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的祠堂文化与潮州人的感恩情怀

2017-01-07 09:50 来源: 南方网

  原标题:潮州的祠堂文化与潮州人的感恩情怀

  外地人对潮州的了解,一是潮州菜,二是工夫茶。到了潮州才知道,潮之州不光是潮州菜之乡,还是中国著名侨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瓷都,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潮州,集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精致与大气、开放与包容于一体,形成了这座城市特有的“创业、精致、感恩、包容”的文化特质。

  

  潮州功夫茶。(摄影/宾语)

  潮州市委书记李水华说,创业精神是潮人最大的文化特质。敢于创业、善于创业是潮人给人最强烈的感觉。正是因为有着这种精神,潮人先辈才搭乘红头船漂洋过海,沿着海上丝绸之路,在异国他乡艰苦创业,造就“海外潮州”的传奇故事。正是有着这种精神,从潮汕这篇土地上走出了李嘉诚、马化腾等杰出的现代“潮商”。一项数据表明,至少有7.7%港澳台及海外华人富豪的祖籍来自潮汕地区。

  行走潮州,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潮州人的感恩情怀。  

  潮汕人是最懂得感恩的。感恩祖先,感恩家乡,感恩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潮州人重要的精神文化品格。

  流经潮之州的最大河流,是广东省第二大河——韩江。韩江本不叫韩江,而是叫员江,恶溪,鳄溪。唐代潮州多鳄鱼,“恶溪有鳄鱼,食民产且尽”,给当地民众的畜牧业饲养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潮州韩文公祠内的韩愈像。(摄影/宾语)

  韩愈被贬潮州,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驱鳄除弊。为驱除鳄鱼,韩愈写下了名篇《祭鳄鱼文》,先是派遣部下军事衙推秦济,把羊一头、猪一头,投入恶溪的潭水中,送给鳄鱼吃,同时劝戒鳄鱼“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刺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乃止。其无悔!”

  说来神奇,鳄鱼们听过韩愈的《祭鳄鱼文》后,鳄鱼栖息之处很快干涸,不得不向西边迁徙60里,“自是潮州无鳄鱼患。”

  韩愈在潮州刺史任上不到八个月,这短短的八个月驱鳄除弊,扶持农桑,赎放奴婢,兴办教育,为潮州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也赢得了潮州人的敬仰与缅怀。潮州人感恩韩愈“功不在禹下”的伟业,改恶溪为韩江,改笔架山为韩山,“一片江山尽姓韩”。

  上周,笔者随#广东的冬天和夏季一样精彩#全国百家媒体广东行采访团来到位于韩江东岸、韩山中峰“双旌石”下的韩文公祠。韩文公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祠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韩祠正殿左侧有碑刻“功不在禹下”。同样的碑刻在山东邹城孟庙的致敬门东侧也有一块。这句话本出自韩愈的《与孟尚书书》,原为韩愈称赞孟子之语:“故愈尝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为此也”。之所以说孟子的功绩不在治水的大禹之下,是说在战国时期,异端邪说曾盛行,孟子继承弘扬了孔子的儒家道统,犹如引导泛滥的洪水归于大海,其功劳可与治水的大禹相媲美。潮州人刻下“功不在禹下”之碑,引用韩语的话来赞颂韩愈,称赞他与孟子一样“功不在禹下”。

  

  韩文公祠正殿左侧碑刻:功不在禹下。(摄影/宾语)

  潮州不只有一座韩文公祠,单是一个龙湖古寨里,就有建于清代的阿婆祠,明代的王侗初师祠,建于明永乐年间的许氏宗祠,崇祯年间的林氏宗祠、黄氏宗祠,康熙年间的穀侯公祠,道光六年的荷公祠,光绪年间的忠浩公祠,三街六巷,祠堂密布。

  进入龙湖古寨,阿婆祠是必看的。这是清代富甲潮汕一方的员外郎黄作雨为其出身“赤脚”(奴婢或丫鬟)生母所建。门匾书《椒实蕃枝》,彰显了潮州人尊重人权、女权的思想。从那以后,古寨的阿婆终可入祠,既促进了孝道美德的传承,又推动了社会进步。

  

  阿婆祠。(摄影/宾语)

  在阿婆祠的对面,就是王侗初师祠,俗称先生祠。祠堂里有一块清乾隆二十七年潮州知府周硕勋撰写的碑记,说的是明万历年间,龙湖古寨七户子弟为客家人王侗初养老送终,并集资为他筹建祠堂,且世代祭拜。100多年后,7位学生的后裔又重修了祠堂,并请知府大人撰文史记。

  

  王侗初师祠。(摄影/宾语)

  

  牌坊街。(摄影/宾语)

  除了祠堂,还有牌坊。走在牌坊古街,你可以感受到潮州人浓浓的感恩情怀:怀抱祖德,饮水思源,感恩先贤,感恩故里,感恩社会。因为感恩,潮州人父慈子孝,母贤妻惠,无论身处地球的何方,依然心系家乡。懂得感恩,潮州人把和谐相处之道和潮州文化特质带向全国,带给世界。懂得感恩,让新时期的潮州人内强根基,外干事业,在潮汕、在广东、在中国、在世界遍地开花结果,谱写出粤内一个潮汕、粤外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的“三个潮汕”华丽篇章。(文/图 宾语)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魏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