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智林:文化传承离不开政府引导和艺术教育创新

2016-03-03 16:33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3日讯 (记者 魏金金)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新时期,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始终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高校的艺术教育的开展实施又先天性地与之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政府的引导之下,文艺高校该如何发挥教育的功能与作用,艺术学生又该如何与时俱进,创新成长路径?月3日上午,全国人大代表、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院长陈智林做客《中经在线访谈特别节目文化名人访——聚焦2016两会》时畅谈“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承创新”等相关话题。 》》》点击查看视频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院长陈智林将做客《中经在线访谈特别节目文化名人访——聚焦2016两会》 中国经济网记者 裴小阁/摄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院长陈智林 中国经济网记者 裴小阁/摄

  中国传统文化是最时尚的时代产物

  陈智林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包括戏曲都是非常时尚的,他们“是通过时尚走到今天,不是通过衰竭走到今天。比如诗词歌赋,从12世纪中国戏曲完整形成,到元曲清朝喜剧鼎盛时期,以及一系列今天转换的戏曲其实都是最时尚,现在很多曲牌是以前最时尚的词牌”。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尊重和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适时、适物进行当下文艺创作开发。

  对于当代传人的责任担当,陈智林这样说到,“我们今天就是明天的传统,我们用昨天的传统对今天的文化进行一种延续,进行一种拓展,进行一种和时代气息、脉络相接对应时产生的文化载体,这就是今天文化的责任”。

  当下培育传统文化传承需要自信基因

  据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记者了解,去年中央相继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而这些文件的相继落实实施,都在极大程度上为我国戏曲行业发展的提供了宽松的社会环境。陈智林表示,这对于戏曲行业而言就像是久旱逢甘露,“原来是寻找土壤,现在实际上是把我们重新回归给了戏剧本土、本身。现在只要能够完完全全把政策执行的方向落实在人的身上,落实在事上面,我就觉得发展是指日可待”。

  具体到传统艺术文化传承的根源性问题,陈智林认为,现实中传统艺术文化传承的尴尬困境,首先在于我们自信不够,其次是培育自信的基因不够,鼓励激励机制不够。在他看来,现在文化战场里虽然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但我们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苦。

  艺术教育的普及需要政府引导和推广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于实现改进美育教学,尽管自古以来,中国就一直比较重视艺术角度,但目前我国的艺术教育普及率并不是非常理想。陈智林认为,在现阶段整个中国教育到底转型过程中,“中国文化实际上有一个持续的延伸,从样板戏的十年,到1979年传统戏剧的开进,再到其他文化形势,文化载体的流入中国”。而文化的百发齐放,也在客观上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文化教育与消费选择。

  也正因为如此,政府需要“用引导的方向确定他们的喜好,在光怪陆离的环境里选择多了,说教东西不一定感兴趣,但是说教东西该有还是应该有。某些方面引领人的意志宣传和指导”。

  艺术学生择业时要有一个清晰的衡量和判定标准

  随着近年来艺考教育的不断升温,各个大学开设纷纷开设各种各样的艺术专业,随之而来也就是“供过于求”的艺考生就业问题。对此,陈智林表示,“艺术某种程度上是提升人内涵的一个平台,选择学艺术更多的是在学艺术过程里学会与人沟通,学会理解,学会表述,学会表达。艺术学生要选择在艺术环境里培养的气质,尽快调整自己的岗位,尽快找到自己的生存路径,这是就业领域里良好的选择。现在人才转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讲,自己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判定,有一个衡量的标准。某种程度上来讲,小的舞台和大的舞台,同样都是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