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疫情 旅游业要守好“三个”科学防控底线

2020年02月17日 16:3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者按:新管肺炎疫情对全国旅游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防控疫情是一场硬战,对旅游企业来说,针对本次疫情防控,坚决要守好保底线、促创新、谋振兴三个科学防控底线。本文为巅峰智业旅游抗疫课题组研究报告,有删减,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疫情防控是一场硬战,守好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是底线;也是一场总体战,思考当下的制肘进而转型升级是机遇;更是一场为人民美好生活奋斗的反击战,谋划好未来以实现更好的振兴是目标。要以坚定的信心、有效的治理、科学的方法和加倍的努力,努力完成总体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困难只会让有信念的人和企业越挫越勇,越挫越强!

  (一)保底线

  一定要继续高度重视此次疫情的防控,坚决守好“三个”科学防控底线。

  1、安全底线

  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的重要指示,现在疫情还没有出现拐点,防控疫情仍然是文化和旅游系统、旅游战线的首要任务。在疫情结束之前,有组织的旅游活动不能放开。建立常态化的安全防控机制,做好“战时”向“常态化”机制转变的准备,避免疫情反复,如景区卫生防控机制常态化,营造干净卫生的环境,如日常消毒、提供免费口罩和一次性清洁用品等;景区和场馆实行游客总量控制、分时游览和实名制,避免大规模集聚,并方便追踪游客行动轨迹。

  2、生存底线

  挺过去,活下来,就是胜利!避免旅游企业大面积倒下去、员工失业、产业链断裂带来系列社会治理次灾。近期多地政府纷纷推出了扶持旅游企业、稳定旅游市场的措施,不乏可圈可点之处,如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出台《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支持文化和旅游企业共渡难关的10条措施》,包括暂退旅行社保证金、鼓励申请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减免企业租金、延长办理社保业务期限等;北京市政府对受疫情影响的滑冰滑雪场所给予适当额度用水用电补贴,对于因疫情影响暂停举办的展会项目,给予一定的场租费用补贴;海南省政府支持在海南注册的旅行社、景点景区、宾馆酒店、旅游演艺、高尔夫旅游等5类企业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生产经营困难,提出六条具体措施;三亚市财政安排1亿元专项扶持资金用于稳定三亚旅游市场,可谓雪中送炭。当然,如何针对企业有更精准更实在的减免税和社保费用、减免租金等干货政策也是迫切需要的。旅游企业也要积极自救,如何最大化降低成本、开源节流是关键,争取最大程度生存下去。

  3、信任底线

  从政府方来说,可以建立“旅游舆情传播智库”,积极发布疫情期间旅游城市、旅游景点疫情影响情况,做到旅游目的地疫情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完善旅游应急管理机制,强化政府和企业的危机公关和客户关系管理意识,重点是对旅行社、OTA等中间商的应急服务机制进一步细化。加强旅游行业协会协调作用,重点在企业调研、数据搜集、损失评估、趋势预判等方面开展工作,对可能出现的合同纠纷、人才流动、兼并收购、游客投诉等加以引导,维护行业平稳发展;针对旅游产业关联性强的特点,加强与金融、保险、交通、零售等领域协会商会的沟通。

  从企业来说,可以制定客户与员工关怀计划,化被动为主动,发送防疫对策。比如民宿短租行业,看似“对立”的房客和房东更需要建立情感链接,一封来自爱彼迎武汉社区小队长的倡议信在各大社交平台“刷屏”,房东自发组建“武汉医护人员民宿援救群”。如针对近期大量返工人员回到工作所在地,可能面临着原住处暂时无法进入或被要求先行隔离的情况。2月11日,美团酒店正式上线“返工安心住”专题,携手铂涛、华住、如家、锦江、东呈集团等众多优质酒店商家,为返工人员提供特殊时期的安心暂住之所。目前,该活动已覆盖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重庆等200多个城市。此举不仅美团酒店受益,更联动了诸多品牌酒店共克时艰,是疫情之下模式创新、合作共赢的范例。华侨城集团的武汉嘉途酒店为医务人员提供公益住宿支持,很受好评。

  (二)促创新

  市场始终在,消费不会消失,产品、服务与模式将随"疫"调整,“守正”“创新”会成为主旋律。可以预见,传统旅游产业结构性问题将愈加凸显,面临重新洗牌,低水平项目“爆雷”在所难免,而危机过后率先发力的将会是软硬兼备、聚焦内容、擅于迭代、流水充足的创新企业。那么对旅游企业来说,如何趁此进行创新谋划、战略布局?

  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谋划。

  1、增强创变的勇气和信心

  痛定思痛,认真思考商业模式、产品模式、服务模式的调整,活着就是一个不断被摧毁不断在重建的过程。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根。疫情之下,针对企业面临的难题,积极思考应对挑战是当务之急。这段过渡时期,正好可以给自己做一个全面体检,正是查漏补缺的时候,要积极完善和优化企业管理制度,加强市场和营销的研究,加强研发升级更具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缓解当下的生存困境,迎接疫情之后的报复性消费反弹。

  2、开辟多元盈利渠道

  避免将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尤其是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如何开辟新的业务,一两个月甚至一个季度还可能勉强维持,时间长了,在职工工资、房屋租金、费用、银行贷款等等各种成本压力下,多数旅游企业很难支撑下去。疫情过去之后,人们将更加注重健康、安全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研学、亲子、康养旅游,体育及户外运动旅游,线上旅游、在线教育等领域都将有大发展。与其坐以待毙,旅游企业不妨思考如何提高多元化应对能力。

  3、更加重视科技创新

  据统计,全国有上千万企业、两亿余人开启在家办公模式。数字化、网络化、社交化、互动化的生产方式成为行业发展主要特征,将加速文旅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和社交化的阶段转型。旅游企业可重点关注在线教育、线上旅游、数智运营、新媒体营销等四个领域的科技创新。其中,在线教育培训将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近期教育部门提出“停课不停学”,一股线上培训学习之风吹起,2003年“五一”非典时期,新东方在线在北京、上海两地业务量增长了77%和66%。巅峰智业推出了旅游网校在线学习平台“旅豆学堂”, 疫情期间上线公益“空中课堂”,近期上百家机构和企业纷纷组织员工在线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线上旅游在疫情期间也大放异彩,催生了“宅旅游”,多地推出了在线博物馆、在线文创、在线沉浸体验等新业态产品,为“憋疯了”的宅男宅女们提供了消磨时间和释放情绪的出口。文旅乡创微信直播模式、蜜蜂TV农产品销售模式、VR 虚拟旅游项目等都值得一试。旅游也可促进无人机、智能机器人服务在食住行游购娱方面的应用,降低运营成本,并可增强体验感,数智运营也可以成为旅游企业战略转型的方向。还有新媒体旅游营销,很多旅游目的地、旅游博主通过视频直播、摄影作品向人们展示着中国的大好山河,提前积攒人气、预热市场,为疫情后旅游流量转化打下基础。

  强者之所以强悍,在于当别人瑟瑟发抖的时候,他们能够越过困难,提前投入到那个终将到来的未来。

  越是危难,越需要时刻清醒。危机会带来艰难,也会带来勇气和果敢。能够在危机中发现机会、不断调整自身边界、关注长期价值的创新企业,必将更加强大。

  (三)谋振兴

  可以预见,市场恢复是必然。本课题组乐观估计旅游业在4月开始在疫情非严重地区进入恢复期,5月份能出现一波反弹,作为政府部门当下就应该考虑从各方面筹划旅游业恢复振兴“一盘棋”策略,研究和制定相关的振兴计划。既要讲清楚旅游业为防疫做出的奉献和牺牲,又要消除疫情对旅游业消费安全性的质疑,还要为旅游业的复兴鼓与呼。

  1、制定旅游业恢复振兴计划

  提前研究并针对疫情后可能出现的反弹性旅游消费,及其出现的时间节点、规模趋势、旅游者的需求特点等,制定旅游业恢复振兴行动计划,涉及思路、方向、战略、业态、产品、支持保障等诸多方面。如日本神户在经历大地震后,编制了旨在带动城市复兴的《神户震后重建规划》,其中“以促进吸引游客为导向”的产业振兴,旨在进行“创造性的恢复”, 并宣布于夏天展开“复兴周”。2003年“非典”之后,巅峰智业率先提出来了编制旅游业振兴规划的倡议,并为多个省地市提供了智力支持,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国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灾后重建工作,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组于地震发生后第16天就启动了灾后重建规划的编制工作。同样,对于此次疫情之后的旅游业恢复振兴,各地政府也应高度重视、趁早谋划,尤其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地区更应提前做好全盘筹划。澳门特区政府近期也宣布经济复兴计划,涉及金额达到澳门元270亿,包括:所得补充税减免30%、2020年住宅房屋税全免、所有娱乐场所免6个月消费税、所有居民派发3000澳元电子消费券等系列优惠政策,值得学习借鉴。

  2、树立正面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对内,一是做好目的地宣传。应主动传达出旅游目的地民众团结一心、坚强乐观的精神面貌,同时向公众正面清晰地传达出城市的文化遗产、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社会性格。

  二是做好社会宣传与普及教育。也许无数人希望2020年可以从头再来,希望这扎堆而来的灾难是噩梦一场,一觉醒来所有人都能够相安无事,然而,这不是梦,大自然正用足够仁慈的方式,一次次吹响“警示的哨声”,我们要学会与万物生灵共同生存,学会保护地球,刻不容缓。文旅融合背景下,更应加强旅游产业自身的社会性功能,尤其是承担好国民素质教育功能,积极发展研学旅游、自然教育活动,为我国当前应对危机和未来高质量发展所必需的国民素质提升发挥应有的普及教化作用。建议发挥旅游的力量开启保护美丽中国计划,保护祖国的美丽山水、美丽自然,可以聘请一些公众形象良好的艺人担任旅游科普形象大使,呼吁人们保护地球。

  三是推出致敬逆行者的计划行动。如江苏各大景区推出致敬逆行者的计划行动,常州中华恐龙园、天目湖山水园景区、无锡拈花湾小镇等为回馈全国医务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决定对全国医务工作者实行免票政策。本溪水洞、鞍山千山、湖南东江湖等众多5A景区也都推出了类似的优惠政策。

  对外,要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重塑各国旅游信心。

  一是加强与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行与旅游理事会等的沟通,同时进一步发挥世界旅游联盟、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等行业组织的作用,在国际上积极引导,同步传达中国的疫情防控进展和旅游产业发展动态,赢得国际社会和世界同行的广泛理解。

  二是积极传达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关心,建立正面的认知。如日本对中国进行物资支援时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一句句唐诗,让不少人在铺天盖地的所谓“硬核”的口号中,看到了一种文明文化的力量。“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疫情面前,反观国内的无视法律、契约、制造歧视链条等不文明行为,发人深省。

  三是积极进行对外形象包装。特别在入境游上,要把整体的对外形象重新包装起来,把更多的力量用在怎么激发个人讲述的文旅故事和设计的特色产品,以及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的专属服务上。如西非经历埃博拉疫情后,就建立了专门的网站向世界各国的网民展示灾后的非洲形象,解除关注者们的担忧,并推出一系列对外国人的优惠、便利政策,包括简化签证手续,制定跨国旅行线路等措施,将一个具有活力、安全健康的非洲新形象展示在世界面前。  

  3、积极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要充分利用好文化的力量为旅游赋能,如李子柒的海外爆红,反应出了中国文化的力量,旅游要充分与文化融合,加强文化内涵。建议各地加强文旅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全盘谋划,尽快组织编制《文旅融合规划》、《“十四五”文旅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应专项规划,尤其是近期行动计划,有针对性的创意、策划、打造一批新的项目和产品,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地适应变化之后的市场需求,积极促进“+旅游,旅游+”,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面对疫情导致的多重次生灾害的可能影响,旅游业提前布局和谋划,方能处变不惊!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成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