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遗七年越过四道关卡
■在申遗的进程中,开平的当地村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文本关、评估关、执委关、本届世遗大会表决关
自2001年,“开平碉楼与村落”启动申遗以来,在历时7年的漫长跋涉中,稳稳地跃过了4道关卡——文本关、评估关、执委关和本届世遗大会表决关。
昨日,在“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成功的庆祝会上,开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黄继烨,申遗专家组成员、碉楼研究专家张国雄教授等人都不约而同地由衷感叹:“没有那群可爱的村民和‘碉民’,开平碉楼成不了‘世遗’!”此话怎讲?原来,在“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的7个年头里,村民们经历了一场从“坚决反对”到“全力支持”的大转变,在经历这场转变后,“开平碉楼与村落”终于进了世遗的大门。
开平村民:
从力阻到自觉配合
不愿当“猴子”
“申遗?那是政府的事情。碉楼是我自己的私人财产,不能动!谁动谁要给我补偿!”在2003年之前,开平的村民们就是这种态度,他们曾力阻碉楼申遗,觉得那样等同于政府霸占了自己的私宅,所以只要一听到申遗专家组来了,联合国专家们来了,村民们就没有好脸色,还尽可能地“恶搞碉楼”,为的就是给专家们“留下恶劣的印象”。
至今让张国雄教授一想起来仍哭笑不得的是,2004年江门市政府决定将自力村作为旅游试点进行开发,希望能从实际中探索出一条保护和开发的路子,筹集更多的资金对当地碉楼和环境进行保护。可刚开始村民全都极不理解,冲着上门做思想工作的政府官员们发脾气。“旅游?让那么多人来看我们的房子,我们的家?那不就是拿我们当猴子看?我们有钱,宁愿到别的地方旅游看‘猴子’!”这就是当时一些村民说的话。
农家饭赚到钞票
尽管遭遇村民的“不合作运动”,但江门市政府仍帮碉楼进行通水通电、打扫卫生、修厕所、清理杂物等,渐渐的,开平碉楼与村落变得整洁和好看起来了。从2004年起,村民们的思想开始有了转变,不过彻底促使村民自发全力支持申遗的,还是政府把申遗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之后。
自力村被开辟成旅游景区后,门票收入与村民利益挂钩,2004年村里提成7万多元。而后,政府又鼓励村民们卖农家饭。起初,村里几乎没人相信农家饭能赚钱。为了打消村民疑虑,开平市政府请了几户村民到桂林去参观,看看桂林当地人是如何利用资源、保护资源,如何做生意的。
村民方婶在去了趟桂林后就“心动”了,一回来就尝试着做农家饭,都是自家现成的东西,无非搭点手工。谁知道,短短8天下来,方婶家纯获利1万多元!这下方家的男主人也辞去在广州月薪千元的工作,专职在家里卖农家饭。很快村里就开了十多家农家饭店。村民们尝到了致富的甜头,他们发现,原来碉楼申遗不但不会让他们没了私宅,反而保护了他们的房子,还让他们赚了大把的钞票。
就这样,村民们的思路打开了,他们不再排斥申遗。开平碉楼办副主任张健文回忆道,到了后来,原本一说拆改房子就讲价钱的村民竟主动找政府说:“申遗要怎么个整治法?我们自己来拆改。政府说怎么改我们就怎么改。”
“外援”:
加议员力挺申遗
昨日记者在村落中采访时,听到了一个感人的真实故事:今年5月,祖籍开平市的加拿大卑诗省议员关慧贞、范和富,为了支持家乡开平碉楼与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不惜个人出资出力,发动卑诗省的人类学博物馆(Muse-um of Anthropology)、全加华人联会、全加开平总会馆、渥太华两岸三地友协、温哥华洪门、加拿大华人历史学会、卑诗省华人地产经纪协会、温哥华华人艺术家协会、北美佛陀教育、文化、发展及友谊会、Bark-erville Heritage Trust等单位和华人华侨写信支持。最后卑诗省新民主党党魁詹嘉路深受感动,亲自与省议员关慧贞向中国驻温哥华总领事馆和加拿大驻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常驻代表呈送支持信件。
碉楼办:
工作中靠饮料提神的“碉民”
基础性工作的狂人
“开平碉楼申遗成功,我们不该忘记他们,一群可爱的‘碉民’。”黄继烨在接受采访时不止一次带着感激的语气说。“碉民”是谁?是开平碉楼办工作人员对自己的“昵称”。
据介绍,开平碉楼办成立于2000年11月,工作人员仅20名。成立6年多来,他们为申遗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打开资料组副组长吴就良的电脑,里面仅保存文本文件就占了1G的内存,而图片文件则占内存20G。这些文件背后所做的工作只是碉楼办工作量中的一部分,而像组织对碉楼的普查、申遗文本的制作、整治工作的协调督察、申遗过程的宣传教育、政府法令村规民约的发布等,都由碉楼办组织协调,这是一个浩繁的工程。
文本通过哭成一团
碉楼办副主任李日明向记者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去年1月中旬,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郭旃要飞往巴黎,开平重新制作的文本必须在此之前交由郭旃带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当时,国家文物局领导、专家在北京,碉楼办的工作人员有的在江门,有的在香港,有的在广州印刷厂,文本就通过网络在四地传来传去,边改边印刷,“碉民”们两天三夜没睡觉,靠喝饮料提神,最后文本打印出来送到北京机场时,距飞机起飞只有8分钟。1月18日,当得知文本在法国一次通过的时候,“碉民”们兴奋得哭成了一团。
在“碉民”们的努力下,“开平碉楼与村落”是中国第一个提交新版文本的项目,也是世界上第一批提交保护管理规划的项目,抢占了“先机”。
记者手记
申遗成功不是终点
火树银花,歌舞喧天,昨夜的开平,比过年过节还要热闹。申遗的成功,让这座只有1000多平方公里的小城,一日间“身价”暴涨,成为名扬天下的世界文化遗产之城。
然而我国申遗小组的部分专家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同样是在本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天坛、长城、圆明园、丽江、布达拉宫和云南三江并流处这6处世遗,面临着被“摘牌”的危机。如果中国专家代表团不能就这6处遗产目前在管理、保护上出现的问题作出透彻、合理的解释,那么它们将立刻被列入“濒危名录”。而这,对一个国家形象而言,是一种耻辱。
我国在申遗上一直存在着“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如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旅游设施泛滥,在受到联合国专家的黄牌警告后,又花了2.3亿元去恢复自然面貌;而武当山的遇真宫竟被一把大火给烧了,这些都是世界遗产被过度商业开发所造成的恶果。
“开平碉楼与村落”成功晋级世遗,政府和每一个民众在喜悦之余,是否更应清醒地认识到申遗背后的重任——保护。文化遗产的确认不是ISO9000认证,不是专利申请,不是虚伪的荣誉,更不是一个可以换取旅游经济的筹码,它真正意味着的是保护传统的承诺和行动。
听说“开平碉楼与村落”此次能成功入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广东省政府向联合国上交了整套的《旅游规划》和《管理规划》,并受到专家们的诸多好评。但愿纸上的规划,最终都可以一一兑现。(来源:新快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