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舆情:
文化发展应具备清新环境 杜绝“文化浪费”
    本次全国两会吹起的清新会风,让国人为之一振。反对浪费,已成为全国共识。但在社会生活中,隐性浪费依旧难以杜绝。今年两会上,不少晚会的舞台美术浪费现象,便遭到部分代表委员“炮轰”。有些地方或明或暗的文化浪费现象,令人触目惊心。

    推动文化消费产业升级必须采取措施扩大内需来推动文化消费。但文化消费并不等同于“文化浪费”,文化的健康发展必须营造清新的环境,从而促进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究其根源到底是什么造就了文化大繁荣之下的“文化浪费”?

“文化浪费”之众生相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4层高的外壁被粉刷成铜黄色,入口处的台阶上铺着数米长的红地毯”,“猛一看跟饭店无异,气派非常”,这是参观者对位于北京天坛附近的中华民族艺术珍宝馆的描述,而这似乎成了很多地方博物馆的“通病”。在河南某县,当地政府花费4000万元建造了两座博物馆,其中不少费用花在了外观上。

    然而,在堪称豪华的“硬件”背后,大量博物馆生存状况堪忧:10年前投资3700多万元的山西晋城博物馆在近两年中多处于闭馆状态,房顶漏雨、白墙变成黑墙;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很难招到专业人才。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

    奢华舞美造就亿元晚会

    近些年,各类演出遍地开花,其舞美多追求高投入、大制作、全景式。许多演出动辄3D技术、水幕装置,要不就是纱幕投影、建筑投影,让人眼花缭乱。更有甚者,有的晚会舞美花费已占总投入的70%。

    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副团长郭瓦加毛吉粗算了一笔账:搭个钢架至少要上百万元,LED大屏也要上百万元,烟花焰火、多媒体视频等也至少要几百万元,加上服装道具,40多个节目的晚会怎么也要几百万元,这就要上千万元了……这里面还不算邀请明星的费用和安保等其他成本。

    “大制作”就是好作品?

    号称“大制作”古装剧《楚汉传奇》传出2.4亿元的“最贵”后,《隋唐英雄》很快将这一纪录刷新至2.5亿元,而刚过几天,《隋唐演义》又以2.8亿元投资迅速问鼎“新贵”

    然而,观众却对这波争相亮相的“新贵”并不满意,吐槽和喊“雷”的呼声反而铺天盖地,称《隋唐英雄》剧情“狗血”,历史观、价值观模糊;《楚汉传奇》情节拖沓,戏剧冲突不足;《隋唐演义》刚开播3日,就渐渐呈现出国产剧常态,开始打哈哈。

    口碑差,交口相传度起不来,收视率自然也尽显低迷。《隋唐演义》首播收视率0.5%,之前的《楚汉传奇》平均收视率也没突破1%,让大投资、大题材历史剧显得有些尴尬。  

     经济不富裕也要兴建奢华文化设施

    一个经济并不富裕的城市为了建设“与国家大剧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相媲美”的剧院,耗资10亿元打造7万平方米的大剧院,用20公斤黄金铺满幕墙,用钢总量近1万吨。九三学社专门针对某省40多家剧院调查,发现这些文化场所全部采用高耗能、高耗材的建筑形式。

浮躁之风侵袭文化“大跃进”助长文化浪费

 

  一些出版社为追求“做大做强”的目标,在无法提高单品种效益的情况下,依靠增加品种数量来增加市场占有率,结果导致大量图书积压。其中,一部分通过折旧书市场消化,也有很大一部分根本卖不出去,最终化为纸浆。

    在影视界,每年制作、播放、上映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每部作品的投资也越来越多,动辄过亿元,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成为经典的作品却越来越少。还有很多作品“追风”严重,却疏于剧本打磨和拍摄前期准备。如前几年《暗算》、《潜伏》热播之后,影视界便一窝蜂地涌向谍战剧,谍战题材的代表作家麦家便曾公开批评国内的谍战剧“越来越浮夸、虚躁”。

    在浮躁之风的侵袭下,文化界的“大跃进”现象屡见不鲜。大量伪劣之作匆匆登台,又匆匆退场,构成了一种巨大的文化浪费。文化浪费集中反映了急功近利的心态,从政策到评估都存在官员政绩导向,这种“等不得”的心态就是在糟蹋东西。

文化界须杜绝浪费才可得到良性发展

 

    文化部党组扩大会议讨论了《文化部关于做好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要结合文化体制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实际,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形成长效机制,以严谨的制度和高效的运行机制为保障,在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坚持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国家广电总局向各级电台电视台发出《关于节俭安全办节目的通知》,要求包括春节晚会在内的节日广播电视节目,不要讲排场、比阔气、拼明星;不要一味追求舞美灯光眩目、服饰道具奢华;要削减不必要的项目,压缩不必要的开支,把节约的资金用于提高节目水平、资助公益事业,为形成勤俭节约良好风气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总结:

    形形色色的浪费背后,是利益之手的推波助澜。文化生产的政绩心态、项目投入的行政主导、产业运行的市场缺位,导致文化浪费的恶性循环,也令文化产业发展出现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文化工作的落脚点应该是基层群众,要转变发展理念和思路,真正做到为人民而歌、为人民而舞。艺术创作要把工作重心转向人民群众的需求,把精力投入到艺术上,真正打造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世艺术精品。
业内人士分析
    王树国(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

    “当前文化建设中的三大文化浪费现象要坚决制止,这有利于提升社会进步指数、净化群众心灵、引领文明向上的社会风气。”

    魏鹏举(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

    “文化产业本身是高风险的,最理想的支持资本应当是风险资本。当利用政府资金运作时,就容易导致决策缺乏科学性。这种情况下,文化项目投资往往容易沦为效率低下的‘烂尾项目’,从而造成资源浪费。应该依靠市场规律培育产业发展能力,才能有效避免费。”

    朱春阳(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我国始终把文化产业当成事业来办,文化产业中的主体一般依靠行政资金运营,这样就会降低资源利用效率。所说的政府包揽,往往会成为文化浪费的“温床”。增加文化产业发展的信息透明度,推进市场化的招标,让社会第三方参与其中,在根本上形成资本自由流动的大市场。” 
  
    周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

    如果说同样的节目内容,好的舞美、LED、多媒体的运用真的会让人眼睛一亮。包括舞台的纵深感、花样感还有吸引力都相应增强了。但是慢慢的发现,如果只是一味的注重舞美,而不在和它相配的内容上下功夫,绚丽的舞台就成了一个问题。人们发现节目并不太好,舞美却花哨绚烂,人们很自然的会觉得浪费,这就是问题的复杂面。

    肖向荣(北京师范大学舞蹈系主任)

    建议设置舞台专业委员会,委员会作为第三方预评机构,根据晚会的人文、环境、运作等对晚会进行综合评估,给主办方提供合理的预算和方案,推荐适合人选,提供质量保证,进行有效监督。地方政府应少一些行政干预,过多的行政干涉会妨碍主创人员的艺术积极性,如果主管部门管得太多、太细,指标定得太具体,反而不利于创作。这就需要完善商业机制,建立健康的市场体系。

    任卫新(国家一级编剧)

    杜绝演出的舞美浪费,要从源头抓起,造成这个问题的深层原因还在体制上。一些晚会由政府埋单或拨款,花的不是自己的钱,当然不心疼。
联系我们

主编:成琪  电话:010-83512266-8329
            E-mail:chengqi@mail.ce.cn
责编:刘晨  电话:010-83512266-8119
            传真:010-83543336
微博:http://e.weibo.com/cewenhua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