑着说:“今年的花价整体比去年贵,而且玫瑰都是从昆明运来的,再加上特殊的日子,能不涨点吗?”虽然价格上涨,但丝毫没有阻挡购买热情,咨询和购买的顾客络绎不绝,其中以年轻人居多。

    小编有话说:“80后”、“90后”,鲜有知道七夕就是“乞巧节”的,年轻人更是将“七夕”这个传统节日当做情人节来过。而现在的表白方式也不是单纯的写信,现在的年轻人运用微信、微博、人人等新型社交媒体,像心仪人真情告白,以期得到好友的祝福。但当传统文化离开了高雅文化的滋润,离开了传统文化元素,都不过是在沙丘上建宫殿,无法长久地存在。

专家建议:应该更多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郑州市政协常委、市文广新局调研员黄海碧
 :“现在不少人将七夕称为情人节,主要还是缘于这个节日与牛郎织女传说的紧密关系,牛郎织女传说向人们传递了一种忠贞不渝、不离不弃的爱情婚姻观。七夕节与西方的情人节有本质的区别,简单地把它视为情人节的做法欠妥。”按民间传说,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是对浪漫爱情的讴歌。

    对于现在不少年轻人认为七夕和西方情人节一样,是中国的情人节,黄海碧认为,这是中国民俗文化西化的标志。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是苦楚的,一年才能相见一次,打造成情人节与该节日的文化内涵有很大区别。要避免陷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怪圈,

   小编有话说: 不少商家炒作“中国情人节”而赢利,客观地说,这种炒作的确拉动了经济增长。但去除经济利益,我们更应该将七夕民俗和传统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多去关注和发掘传统文化背后的文化内涵。这样才能留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本,让更多的年轻人充分认识到节日的真实内涵。这样才能让“七夕”真正地成为中国的本土的传统节日,并让七夕民俗发扬光大。

七夕浪漫缘何只有经济在唱戏?

 

    七夕是一个有千年历史的节日。如能够按照它原本的样貌意蕴过节,那么这个节日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将会带给我们更多兴致。只可惜,在金钱利欲的驱动下,节日被涂抹得面目全非,难以辨认。然而,仅仅是金钱之过吗?借助传统平台推出“浪漫经济”,只是如今一切都是商业化的缩影。有的商家大张旗鼓地举行一些以吸引眼球为目的比赛,更是让人大跌眼镜。比如名目繁多、花样百出的接吻大赛,香艳接吻、豆瓣接吻、钻石接吻、创意接吻等样样俱全。这些“娱乐至死”的恶搞行径,也在无形中解构着传统节日和感情。而一些地方因着七夕又起纠纷,争夺起董永故乡来,更让人啼笑皆非。争夺籍贯,争的不过还是一个“钱”字,这与商家的“浪漫经济”其实还是一个根源。

    小编有话说:说到底,文化软实力和促进文化消费都不依靠一些博人眼球的出位表演和争抢一个空名目而争抢来的。离开了文化的滋养、传统文化的元素,浪漫的“七夕情人节”也只不过是一个名号,安排在哪一天都无伤大雅,因为商家要的就是一个噱头而并非文化的内涵。与其醉翁之意不在酒地抢夺籍贯,运用“娱乐至死”的恶搞来增加经济收入,倒不如多做些实事、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总结:

    小编认为,“七夕”是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传统节日,若能仿古的过一过“七夕”,静下心来的体会一下传统文化背后的文化内涵可能会比送上玫瑰与巧克力更有意味。现在的“七夕”沾染了太多的商业气息,年轻人们为了“浪漫”和“攀比”都不得不赶上这样一个时髦,买买花、送送巧克力才显得不那么的脱离社会。但各类商家借助传统平台狂打“浪漫经济”旗号这一现状,也只是如今一切都是商业化的缩影。七夕本身“美丽、浪漫”的内涵在褪色,若想真正的将中国传统节日发扬光大就必须重视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否则一切的经济利益都是泡沫,对于推动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是没有好处的。
商家更重视西方情人节
    在接受调查的市民当中,不少年轻人更喜欢过西方情人节,他们觉得西方情人节够浪漫,有意思。有个别帅哥美女的甚至完全不知道七夕节就是中国的情人节。与此相反,已婚人士一般更倾向于中国传统的七夕节,他们觉得,西方情人节是年轻人的节日,是热恋中的情侣的节日,跟他们没多大关系。

    新城区一花店透露,每逢西方情人节、元宵节和七夕节是花店一年当中最忙的日子,鲜花的价格涨幅从30%到200%不等。但两者相比,西方情人节那天的销售额一般是七夕节的两倍以上。所以花店一般更看重中西方情人节。

    看中情人节这块大蛋糕的当然不只鲜花店,各大餐厅都适时推出各式各样的情人节套餐。据一西餐厅服务员介绍,很多情侣为了过一个浪漫的西方情人节,早在一月份就开始预约,而情人节前一天座位都已全部预约。而七夕节当天,餐厅上座率不到80%,稍微比平时多一些。
七夕节为何不如西方情人节?
    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传统情人节在年轻人心中不如西方情人节呢?是我国年轻一辈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改变了?还是西方情人节的时尚品味更符合社会潮流,而我们的传统情人节缺乏创新呢? 

    业内人士一语道破其中奥妙:七夕节缺乏像西方情人节一样的商业宣传市场推动和商家炒作。

    鲜花、巧克力、钻戒等等礼品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西方情人节的代名词。蓝色妖姬被商家人为地贴上“爱情象征”的标签可以卖到上千元。每逢西方情人节,商家都会绞尽脑汁,大肆宣传,以求在情人节当天分一杯羹。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西方情人节的浪漫气氛被商家无限放大,宣传力度不断增加,年轻人自然就越来越了解西方情人节。为向心仪对象表达爱意,他们会选择当天安排一些精心的节目,送上一份精致的礼物。

    而我国的情人节,受传统文化影响,情侣们很少机会与心仪对象一起你侬我侬。只有在婚后,才会形影不离,如胶似漆。在面对更注重实际生活而不是为浪漫而不惜千金的夫妻时,再精明的商家都会放弃中国情人节而选择追逐西方情人节。由于缺乏像西方情人节一样的强有力商业宣传,我国的传统情人节在年轻人心中感受不到特别浓浓的氛围。
“浪漫经济”来袭 需要警惕网购陷阱
    来自中国反钓鱼网站联盟秘书处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8月初,联盟已累计认定并处理钓鱼网站128881个。一时间,如何有效保障网购安全成为广大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日前,记者从中国可信网站应用推进联盟最新获悉,针对七夕节前后,鲜花、礼品、食品三大行业可能面临较大钓鱼网站侵扰风险,联盟已协调“可信网站”验证管理机构中网(knet.cn)及时将通过中网“可信网站”验证审核的正规鲜花、礼品、食品类网站的真实身份信息同步共享给微软、搜搜、搜狗、淘宝等联盟成员单位,方便网民在浏览器、搜索引擎和官方网站等环节便捷核验网站身份信息,为网民们的浪漫七夕节带来一份安心。

    比如,在网上为男女朋友精心挑选礼物时,如果下载使用傲游、搜狗或淘宝等浏览器访问网站,就可通过查看浏览器地址栏有无醒目的“可信网站”提示,来辨别当前访问的网站是否身份可信,以此保证你进入的都是正规可信的网站,就可以安心为心爱的人制造浪漫惊喜了。

    “可信网站”验证管理机构中网负责人表示,当前,包括淘宝网、京东商城、当当网、苏宁易购等在内的数千家知名电商网站,包括中国鲜花网、中国鲜花礼品网等在内的数百家正规鲜花礼品类网站已经纷纷完成中网“可信网站”验证,方便网民在各个上网环节核实网站身份,远离“钓鱼”危害。
联系我们

合作联系人:成琪  电话:010-83512266-8329
                     E-mail:chengqi@mail.ce.cn
责任编辑:刘晨  电话:010-83512266-8119
                    传真:010-83543336
微博:http://e.weibo.com/cewenhua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