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俊玲: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要注意产业集群效应

2016-07-28 10:51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28日讯(记者 魏金金)文化消费热潮下,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27日,原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副巡视员施俊玲在“融资中国2016文化产业资本大会”上专门就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如何加快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提出,全球文化发展浪潮下,中华大地数千年积累形成的特色鲜明、积淀深厚、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将成为推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天然优势,同时也构成了中国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意义所在。只有珍惜和善于利用这一优势,将创新、创意、创造的力量深入文化资源的沃土之中,特色文化才能够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战略支点,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我国文化产业才可以持续发展。

施俊玲

  施俊玲现场谈到,文化产业中任何一个产业门类的发展均离不开特色文化资源的供给,特别是经过对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的长期发掘、保护、传承,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而以此为源头、为基础,经过开发创造所形成的一系列文化产品和服务,既是中国5000年中华文化固化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文化精髓的根基所在。就当前我国特色文化产品和需求与供给情况来看,施俊玲认为我国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正处在良性发展的阶段,“举几个例子,比如河北传统特色工艺产品,像民间乐器、年画、剪纸等,不仅形成了独特的产业门类,而且销售情况旺盛,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还有青海省依托唐卡、彩画、雕刻等形成了一批文化产业品牌,包括民族工艺品、演艺、文化旅游等特色文化产业,已经成为高成长型的企业”。

“融资中国2016文化产业资本大会”现场

  “目前中国已经很少有排浪式的消费了,在很多文件里大家都看到了。排浪式消费不是坏的概念,只是那个时期已经过去了,但这个现象在特色文化领域还依然存在”施俊玲以著名的四川自贡灯会为例提到,我们应该善于利用这种排浪式消费在特色文化产业中的可能发挥的作用与影响,尤其是在节假日制度改革的当下,充分发挥文旅行业的带动作用,加快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据悉,从2014年,中央财政资金开始支持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发展,大大提振了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施俊玲认为,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特色文化产业必将成为“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对于未来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注意的问题,施俊玲现场谈到了以下几点:

  一是要深入研究特色文化现状、特点、资源禀赋和市场调整,研究结构性的问题,不断调整充实我们的工作思路和内容。要注意改革GDP至上的情结,要从供给侧改革入手,从规模导向转向结构导向,以其实现提质升级。需求与供给均衡发展,借助文化市场的优势构建新型产业结构、培育结构性竞争力,创造结构性效益,要从供给侧改革研究特色文化消费规律,要思考如何在世界范围内配置文化资源,形成一个国际化的特色文化供给侧结构布局。一定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特色更多的是民族的东西

  二是要努力实现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加快实现品牌化发展。特色文化加速发展需求也在加快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的供给要跟上,这才能产生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企业才能做强、做大。因此,第一要提供以现实需求为导向的供给;第二要提供潜在的消费市场的供给;第三要满足新兴市场的供给;第四面对国内外两个市场的供给。总之,随着产业的全面发展,体现的特色就是质量、就是效益、就是实力,要确实研究和把握本地区的特色优势,下工夫抓好特色文化品牌建设,促进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提质升级;

  三是实施特色文化产业积聚发展战略。特色文化产业的阶段要求是产业集群,集群本身就是一种特色。积聚有两种模式,一是纵向型。围绕成长起来的特色文化产业,众多上游、中间、下游企业集聚起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拉动整个产业全面发展。二是横向集聚,即同类企业、产品集聚,形成专业化生产、供给和销售平台,加快提高产业集中度。我们的企业都太弱小了,要提高产品集中度,这样的集聚一定会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减少市场信息不对称,提升经济竞争力,形成经济增长极,不仅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将增强市场机制、激发人们的创新创业意识,最终促进特色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