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 > 文化 > 06首页 > 首页右侧 > 视点聚焦 > 正文
 
学一学赵树理 人民的文艺要美要健康和向上的力量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2006年05月22日 15:25
卫庶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64周年的日子里,中央一台正在播放电视剧《赵树理》。

    赵树理这个名字,许多人也许不熟悉或者忘记了,但是到中年以上的农民那里问一问,多数人对他和他的《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三里湾》,会记得,会怀念,会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赵树理的意义,就在于他来自人民、了解人民、写出人民心底的爱和恨,就在于人民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了自己,而他自己也属于人民。

    如今,我们已经出现许多好作品,涌现了不少新的人民喜爱的文艺家。但是也有这样的作家艺术家,被网友叫做“五化”:“西化、性化、低俗化、物化、帮派化”。从“性崇拜”到各种“图腾”,从“身体写作”到“个体性写作”,写不出群众欢迎的作品却责怪时代没有给他们应有的位置,抱怨自己被“边缘化”。在他们的心里,最重要的是宣泄自己的“感受”,或者是以低俗粗鄙向“市场”献媚,至于读者向文艺要什么,已经是一个无所谓的问题。

    古老的问题总是常新的问题。

    文艺是一种社会现象,来源于社会、反映着社会、影响着社会。它的特征和命运,连同文艺家的观念,归根结底也由社会所决定。在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土地上,深植下自己艺术创造的生命之根,正是文艺之树长青的秘密。一切有影响的文学家艺术家之所以成功,无不来源于生活的给予。

    艺术属于人民。科学地解决了文艺与人民的关系的是马克思主义。早在1842年,马克思就提出“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100年后,毛泽东同志强调:“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邓小平同志指出: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江泽民同志也说,作家要在人民的历史创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创作自由。

    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日新月异,沸腾的生活,变革的时代,为文学艺术之花造就了沃土。正逢其时的作家艺术家们,只要真心实意坚持不懈地走向生活,走向群众,就会有不竭的创作源泉。虽然时代的场景变了,但人民群众依然应当是文艺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

    人民是作品价值的唯一判断者。金钱、职称、奖项,虽然也可以体现作品一时的价值,但人民的认可,人民的称誉,才是一部作品能否在将来传之久远、一个作家能否在时代留下印记的关键。至于关起门来的孤芳自赏和小圈子里的相互捧场,则更不值得骄傲了。

    学一学赵树理,到无边的田野上去,到轰鸣的工地上去,到创新的实验室去,悉心品味火热的生活,学习和懂得人民的甘苦,学会和懂得人民群众在怎样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绘制着祖国和火热生活的全新图画。那是创作灵感真正能够永不枯竭的无尽源泉。

    生活教导着文艺家,人民教导着文艺家。人民的创造性劳动,将点燃创造的激情;作家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将给人民以美好的精神食粮。

    时代呼唤激昂向上的力作,需要震撼心灵的作品。人民向文艺要什么?要美、健康、向上的力量!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