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期待供给侧改革 专家:让公民成为主体

2016-05-06 07:46 来源: 中国经济网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农民工总量为27747万人。不断增长的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人口中不可获取的一部分,但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他们却很难融入到城市当中,也很难享受到城市居民所能享受到的公共服务,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

    记者认为,农民工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问题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多项措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鼓励文化消费,但效果总体难达预期。对此,记者采访了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特约专家祁述裕,他建议,公共文化服务应让公民成为主体,即要根据主体需求,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发动社会力量有针对性地提供产品和服务,让公民自主选择。

  政府出台大量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政策

  近年来,国家在完善农民工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出台了很多政策。

 

    2014年6月26日晚,由西城区住建委和西城区文委联合主办的“践行群众路线、共建美丽西城”文化进工地慰问演出活动在经济日报工地成功开演。图为付氏宝三艺术团表演天桥绝活《中幡》 中国经济网记者邵希炜/摄 

  2011年,文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强政府在农民工文化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明确常住地政府的主体责任。201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正式下发。该意见也提出,要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把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推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农民工同等免费开放。推进“两看一上”(看报纸、看电视、有条件的能上网)活动,引导农民工积极参与全民阅读活动。在农民工集中居住地规划建设简易实用的文化体育设施。据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近20个省、区、直辖市贯彻落实该意见,并出台了地方的相应政策。

  2015年4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草案》则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流动人口等群体的特点与需求,积极创造条件,提供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人员流动量较大的公共场所和外来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区域,配备必要的设施,保障其公平享受公共文化服务。还有,2016年2月,文化部《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文化服务工作的意见》正式下发,指出要促进农民工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切实将农民工纳入城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向农民工免费开放力度、增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农民工服务的功能;进一步丰富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举办面向农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加强农民工题材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丰富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精神文化生活、净化农民工文化生活环境。

  相关政策着实不少,但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发现,一方面农民工的收入限制了其在文化方面的消费,另一方面,现有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具体方式上还难以有效满足农民工在文化消费上的实际需求。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何香久就表示,原本制度设计上无差别的公共文化服务,在实际生活中还是有差别的,比如到图书馆看书,很多身份证件的限制就将农民工挡在了门外。久而久之,这些农民工就会认为,城市的这些文化设施和他们无关,他们也很少去关注城市公共文化体系。

  专家建议:应按农民工意愿提供公共文化产品

  2014年,何香久曾提交一份关于农民工文化消费的提案:一直以来,农民工群体游离于农村和城市社会生活的边缘,他们的精神与文化生活无法纳入公共文化体系。农民工们正遭遇着“文化的孤岛”。何香久在提案中提到,游离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农民工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建议政府给他们更多社会保障,在社会保障完成的前提下,他才有可能促进他的文化消费。

 

祁述裕 

  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主任、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特约专家祁述裕在接受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文化部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管部门之一,一方面出台了大量的政策,一方面也对农民工这些公共文化服务的弱势群体开展了文化扶贫的工作。

  据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了解,2011年文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就下发通知,确立了“2015年,农民工文化服务将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但从现实看,祁述裕认为这个目标并未实现。他说:“农民工文化消费、公共文化服务的根本问题是户口问题、小孩的求学等等民生当中的基本问题,以及如何让他们能够享受到和市民同等待遇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并不是文化部一个部门可以解决的;而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农民工的文化消费才能跟得上。

  祁述裕同时表示,目前国家非常重视农民工进城务工问题,包括其子女上学的问题,但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是一个过程。政府应该根据农民工的特点,来设计、制定相应的政策。但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不少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在按照自己的想法提供公共文化产品,而不是按照公众的意愿来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由此造成效益低下。他建议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农民工的需求,有针对性的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例如提供‘文化消费券’,让农民工可以自己去选择文化产品,这样的话,效果可能会更好。”

  农民工是缩影 公共文化服务期待供给侧改革

  其实,农民工难以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还只是一个缩影,在我国城乡,文化产品供需不匹配的现象并非个例。

  据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了解,农家书屋是政府有关部门为满足公众读书看报需求于2007年实施的文化惠民重大工程。据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国家财政投入120亿元,社会资金60多亿元。《光明日报》和大学生志愿者曾组织调查组,到各地走访调查农家书屋的情况。调查发现,14个行政村中有11个村的农家书屋不是大门紧闭,就是无人问津。书屋建成、不见读者的情况普遍存在。其余3个村根本就没有建立农家书屋。祁述裕也曾撰文表示,近几年,他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的身份,去过不少农村地区调研农家书屋运行情况。有做得不错的,也有地方与《光明日报》的调研情况基本一致。此外,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也存在效率低下的情况。

  据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有北京、天津、石家庄、常州、惠州、陕西等地推出了“文化惠民卡”(“文惠卡”),希望通过采取公益与商业结合的惠民、惠企新形式,来更好地对消费者在文化消费的意识和行为选择上起到引领和激励的作用。但记者发现,很多“文惠卡”使用起来存在多种弊端:例如虽然持卡可以享受演出或者电影票务的打折优惠,但不支持线上购买,持卡人必须持卡去合作机构现场购票,这已经不符合“互联网+”时代的消费习惯,从而导致利用率不高;某城市的“文惠卡”只支持演艺行业的几个机构,像看电影、买书等文化消费则不包含在内,行业限制比较大等等。这样的“文化惠民卡”并没有从真正惠民的角度来设计和服务,只能说是政府或相关机构的一厢情愿或在落实中变成了形象工程。

  对此,祁述裕表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该确立一个基本的理念,就是公民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构建公共文化服务重在最大限度地实现公民参与,应该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强调公民共享、共建、共有的原则。做到这些,一要按照公众的意愿,提供公众喜闻乐见的产品;二要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服务,而非政府机构大包大揽;三要鼓励公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公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公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管理有助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率,有助于保障政府与公民的沟通协调,调动公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总之,公共文化服务要突出公民的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娱自乐。(记者邵希炜)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