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沐谈中国艺术金融:增量创新 结构失衡

2017-01-13 19:46 来源: 金融时报

  原标题:中国艺术金融:增量创新 结构失衡 访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西沐

  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西沐教授认为,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进入瓶颈期,中国艺术金融的发展面临更多压力与创新。中国艺术品市场进入瓶颈期,这表现在:艺术品市场的规模进入平台期,市场结构变化大;艺术品市场的治理没有突破,徘徊不前;市场对自己存在的问题难以找到自我更新的能力。中国艺术品市场转型需要新动力的建构,而中国艺术金融的发展正是这种新动力建构的关键。日前,就中国艺术金融发展的现状与最新趋势,记者访问了西沐。

  中国艺术金融产业不能走时尚化路径

  记者:如何定义“艺术金融”?

  西沐:简单地说,艺术金融就是一个将艺术品资源化、资产化、金融化的服务过程,其核心是以艺术品资产为基础与纽带的投融资形式及其服务。当然,这种服务过程包括产品、方法、支撑体系等多种服务形式。

  从学理上讲,艺术金融是一个新形态,有独立的业态发展进化规律与特征。它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艺术”+“金融”,也不能理解成艺术产业与金融业的融合,而是指在艺术品及其资源资产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理论创新架构体系、金融化过程与运作体系、以艺术价值链构建为核心的产业形态体系,以及服务与支撑体系等形成的系统活动过程的总和。在这里,价值链的架构至关重要,其中,发现价值是核心,创造是灵魂,价值整合是主线,产业市场是基础,大众化是目标,国际化是大势。

  记者:如何认识与分析艺术金融及其产业发展?

  西沐:我国艺术金融及其产业的发展,正在从认识上走出“艺术+金融”与“手段+工具”论的视野,进入建构价值链基础之上的艺术金融产业生态链的发展轨道。认识艺术金融及其产业的发展要坚持三个维度论,即艺术金融及其产业发展需要关注三个维度:艺术资源资产化、资本市场与要素市场、艺术金融业态。其中,资本市场与要素市场是基础,艺术资源资产化是核心和根本,艺术金融业态发展是重点和载体。

  目前,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发展艺术金融过程中的一些误区,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艺术金融项目化与效应化倾向——认为做了几个项目就是艺术金融发展的模式,而忽视了艺术金融体系化、模式化、社会化、产业化及大众化的内在需求。更不值得提倡的就是,将艺术金融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发展的“时髦”,搞一些花拳绣腿来吸引眼球与注意力,而缺乏推动艺术金融发展的一些制度性、体系性、产业化的设计与考量。这种将艺术金融产业时尚化的路子,对艺术金融产业长远发展的伤害最为深远。

  2017年目标是“创新结构平衡”

  记者:2016年中国艺术金融及其产业发展,有何特点?

  西沐:2016年中国艺术金融及其产业取得了进一步发展,但更多贡献来自平台资产化交易。更具体地说,是来自实物集成电子化交易中的邮币卡标的物,其交易规模2015年已经突破1.5万亿元,其市值规模已经占中国艺术金融总规模的比例高达近74%,而2016年更达到了创纪录的3万亿元,其市值规模已经占中国艺术金融总规模的比例高达80%多。可以说增量创新的结构比较失衡,急需增量创新结构的平衡,在平衡中快速发展,从而使中国艺术金融产业增量创新的结构失衡现象进一步恶化。

  如果我们将2014年中国艺术金融的发展称之为“挤出效应”年,2015年、2016年为“增量创新”年。希望2017年是一个中国艺术金融增量创新发展的“创新结构平衡”年。即通过中国艺术金融不同业态的创新增量的结构平衡,进一步推动实现中国艺术金融及其产业发展的规模结构的平衡发展,在平衡中进一步优化业态发展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化适配风险,化解风险畸形凝聚,实现中国艺术金融及其产业创新发展的生态链建构,提升其规模的快速拓展与发展。

  记者:中国艺术金融发展的现实格局如何?

  西沐:中国艺术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多,而且难点大,中国艺术金融的发展经历了非常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之所以称之为非常不平凡的历程,最为关键的就是,2016年,中国艺术金融市场凸显出了“五大效应,三大瓶颈,三大关键问题”这一发展的现实格局,这也是中国艺术金融市场发展的一个不能不关注的亮点。

  全局性发展格局并未形成

  记者:中国艺术金融市场发展的“五大效应”,体现在哪些方面?

  西沐:一是艺术金融的发展效应。虽然在前几年发展中,中国艺术金融面对不少问题,也出现了不少风险事件,但艺术金融作为一种前沿性、创新性较强的特种金融业态,还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群与资本的关注,形成了比较强的品牌效应与认知度,从而使艺术金融的发展热度并未随时间与风险的出现降温,反而吸引了更多资源聚合来创新、探索和发展。

  二是逆市发展效应。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在艺术品市场不景气与不断萎缩的过程中,中国艺术金融不断创新发展,规模进一步得到提升;另一个是在主流的金融业态,如银行、信托、保险等介入不积极、障碍较大的情况下,另辟蹊径,快速发展,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这两个主要方面相互支持,形成了中国艺术金融逆市发展效应。

  三是增量创新效应。中国艺术金融在传统金融主战场进展不大情况下,在系统内在驱动与强大外部需求牵引下,创新发展效果明显。一方面是艺术品资本市场快速启动,一批艺术品企业上市,一些艺术品及其资源、资产被并购入上市企业资产中;另一方面平台化资产交易发展迅速,互联网艺术金融的发展有突破。

  四是领跑效应。在近几年市场与大环境趋近下行情况下,中国艺术品资产化发展却出现极为重要的“挤出效应”,在艺术品及其资源资产化突破发展带动下,2015年中国艺术金融市场发展一枝独秀,特别是在艺术品及其资源资产化领域,无论是前沿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前沿的发展,都在引领或正在引领世界艺术品及其资源资产化发展的潮流,表现出较强势的领跑效应。

  五是互联网效应。主要表现就是艺术金融发展的互联网格局明显,有两大方向:一是艺术金融介入艺术电商的趋势明显。随着艺术电商综合服务平台不断建立与完善,艺术金融,特别是互联网艺术金融与艺术电商的融合发展,会进一步激发新业态的生发与艺术金融的成长。二是互联网艺术金融发展的势头可期。特别是基于艺术品及其资产化综合服务平台的发展完善基础上的艺术众筹、P2P的发展会进一步释放创新活力。

  中国艺术金融发展过程中五大效应虽很鲜亮,但还处在点效应阶段,并未引发中国艺术金融发展的全局性的发展创新格局形成。

  中国艺术金融发展的瓶颈与难题

  记者:中国艺术金融发展的瓶颈何在?

  西沐:有三大瓶颈:一是传统金融业态介入度不高,有的业态可以用极低来形容,这已经越来越成为中国艺术金融创新发展的最大障碍。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我国艺术金融发展的竞争还有待进一步强化与深入,传统金融业态的创新动力与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当然,这有赖于中国金融化市场化发展的深化,有赖于进一步打破垄断,打破趋同化竞争的市场格局,有赖于市场差异化竞争格局的形成。

  二是以艺术品“资产化、金融化、证券化(大众化)”为主线的资产化机制与平台建构,需要进一步聚合发展的动力,提高发展的竞争能力与速度。这个方面的滞后发展已经成为核心性瓶颈。亟须进一步提升人们对平台化战略及其作用的认知,推动政府引导,业界进行跨界的强化发展与推动,从而使艺术品及其资源的平台化建构发挥突破瓶颈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是前沿理论、实践前沿的研究提升及产业与市场的支撑体系发育不畅、缓慢,已经成为中国艺术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基础性障碍与瓶颈。目前,不少关于艺术金融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没有围绕或者是触及艺术品及其资源这一核心领域,只是更多地围绕外围领域去分析探索,这样很难从根本上发挥前沿的引领与推动作用。

  记者:中国艺术金融市场发展难题何在?

  西沐:有 “三大难题”:一是市场结构扭曲严重。中国艺术金融市场的结构状况前面我们论及,传统金融体系参与少,比较冷;而创新业态比较积极,特别是平台化交易模式异军突起,已经占到了中国艺术金融总规模的80%以上,比较热。这一热一冷的市场结构,反映了中国艺术金融市场结构的扭曲现象严重,风险聚集度不断加大。

  二是与市场及产业的距离扩大。中国艺术金融的发展从规模到结构来看可以圈点的地方不少,但从发展的战略取向上看,越是快速发展的领域,投机性越强,并没有很好地带动艺术品市场及艺术品产业的发展与融合。也就是说,近几年,中国艺术金融快速发展的领域,由于投机使艺术金融的发展没有拉近市场及产业的距离,反而进一步扩大了这种距离,甚至出现了两张皮现象。

  三是支撑性体系建设没有大突破。特别是是法规、政策与监管没有大进展;再如确权、鉴定、评估等支持体系建设也没有取得与中国艺术金融发展相对应的一些突破。

  战略取向和最新前沿

  记者:事实上,中国艺术金融发展的战略取向正在发展中变化,而这种变化给我们带来了新需求,这种需求体现在哪些方面?

  西沐:主要体现在六大方面:从重融资、重收益向服务转变;从项目产品向平台支撑服务转变;从基于产品的过程服务向基于产业链的全程服务转变;服务的方式由点对点到点对多、多对多转变;服务的核心由资金向信用、向数据信息方向转变;实现的路径由“平台化+需求”,向“平台化+互联网+需求”的方向转变。这些重要的方向转变,都从艺术金融发展的内在驱动上推动互联网艺术金融需求的进一步提升。

  记者:未来,中国艺术金融有哪些新的发展趋向?

  西沐:在新业态生发方面,平台化创新与互联网的融合机制,正在生发出越来越多的新生业态。具体表现在:第一,将会带来更多的创新业态,特别是平台化+云服务+互联网+终端的整合过程中,会进一步推动艺术电商移动化,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艺术金融中间产品平台,推动艺术金融资产化及其消费的业态不断丰富、不断向纵深发展;第二,围绕艺术产业企业上市(主板、创业板、新三板),或是以新三板为平台展开股权整合与并购业务,推动业态融合进程加快;第三,以P2P、艺术众筹为主体的互联网艺术金融及其产业正在起步,发展势头迅猛。

  在资本介入与跨界融合方面,上市公司并购匡时、保利与华谊的合作等资本介入与跨界融合的案例,是当下艺术金融创新发展的两个重要方向。一方面,在资本市场上,还会发生更多购并与并购的案例,也会有不少艺术金融企业在香港上市,可能下一步会看到更多的艺术企业在国内的主板和创业板以及新三板上市。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企业与机构跨界艺术界,进行资本融合。

  在价值链金融模式创新方面,围绕不同艺术产业的业态而形成的价值链及以此为基础的产业链条而形成的金融创新,使艺术金融业态的产业功能不断得到强化。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有六个大的方向或是模式:第一,是围绕艺术金融而形成的全产业服务链,并以此为中心形成的金融服务体系。当下,潍坊银行正在努力推动建构与完善这一模式的发展;第二,是围绕艺术品及其资源的产业链而形成的产业链金融,一段时间以来,民生银行的一些探索实践可圈可点;第三,是围绕解决中小文化艺术企业融资难而发展综合化的集中服务,把各种服务手段整合起来,以强化其服务能力。目前南京文化金融服务中心的探索可予以关注;第四,是围绕文化艺术资源的资产化、金融化,建构艺术资产金融化生态环境与生态结构链,打造艺术金融产业生态链平台,在这个方面,陕文投的相关实践值得关注;第五,围绕充分发挥文交所平台的公信力及增信功能,整合各方面的社会资源,并以此为基础,根据专业市场的特质,建构不同细分市场的交易中心,将平台优势与中心的营销优势结合起来,并通过业务集中,实现交易规模的拓展与交易风险的控制。在这方面,南方文交所的业务集成模式可以关注;第六,围绕泛娱乐IP衍生品这一主线,利用明星、粉丝、社区等营销手段,形成泛娱乐IP衍生品产业链,并以此为基础,独辟蹊径,围绕充分发挥文交所平台的整合能力,大力发展艺术消费业态。在这个方面,文交联合的相关实践值得关注。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魏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