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北京需要打造自己的百老汇和伦敦西区

2011年11月12日 14:34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宇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张宇  中国经济网 李冬阳/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12日讯 由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组委会办公室、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东城区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五届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论坛”今日在北京歌华大厦隆重召开。在下午举行的“文化金融产业分论坛”中,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宇发表了题为:“建设世界城市,北京需要打造自己的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主题演讲。 点击进入直播专题地址>>>>>

 

    以下为现场嘉宾发言的文字实录: 

    各位嘉宾,下午好!第一个发言的一般来说都是抛砖引玉。我发言的题目叫做“建设世界城市,北京需要打造自己的百老汇和伦敦西区”。下面大约花20分钟时间,说的都是这一句话,为了说这一句话,要做很多铺垫,但是我想大家听完我的发言,记住这一句话或者赞成这一句话,我就很感谢了。就是“建设世界城市,北京需要打造自己的百老汇和伦敦西区”。我们的论坛是在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闭幕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召开的,这次全会正是我们论坛的历史背景和主题来源,六中全会不仅为中国宣传文化领域带来了节日般的喜悦和鼓舞,更为整个中国的未来发展指明和战略性的历史航线。

    10月9日,在本届文博会开幕式上,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代表组委宣布,北京将把全球的创意资源整合到一起。这是一个宏大的战略目标,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发展方向。我因为柳署长说的这一段话,就想到前新加坡的总理李光耀先生说的另一段话,李先生说“在21实际上半叶,中美两国的激烈竞争中,中国是从13亿人从选人才,而美国却是从70亿人中选人才”。这话听起来有些刺耳,但事实却是如此,今日世界大国的致胜之道就是有效的整合全球创意资源,首先整合全球创意人才的强大能力。

    举一个小小的例子作为注脚,7月8号在上海大剧院我们首演了音乐剧《妈妈咪呀》,现在在广州大剧院演到了第17场,已经累计演出了129场,然后去重庆,去西安,去武汉,再回到上海。现在的购票观众已经超过了16万人次。这个剧媒体很关注,三次上《新闻联播》,上《焦点访谈》,上《经济半小时》,上人民日报,上光明日报,这么多媒体做了评论,包括对它的成功经验做了分析。作为投资方,我觉得很多因素都很重要,但是这里头的核心因素、关键因素还是有效整合国内外的人才资源。我觉得这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决定它成败,决定它到现在为止走得很好,而且还会走得很好的一个因素。

    正如中央六中全会强调指出的,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有京沪两家骨干文化企业组建的亚洲联创公司,我记得陪好几个领导去的时候,因为亚洲联创很会做广告,每次演出休息的时候就会说亚洲联创请你看《妈妈咪呀》,领导就很奇怪。这个公司是《妈妈咪呀》中文版的出品人、制作人,我觉得我们做这个公司,包括从现在开始做音乐剧的产业,做这个系列,我们有个说法叫做文化的自觉和文化的自信,鲁迅先生有个很好的表述,叫“拿来主义”,鲁迅先生这篇文章写在1934年,在上海写的,不长,1000多字,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说,对于外来文化,有两种办法,一种是被动的,叫“送来主义”,送来主义有的时候送的好,有的时候送来的差,比如1840年英国深送来鸦杆烟肯定不好。给我们送来了侵略,送来了战争,那就遭到一塌糊涂。但是鲁迅先生说,一个伟大的民族,一个伟大的国家,像中国一样,应该是拿来主义,以我为主的去选择,去拿来。我想这一次我们做亚洲联创也好,做音乐剧中文版也好,恐怕就是一种拿来,不仅拿来在世界范围内口碑具佳的音乐剧,我们叫它中文版,但是有的记者用了很好的说法,叫做“汉话化”。

    戏剧学院的老院长他也有一个说法,说这一次不是简单的复制克隆,是中国人对于音乐剧的优美再创造。我觉得这个很公平,没有简单把我们中国人想成简单的鹦鹉学舌,我们用拿来主义,不但是学了,而且把中国人的智慧、中国人的创造放进去。

    我们拿来了什么呢?我们拿来了美国百老汇、伦敦西区多年有效的剧目制作剧,推出密集演出,每天一场,到现在为止演了129场,可是没有129天。按陈建东同志的说法,每场都是生气勃勃,光芒四射,创造了这么一个队伍,推出了第一位国际标准的音乐剧制作人。导演陈亚先生在看了这个演出以后,第二天给我来了个电话,回到家以后,他拿着节目册很认真地把里面每一位制作人、导演、音乐总监、舞台总监和每一位演员的简历统统看了一遍,我还是很佩服他,在他说之前我没有一个人一个人的看一遍。他说你们真的在改革创新,对人第一生产的资源进行全球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整合,不选最有名的,只选最合适的。本土的也好,海外的也好,选出的剧组恰好是这部音乐剧的准确需求。实事求是的来说,这种全球选才模式,我们经常看全球500强,全球500强企业一直就是这么做的。所以李光耀讲美国人是从70亿人中选人才,一点都不假,他们的企业恰恰是这么做的。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的音乐剧行业,包括最近国内比较关注的加拿大马戏团,到现在为止用的也都是同一个模式,就是全球化的人才选才,而且非常奏效。我们如果能学会这一手,就是因势利导,就可以被动化主动。东西方的竞争中有一个结论,还是西强我弱,西强我弱首先是人才竞争上的西强我弱,第二个是内容产品上的西强我弱,但是没有人哪来产品?

    所以我们只要这样做下去,假以时日,一定会创造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世界级的演出、制作、管理和营销团队。那个时候,我们也未必一定是中强西弱,至少是一个平衡的局面,是一个均衡的局面,是毛主席在《念奴娇昆仑》里说的局面,总不像现在一边倒的局面。

    这些年来波澜壮阔的文化改革进程,为中国的演出产业,为中国的音乐剧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生产要素的配置重组打开了大门,放宽了眼界。鲁迅先生就是在刚才我说的那篇短文中,虽然短,但非常重要,他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一切阻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隔除。这里讲的是破除,破除是为了建立,是为了建设富有生命力和艺术魅力。

    北京市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发展大思路,我顺着这个大思路考察研究了世界城市的文化生态。首先我们做一件事,我们要建设世界城市,首先要搞明白什么是文化城市,从政治的意义讲,从社会发展的意义上讲,从经济建设的意义上讲,包括很重要的从文化发展的意义上讲什么是世界城市。我觉得世界城市一个重要的或者说不可或缺的方面就是具有世界水平的文化生产能力、文化消费能力和文化影响力。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可以找到两个参照的城市,一个是美国的纽约,一个是英国的伦敦,这两个城市大约正好解决和刚才我说的这三条,它确实是具有世界水平的文化生产能力,具有世界水平的文化消费能力,同时具有世界水平的文化影响力,至少迄今为止还是这样。

    这座世界意义上的文化大都市,用一个最最简练的公式,写这两座城市像写北京一样,可以有千言万语,可以连篇累牍,可以浓缩它,可以概括它。我觉得纽约就是华尔街+百老汇,伦敦就是金融城+伦敦西区。咱们这么想,把一个城市所有要素都删,删到最后剩下来的,纽约一定是华尔街和百老汇,而伦敦一定是伦敦金融城和伦敦西区。拿这个标准再来和今天的北京比较,今天的北京已经起步了,已经向世界城市的方向前进、发展,而且把它视作自己的发展目标。我们已经有了金融街,就在西城区,以中国经济的发展大势,以世界新兴国家兴起的大势,以亚太在整个世界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的权重,我们的北京、我们的金融街将来真的很有可能会成为全世界新兴经济国家新的华尔街,新的金融城,这是可能的。但是与此同时,我们恰恰既没有自己的百老汇,也没有自己的伦敦西区,不要把它简单当一个地名,我指的是它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力量。从内容到形式,两重意义上都还没有。所以这是我们建设世界城市中的一大文化缺憾,是一个不得不弥补的缺憾,是一个不得不克服的缺憾,因为它会直接影响到我们整个国家和我们首都的发展后劲。前30年靠经济,后30年全靠经济行吗?要行的话,六中全会就不用开了,它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国际文化影响力,所以必须高度重视,有计划、有步骤的采取大力量、大举措去加以解决、加以克服。

    当今世界演艺产业最大趋势是现场娱乐,这一条恐怕和很多人想的不一样,很多人以为我们进入了网络时代,我们进入了虚拟时代,将来越来越不需要真的东西了。事实上恰恰相反,你去看世界的潮流,你去看世界的大趋势,你会发现现场娱乐的比重越来越重。杰克逊临死前那次全球的巡演还牵动了这么大的市场。现场娱乐最成功的典型,北美有纽约的百老汇,西欧有伦敦西区,而百老汇和伦敦西区最大份额的主题演出就是音乐剧,主场音乐剧是欧美现场娱乐的主打产品和主要演出,《猫》、《妈妈咪呀》、《歌剧魅影》等,在全球持续上演十几年。

    前两天,百老汇比较主要的一家公司叫(尼特仑)公司,在一个论坛上邀请过来,他公司总裁《歌剧魅影》到全球的票房总量这几十年下来是56亿美元,这个恐怕是好莱坞任何一部大片都没有创造过的奇迹。

    通过亚洲联创公司这样的企业,当然不止这么一家企业,肯定是一批企业,和我们的艺术院校、和我们的艺术院团,和各个方方面面的优有识之士。前两天召开了一个《妈妈咪呀》的研讨会,研讨会有来自金融界的代表人物。中国人讲叫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讲产业,刚才我也讲到了华尔街+百老汇,伦敦西区+金融城,其实这个模式恰恰是英国的创意产业和美国娱乐产业到现在为止领先全球的一个要举,一个核心的竞争力。

    我们在认真研究学习世界先进经验、先进模式的基础上,在一个相对不太长的时间内,大大缩短了与世界的水平,这一点欧美在很多场合不断加以认可,没有异议。但是音乐剧与歌剧、芭蕾舞剧不同,不是一个地方演一场、两场这个方式进行,而是以常年驻场演出为主要的运营模式。伦敦西区每年的观众流量是1200多万,百老汇前两年的数字一年是1300多万,这么大一个量,主要是靠音乐剧,当然还有话剧。所以没有常年的驻场剧场,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音乐剧发展空间,英雄无用武之地。

    咱们这个论坛叫做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论坛,集聚区的概念很重要。我们是后发国家,后发国家的特点就是把人家已经做过的很多事我们把它概括,我们把它总结,我们把它起的名。比如百老汇不叫产业园区,但是它是演艺产业最大的园区,园区的特点恰恰是集成,是聚天下英才,集全球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走的这个方向其实是对的,是全球的一个大趋势,是世界的大方向,这没有错。

    我是山东人,我们山东有两个圣人,一个叫孟子,孟子早就说过,说要想攻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看到中国音乐剧的大繁荣、大发展,要想看到首都演出的大发展、大繁荣,首先需要的是北京这个地区率先出现自己的百老汇和伦敦西区,并以此示范全国,影响带动全国其他的大城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北京市最近规划中的演出剧场群建设,正好是在积极有力的回应这个严肃而重大的课题。

    对于北京的剧场群建设,我在这里有两点需要特别强调的建议,一个是切忌豪华装饰,切忌造价高昂,否则将来运营成本居高不下,会导致票价高企,门槛升高,从而把大量消费者拒之门外。这叫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去过伦敦西区的人,去过百老汇的人,肯定都知道他们的剧场没有我们这么漂亮,尤其没有我们新建的剧场这么豪华,这么豪奢,那么漂亮,但是很舒适,很适合做演出,而且每场的直接运营成本有限。一座用10个亿盖的楼它一年的管理运营成本和用1个亿盖的楼肯定不一样,这是一个常识。我希望我们在做这个事之前,好好地去研究一下人家怎么做。为什么?因为美国人、英国人到现在也不能说他们钱比我们少,不比我们钱少的情况下,为什么盖几十个、上百个剧院都造价这么低?是因为它符合产业规律,符合让最广大的观众进入这个产业的规律。因为我们票价问题始终是上至中央领导下至老百姓和我们的广大媒体都关心的一个话题,票价除了做演出的人追求利润的这一面之外,很大关系是因为成本也居高不下,而成本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剧场费,特别对于常年演出而言。所以第一条建议,一定不要豪华,一定不要造价高,一定要能够让绝大多数的演出团体和绝大多数的观众都能够承受得了。

    这一次,音乐剧中文版《妈妈咪呀》和07年英文版的《妈妈咪呀》都是我们做的,票价正好打一个对折。那一年来的时候,我查了一下资料,《新京报》把当年票价登一了大块,最高是2000多,最低是180,而今年最高的票价是880,最低票价是90,更重要的是,880的票价只出现在礼拜天和礼拜六的两个晚场,换句话说一周八场,剩下六场最高票价只有680。这个跟同样出现在北京市场的演出相比,性价比肯定是划得来的。这不光我们这部剧的号召力,和这个门槛下去了有很大的关系。

    第二个建议,我们要虚心的去学习人家的好经验,去研究人家守着华尔街、守着伦敦这个金融城,人家怎么就造出这么低的剧场来,同时音乐剧成本并不低,怎么把这两个问题找到一个适合点需要学习,需要研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合理的场租标准造出剧场,以合理的可以接受的票价直接造福广大观众。百老汇一年1300多万观众,伦敦西区一年1200多万观众,除了别的原因以外,和票价是有关系的。在这个地方,很少听到像我们这样几千块钱,我们的几千块钱相当于几百欧元,向于更多的好几百美元了,没有这么贵的。

    我的发言就发这么多,谢谢大家!因为我说了,今天发言唯一想说的话就是一句话,就是建设世界城市,北京需要打造自己的百老汇和伦敦西区。今天因为有媒体的朋友来,刚才见到北京商报、新华社的朋友,所以拜托你们把我的建议发表出去,就两个建议加一个标题。谢谢!

 

    (以上为直播实录,未经本人审核)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张晓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