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文艺创新重在促进文艺“消费”

2016-10-13 13:58 来源: 中国网

  原标题:中国网评:文艺创新重在促进文艺“消费”

  10月10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两周年之际,中宣部在京召开繁荣文艺创作经验交流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出席会议,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总结经验、巩固成果,以更大的努力、更有效的举措,推动文艺创作从“高原”走向“高峰”,从一座高峰迈向另一座高峰。(10月11日 人民网)。

  会上刘奇葆还指出,我国在文艺发展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文艺创作活力迸发,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消费也更加旺盛,要进一步繁荣文艺创作,重要的一点还是要提高原创能力。

  但如何提高原创能力呢?笔者认为提高原创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要促进文艺消费。消费的人越多,加入到创作的人也就随之增多,原创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同时,对文艺消费的人多了,就会带动供给,形成竞争和挑战,就会促进文艺的创新。比如,我们可以将一些传统的文艺形式与现代流行因素相结合,与更多的人形成共鸣,就会使创作队伍变得壮大,从而推动文艺形式的创新;也可以多引进外来优秀的文艺形式,提高人们的文艺消费水平,促进文艺形式的升级。可能有的人会提出质疑,现在我们的很多节目,尤其像电视及影视节目多以引进为主,自己制作又获得很高收视率的并不多,这会制约我们自身的创作。但我们还要想到,现在观众获取信息量之大、之便捷,使他们的眼光变得更加苛刻,再见识过诸多文艺风格之后,制作方仅仅想靠拿来的东西取悦观众,想必广大观众也不会买账,这就务必使他们进行改变,实现创新。

  再者,文艺消费还要注重平衡性。例如乡镇和都市对于文化消费水平的差距相对较大,使文化消费形成了两极化,造成许多文艺形式只迎合了部分人的需求。民间的舞狮、秧歌、皮影等艺术形式似乎很难登上城市人口中的“大雅之堂”;都市中的交响乐、歌舞剧等也很难进入普通百姓的“见方小院”。除了区域上的文艺消费差异外,在形式上也存在着不平衡。现在流行的文艺消费形式多存在于图象化程度高的样式上,比如电影、电视、舞台演出受到了空前重视,而文学等书籍时代的主要文艺样式却逐渐被人遗忘。如一场音乐会和一场书画展相比,前者可能是人山人海,而后者,虽说欣赏的人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但也难成为其门可罗雀的主要理由。所以,如果能消除这些文艺消费中的差异,也就能为文艺形式的创新提供更多出路。

  文艺消费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文化取向,而文化的取向则决定着社会主流精神的方向。现在比较严重的一个问题是,一些人对于文艺消费有的时候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只注重关注度,不注重美誉度。造成许多内容匮乏、粗制滥造的文艺作品出现,助长了不良的文艺消费倾向,也阻碍了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只有良好的文艺消费环境,才能为文艺创作提供基础。正像刘奇葆同志所指出的“强有力的文艺政策是助推精品创作生产的重要保障。要用好用足现有政策,并根据实践发展及时推出和完善有关政策,加强政策落实的统筹协调和指导督促,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繁荣的良好环境。”

  促进文艺消费,推动文艺创新。创作出更多震撼人心的作品,不断提升作品的新高度、新内涵、新价值,才能使我们的文艺发展事业迈向新的“高峰”。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张晶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