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炬:谁来填补中国大乐队音乐的空白?

2016-06-12 11:28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如果把音乐作品构成看作一座金字塔,中间的庞大的区域则是大乐队音乐。其乐队编制上靠近交响乐队,配器更接近流行音乐,有爵士鼓和电子合成器,曲目则完全来自歌曲、民歌和民族器乐曲。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炬近日撰文指出,大乐队乐曲在中国几乎是空白,目前中国没有一个成功改编大量民歌、红歌、戏曲的大乐队。在王炬看来,“轻音乐”之于中国完全误入歧途,把大乐队音乐与酒吧、歌舞厅的乐队等同起来,危害甚巨。在文化大繁荣、既不缺钱也不缺人的当下,谁来填补中国大乐队音乐的空白?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

  

  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炬

  如果把音乐作品构成看作一座金字塔,无疑塔尖上是古典(经典)音乐,包括交响乐、协奏曲、室内乐、歌剧、芭蕾、音乐剧等;而金字塔底座则是流行音乐、摇滚乐、民谣、民歌、歌曲和小型器乐曲。

  中间的庞大的区域,则是大乐队音乐,它介乎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之间,乐队编制上靠近交响乐队,配器更接近流行音乐,有爵士鼓和电子合成器,曲目则完全来自歌曲、民歌和民族器乐曲。大乐队音乐是七、八、九十年30年欧美主流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音乐家(指严肃音乐类)向流行音乐靠拢的艺术倾向。著名的如曼托瓦尼乐队、保罗莫里哀乐队、詹姆斯拉斯特乐队、雷蒙拉斐尔乐队、Fantasys Strings、以及个人色彩极浓的雅尼、理查德克莱德曼和电子乐队雅尔、喜多郎等等;近一些的神秘花园、班得瑞都与之接近。

  在我国音乐作品金字塔里,塔尖上的东西很少,两部协奏曲《梁祝》《黄河》早已成为中国音乐的符号,歌剧、芭蕾、交响曲都有几部,由于历史原因,其政治因素阻碍了它们的传播;最宝贵的是民族管弦乐,如《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苗族舞曲》等等,比较接近大乐队音乐了,賞识的人也不多。大量的优秀作品和平庸之作,集中在歌曲和小型器乐曲上。这几年数字音乐创作自生自灭,更是荒野一遍。

  大乐队乐曲,在中国则完全是空白。以前叫轻音乐,实际上是有施特劳斯圆舞曲以来,为了与交响曲大歌剧等厚重的大作品有区别,才给了一个“Light music”,与轻喜剧轻歌剧一视同仁。但是“轻音乐”之于中国则完全误入歧途,把它与酒吧、歌舞厅的乐队等同起来,我感觉这个“轻”字危害甚巨,因此自创了大乐队乐曲的名称有待指正。

  大乐队音乐的特点,基本上改编原作,而原作基本上都是成名之作或是经典作品,以雷蒙拉斐尔大乐队为例,8张CD一套的专辑分别是《莎巴女王》《昨日重现》《法国巴黎的浪漫香颂》《意大利情歌》《欧洲经典电影情怀》《百老汇音乐剧》《向披头士致敬》等;理查德克莱德曼多次来中国演出,他的《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改编的相当优美,演出时,台下几乎同声合唱;雅尼的雅典、紫禁城举行的音乐会录音带几乎是所有大屏幕小影院共用的标准测试带,雅尼的特点是大乐队与特色乐器结合的相当完美,艺术家个人气质与交响乐队的严肃性相映成辉。与之类似的如陈美的小提琴等,可惜并没有组成常设乐队。

  如果大家多多聆听欣赏,一定会比听骑马舞、小苹果更有收获!

  另外,提出一个问题,诺大的中国,竟然没有一个大乐队?没有一个成功改编大量民歌、红歌、戏曲的大乐队,这在口口声声大繁荣、既不缺钱也不缺人的今天岂不怪哉?在当下良莠不齐、低劣横行的泛娱乐环境下,谁来填补中国大乐队音乐的空白?

  相关链接:

  王炬 周建潮做客《文化名人访》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