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产业如何跨越七年之痒 商业模式非一日之功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创意产业如何跨越七年之痒 商业模式非一日之功

2011年11月23日 10:37   来源:解放日报   刘锟
    2011上海创意产业周前不久落下帷幕,纵观历届创意产业周,发展趋势呈一个倒V形曲线。2005年,第1届创意产业周举办时,乏人问津,举办到第4届时,人气爆棚;但从第5届开始,展馆面积虽然相比第1届有了质的飞跃,但参观人气却在下降;今年,展馆面积达到历届最大,可整体人气依然有待提升。或许,上海创意产业周正面临“七年之痒”,如何创意转型,突破发展瓶颈,也成为当务之急。

    “七年之痒”寻突破

    2005年创意产业周起步时,上海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也刚刚起步。对于创意产业的认识,无论从政府还是从公众层面都处于摸索阶段,当时产业周也定位于“普及”.伴随一批创意产业园区的授牌,上海创意产业在2007年进入整体发展阶段。目前,上海授牌的创意产业集聚区近百家,2010年上海也被联合国授予“设计之都”的称号,去年的文化创意产业占上海GDP比重更是达到10.4%,根据上海“十二五”创意产业发展规划,这一比例还将大大提高。

    从普及到关注,从关注到体验,创意已“飞入寻常百姓家”.随着信息通讯的普及,创意资讯的获取也越来越便捷,市民对产品的需求也从功能满足向设计体验满足转型。正因如此,创意周的“普及”作用正在遭遇“七年之痒”.但从创意产业发展进程而言,“七年之痒”并不是一件坏事,这说明上海对创意具有很高很快的接纳度。上海市创意产业展示与服务平台副主任何炯表示,“七年之痒”背后蕴含这样一条规律:上海创意产业周最初的“普及创意与设计”的目的正在淡化,创意周将进入“专业性”的层面。据悉,市政府从今年初便在思考创意产业周需要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战略,最新创意设计的普及依旧需要,但创意如何实现自身产业化,怎样促进其他产业突破瓶颈也非常重要。

    在今年的创意周上,由上海市创意产业展示与服务平台主办的“上海设计新模式展”首次亮相,是一次面向专业层面,以推动创意设计产业化进程的尝试。在设计新模式展上所展示的不同企业与创意结合的实践,不仅有创意企业自身的努力的案例,也有来自上海电气、三一重工等大型制造业企业,上海家化、回力球鞋等老品牌如何与创意设计结合,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实践案例。何炯表示:“前期我们对创意与企业相结合的诸多案例进行了有效筛选,认真思考了创意与自主创新、品牌、新技术、艺术、服务平台等之间的关系,并明确所展示的实践在经过分析总结形成模式后,具有被关注以及参考的价值。”

    刚刚闭幕的上海工博会上,获得金奖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就是设计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产物,还有诸多优秀的产品与技术,未来创意将成为这些产品与技术走进人们生活的桥梁。业内人士也表示,专业化将是未来创意产业周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提出一些顾虑,当前创意产业虽被定性为产业,但缺乏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如何对创意设计的价值进行评估,传统产业如何与创意最佳结合等问题,都将成为阻碍创意产业整体发展的瓶颈。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