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的热潮

——国家行政学院、光明日报社、中国传媒大学联合举办的专题座谈会发言摘要
2011年10月22日 14:50   来源:光明日报   

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的热潮

 

    编者按 为推动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落实,10月19日,国家行政学院、光明日报社、中国传媒大学在京联合举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专题座谈会。来自新闻出版总署、国家行政学院、中央编译局、光明日报社、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围绕六中全会所提出的文化建设和发展议题,就更好地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本报今天刊出部分专家的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围绕文化发展重大问题开展攻关

    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李建华

    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于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好《决定》精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国家行政学院是培训公务员特别是高中级公务员的新型学府,是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和政策研究人才的重要基地,是为中央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开展理论研究的重要机构,在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担当着重要职责。学院将按照中央的部署,努力发挥自身优势,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作为各类主体班次培训的重要内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围绕《决定》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围绕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科研攻关。将结合政府文化管理工作需要和公务员提高文化素质需要,努力形成有我们学院特色的文化建设学科体系,更好地为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 周文彰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和《决定》的通过,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政党。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的重要战略地位,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们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源自于对当今形势的正确把握。全会深刻分析了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形势,提出三个“更加”: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分析了国内形势,强调了四个“越来越”: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源自于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按照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号召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

    宣传本身也要有精品意识

    光明日报副总编辑 何东平

    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文化改革发展重要阶段召开的重要会议,标志着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光明日报作为一张以大文化为特色的中央党报,做好六中全会精神的宣传报道工作,既是自身的特色定位所决定的,更是必须承担的重要政治任务和文化责任。下一阶段,光明日报将在总结以往文化宣传好经验、好做法的基础上,按照中央的要求,进一步发挥自身特色,通过开辟专题专栏、组织重点文章评论、推出系列报道等方式,大力宣传阐释文化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和机遇挑战,宣传阐释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要方针,宣传阐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现实依据和基本要求,宣传阐释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解读全会精神,介绍全会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同时,我们的宣传本身也要有精品意识,体现“走转改”的精神,富于感染力。在这方面,我们希望继续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决策咨询机构的联系,加强与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合作,通过强强联合,共同为学习宣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为文化强国提供人才支撑智力支持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 苏志武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人类优秀文化共享的必然要求。历史之光照亮未来行程。在“传媒影响世界”的当代文化格局中,传媒文化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当前,传媒文化业的发展在内容原创、经营管理、技术更新、产业升级等方面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需要开拓的发展空间,其中,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显然是影响其发展的内在杠杆。作为传媒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肩负使命、时不我待、开拓进取,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一是要不断创建新的学科专业,强化“文化产业”和“新媒体”作为新兴学科专业增长点的牵引作用;二是要提高人才培养与传媒文化业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努力造就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三是要努力提升传媒文化业基础理论和重大实践课题的研究能力,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四是要加强“政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加强原创性内容生产,努力促进成果转化和市场对接,在服务传媒文化业发展中实现协同发展;五是要以大学四大功能协调发挥为依托,努力促进和提升传媒文化业发展的“专业化”、“协同化”、“本土化”和“国际化”水平,并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作出应有贡献。

    党对文化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中央编译局秘书长 杨金海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培养“四有”新人;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先进文化建设;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和谐文化建设。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创造巨大的经济、政治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取得了一系列文化发展成果,大大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随着我国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的思想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心也达到了空前程度。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同样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现代文化战略的制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积极满足人们文化的需求,增加文化软实力,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我们的人民有一个美好的精神价值体系。全会还提出“文化走出去”,不仅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包括中国的现代文化,要给世界人民展现一个现代的、光明的、美好的中国形象。

    化解发展难题,巩固改革成果

    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司长 范卫平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党中央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准确把握当今世界文化发展新态势,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准确把握全国各族人民文化发展的新时代作出的战略部署,对提高全民素质,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文化是民族的血液,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作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这既表明了这一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也表明了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还表明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面临极为难得的发展机遇。新闻出版改革作为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稳步扎实有效地推进,新闻出版业已经成为了文化产业的主力军。面对建设文化强国的新使命,面对人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新期待,我们要冷静思考新闻出版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用改革化解发展难题,用发展巩固改革成果,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作出新闻出版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构建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新格局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范周

    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中提出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这标志着国家将文化产业体系和产业格局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也预示着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不能再走“摸着石头过河”的老路,而是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对产业体系的重建和产业格局的重塑提出中国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构建起梯次型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一是形成不同层次文化产业发展体系竞合发展的产业格局。当今时代,文化与技术、创意的融合不断诞生出新的产业形态,催生新兴文化产业,但新业态不仅仅是技术驱动下产生的新产业门类,传统产业形态经过融合、嫁接、整合和创意再生,同样会诞生出新兴产业,传统和新兴文化产业不存在“谁最终代替谁”的问题,它们会并存在文化产业领域,在不断的市场细分中发挥其各自不同的作用。二是形成核心层、外围层和关联层合理布局的产业体系,科学提高文化产业的创意附加值,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三是形成传统和现代文化产业交融的产业体系,用现代思维武装传统文化产业,用传统文化浸润当代文化产业,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领域所有制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新格局。

    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的几大亮点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郭建宁

    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其中有几大亮点尤其引人瞩目。首先,“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文化精神贵在传承,重在创新,传承是基础,创新是动力,将传承和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是文化自觉的充分体现。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不仅明确了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更指出了实现这一体系的目标与途径,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第三,“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这无疑是对文化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真正做到提升文化品位,提高文化含量,决不当文化的“啃老族”。大国崛起离不开文化的崛起,思想的崛起。我们应当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要继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副主任 祁述裕

    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我国文化建设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当下,我们已进入一个特别需要文化引领的发展时期,既需要确定核心价值观,又需要促进文化认同,增强文化凝聚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既欣喜地看到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显著成绩,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其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就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存在着难以分割的问题。其次,传统文化产业在新媒体环境下面临着创新发展的问题。第三,演艺院团的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着演出成本高、投资风险大等问题。第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品欠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会议公报指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这就需要我们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继续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打破国有和民营的界限,支持提供公益性文化产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依法管理文化内容和进一步转变管理创新。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李冬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