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后演员挑大梁 北京曲剧复兴之路求创新

2016-09-14 12:33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14日讯(记者 张雪)传统戏曲是否应该创新?这一直是困扰业界老生常谈的话题。当一些创新的演出形态出现,让许多老戏迷疑惑:戏曲怎么成这样了?另一方面,许多不常看戏曲演出的观众慨叹不已:原来戏曲唱腔这么美,原来戏曲也这么好看。

  9月12日,在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与艺术面对面》活动中,北京曲剧团《徐悲鸿》剧组来到卢沟桥街道文化中心与观众现场交流,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提问剧目主创,如何看待传统戏曲的创新发展,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著名戏剧评论家,同时也是本剧导演的梧桐,以及剧中徐悲鸿及廖静文的扮演者、北京市曲剧团国家二级演员杨海岗、郭曾蕊现场分享了他们的观点。主创们表示,传统戏曲要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去掉沉重的标签,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北京曲剧《徐悲鸿》剧照:《奔马图》场景

  传统戏曲标签化 戏曲演员很尴尬 

  “其实作为曲剧演员很尴尬,发自内心的尴尬。”80后曲剧演员杨海岗坦诚地说,“如果当时知道曲剧就是传统戏曲,我可能也会排斥。”杨海岗认为,在很多人眼里戏曲是有一个标签的,就是很传统的、扮相很程式化的艺术。

  据记者了解,北京曲剧是唯一在北京这块土地上诞生的地方戏曲剧种。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初,由单弦牌子曲及北方民间曲调发展而来。剧种自诞生后已创作改编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啼笑因缘》《骆驼祥子》《方珍珠》等多个经典剧目。 

  杨海岗回忆起自己第一次看曲剧的情景,“在中央戏剧学院的实验剧场看了人生第一次的曲剧《茶馆》,后面各种加座、演出之后所有人欢呼雀跃,‘北京曲剧太好看了’,跟开演唱会一样。”被现场震撼到的杨海岗当时心想,“学表演的人最渴望的就是舞台,这么好这么厉害的剧种我来吧。” 

  可现实却让杨海岗有些尴尬,他发现自己要上的是中国戏曲学院,曲剧就是一种传统戏曲,而大部分人们对于传统戏曲的接受度已不如前。“现在戏曲的大环境,不要说创新,大家有戏演、能去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工作都可能成为奢望。”导演梧桐道出了很多演员的尴尬处境。 

  2015年7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该《政策》从加强戏曲保护与传承、支持戏曲剧本创作、支持戏曲演出、改善戏曲生产条件、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发展、完善戏曲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加大戏曲普及和宣传、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给予了传统戏曲发展极大信心。 

  “文化主管部门应该给从业者提供更多实实在在的助力,让大家可以去在无所忧虑地情况下,先去坚守,然后有足够的精力和思维去创新,不然大家都没有力量,生活都是问题的情况下,创新完全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梧桐表示这一政策也给业界注入了鲜活的动力。 

  

  北京曲剧《徐悲鸿》剧照: 《负伤之狮》场景

  坚守传统留不住 传统戏曲必须创新 

  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创新的问题面前,梧桐不犹豫地回应了记者:“传统戏曲必须创新!倒回半个多世纪,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哪个人不是创新才创出来的?生角马连良、周信芳就更不必说,基本上都是在大家的唾沫声中去创新,然后才自成一派,并且名垂青史。” 

  众所周知,传统戏曲故事的表现手法与现在年轻观众的欣赏习惯有距离,戏曲艺术更加侧重于形式而非内容的表现,因此传统戏曲如京剧中会有不同流派表演同一内容的剧目,只有表演艺术家而无著名剧作家留名的剧目。

  英国哲学家朱利安·巴吉尼曾经说过:“传统是活生生的、不断变化的东西。凡是不再鲜活、变成了文化博物馆里的固定展品的东西,就不再是传统,而是历史遗产了……如果你不承认事情有发展变化的可能,你就不是要让它活着,而是要扼杀它。” 

  “现在由于很多条件不足,很多时候觉得创新有点高不可攀,但是正因为这样才给大家一个警示,戏曲走不到可以创新的那天,戏曲的复兴就没有指望。”据梧桐介绍,此次北京曲剧新剧《徐悲鸿》,有一个主张即“跨界、创新、传承。”“为什么顺序要转过来,用跨界代替传承,这么多年下来,跟着传统,坚守传统,可能传统也留不住,新路也给画地为牢,堵死了。”梧桐解释道。 

  

  80后演员杨海岗、郭曾蕊搭档主角 剧中饰演徐悲鸿及廖静文

  80,90后演员成主力 北京曲剧一直在创新  

  “北京曲剧一直走在创新的路上,有人会说,那是北京曲剧吗?”杨海岗表示,每一代人会对这个剧种有自己的表达,曲剧团体要做的就是传承再创新。 

  “比如《方珍珠》《徐悲鸿》,在音乐元素和唱法还是保留了北京曲剧的老唱腔,现代戏曲要迎合市场,观众喜欢看什么我们就来排什么。我们排的东西口碑相传,经过一步步的实验,传承与创新、发展。”据了解,此次北京曲剧现代戏《徐悲鸿》,剧组首创了“挚爱”、“风尚”、“高冷”三个版本,三组演员同时开始排练,届时不同风格的演出将轮番上演。 ”80后演员郭曾蕊介绍。

  郭曾蕊说,北京市曲剧团一年中至少要排一个新戏还要复排一个老戏,就是为了让年轻人继承老的传统,发扬新的东西。“传统的东西我们要继续去传承,比如《方珍珠》北京曲剧里面的老牌子,主要讲的一些清末明初小老百姓的故事,比如《四世同堂》《骆驼祥子》《啼笑因缘》,围绕老舍先生写的小老百姓的市井生活,刻画的人物都非常精彩。”

  《黄叶红楼》是北京市曲剧团在2013年创排的新剧,将《红楼梦》这个经典IP从另外一个角度表达。“很多剧种都有拍过《红楼梦》,与其他戏剧的点不同,我们是想衬托出曹雪芹是如何创造《红楼梦》的过程,显出了我们曲剧的独特和创新。”郭曾蕊兴奋地表示。几年来,北京市曲剧团不断对该剧进一步加工打磨,2016年再次登上舞台,创新创意,吸睛无数。

  在杨海岗的朋友圈里记者看到一条转自《黄叶红楼》观众的评论:“第一次看剧就给我如此大的震撼,从编剧构思到主角演绎,从编曲唱腔到舞美设计,无不体现整台剧目主创的独具匠心。”创新,让传统戏曲焕发了新的活力,也吸引了新的粉丝和消费者。戏曲艺术如若要获得更多观众的欣赏,其发展创新是不能绕过的关卡。

  “老的东西绝对不能扔掉,新的东西我们要大胆的尝试。”梧桐说,“我们演员清一色的80后、90后组成,执行副导演是90后,他们带来了青春时尚的气息,代表着北京曲剧健康而又光明的未来。”

  相关链接:

  2016年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是北京市文化局主办,北京演出公司负责运营。公益惠民、文化惠民是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的宗旨之一,为引导更多百姓走进剧院、共享文化成果的惠民工程,2016年全年将推出100台剧目、200场演出。《与艺术面对面》是2016年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重点打造的固定主题版块之一由剧组与观众分享创作过程,讲述艺术作品诞生背后的故事。今后剧院平台将定期推动更多优秀剧目走进观众中间,进行宣传推广,普及艺术知识,弘扬优秀的艺术精品,推动文化公益事业的大力发展,同时实现剧院平台公益惠民的宗旨。

  2016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举行《与艺术面对面》活动

  2016北京市剧院运营服务平台"与艺术面对面"走进社区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