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文博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外国文化魅力不小
 中国经济网 > 文化 > 06首页 > 首页右侧 > 视点聚焦 > 正文
 
聚焦文博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外国文化魅力不小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2006年05月19日 08:10
王湛 肖意 郑向鹏

    从距今三千多年的司母戊大方鼎,到现代的刀作书画;从韩国电视剧《大长今》中出现的银妆刀,到远在蓝色爱琴海边土耳其的《特洛伊》;从山西临汾市魏村牛王庙的古朴戏台,到来自马达加斯加、卢旺达的美丽手工艺品……昨天(18日)的文博会一号馆现场堪称古今文化交融、中西文化争辉的大舞台。

    陕舞晋歌异彩纷呈

    顺着迷人的乐声,记者来到陕西展区,直觉唐风唐韵迷人。七八个发髻高盘的妙龄女子,着盛唐服饰,一路轻盈曼妙地舞来,把一曲《霓裳羽衣舞》演绎得如梦似幻,看得人有如梦回大唐。

    与陕西展区透出的迷人唐风唐韵相比,山西展区仿制并在现场推出的临汾市魏村牛王庙戏台可谓别具一格。据了解,这座戏台建于公元1283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俗话说,“舞台小世界,世界大舞台”。还未及演出,这座演绎过无数人物风流的原建筑物的仿制品就以古朴憨态抓人眼球,吸引了众多参观者上前一探究竟。约下午四时,来自山西省的才子佳人纷纷登上戏台,扯开嗓子,把山西的民歌民风尽情的恣意挥洒。

    “这不是日前代表山西参加CCTV第十二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高保利吗?”“这个不是昨晚还在中央电视台挑战·阿宝节目中亮相的山西民歌王、70岁的辛礼生老先生么?”把戏台围了个水泄不通的参观者一边听着《走西口》、《五哥放羊》、《三天的路程两天赶》等脍炙人口的民歌,一边辨认着戏台上熟悉的山西演员们。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

    唐三彩、仿古陶、钧瓷,用烙铁布雕的《清明上河图》,用刀作的书和画……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中原之地——河南在展区现场用深厚的历史、崭新的文化让人们亲身感受到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

    鼎是文明的见证,也是文化的载体。走进安阳展区,仿制的司母戊大方鼎、安阳日报社印制的讲述其发现史的世界最大巨书分外夺目。

    据了解,1939年在河南安阳武官村挖掘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颇具传奇色彩:当时时局混乱,盗墓风气盛行。武官村村民们也有组织地在夜间盗掘古墓。某夜,村人的铁锹发出了“仓啷”的脆响,华丽雄伟的青铜之冠、国之重宝——司母戊大方鼎出土了。村民们忙了一夜,终因鼎太大、太重而无法搬动,私掘者取来锯子,将大鼎的一只鼎耳锯下,然后又将大鼎重新掩埋,并相约谁也不准说出此事。抗战时期,老百姓为保护其不被日本人掠走,千方百计地隐藏起来,后将其送给了当时的中央博物院,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博物院。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成立,大方鼎被“借”去展出,成了中国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但当年被村民私自锯下的一只鼎耳在动荡的年月里下落不明,留下了永久的遗憾。今天我们看到的司母戊大方鼎,有一只鼎耳是后来补铸上去的。

来源: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