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语出惊人 剖析几千年男权表象下母系结构
 中国经济网 > 文化 > 06首页 > 首页右侧 > 视点聚焦 > 正文
 
易中天语出惊人 剖析几千年男权表象下母系结构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2006年05月17日 10:08
干琛艳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上周末在沪掀起了一股“易中天旋风”。周六,他在上海书城为《品读中国书系》举办的签售活动持续了近4个小时,售出著作千余本,场面远胜余华的《兄弟》。昨日在上海图书馆的讲座,老少书迷站满了报告厅、围住了主席台,他让出主讲人的座椅给一对老夫妇,自己站着讲了两个小时。本以为名为《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品读三国及其他》的讲座将更多涉及汉代与三国,他难免要给读者“炒炒冷饭”,不料,这位“麻辣教授”语出惊人,深入剖析了中国社会几千年来男权表象下的母系结构,向母亲节致礼。

    血缘是中国社会文化内核

    讲座开篇,易中天便显露出其所惯用的“麻辣风格”。无论是“咖啡杯里喝出苍蝇”,还是“两男一女的海岛生活”,或曰“西方婚姻契约论”,易中天都说得惟妙惟肖,逗引得听众们时不时地爆发出哄堂大笑,并在笑声中体味到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与西方社会的契约文化有所不同,易中天认为中国社会的文化思想内核在于血缘——由家庭至氏族至部族,直至民族国家。“一家之长是父亲,一国之长是皇帝,也就是所谓的君父,全国人民的‘总爸爸’。”地方长官被称为“老百姓的父母官”,军队叫做“子弟兵”,各行政区域或工作单位之间被称作“兄弟省份”、“兄弟单位”,这些都被易中天作为“中国文化血缘论”的佐证。西方社会的最小构成单位是个人,而中国却是家庭。“中国人特别注重家庭。国家、公家、人家、自家,凡事都脱不开这个‘家’。中国人对血缘的重视,延展到了整个社会,决定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

    母系结构深入父权文化

    在解说由血缘结节的中国社会文化时,易中天突然语出惊人,他指出,在父权文化的表象之下,中国社会始终埋藏着深层次的母系结构,“一个姑娘出了嫁,她原先的家被称为‘娘家’,新家则称为‘婆家’。为什么不叫‘爹家’和‘公家’呢?因为中国的家庭实质上是靠母亲来操持维系的,母亲才是中国家庭的标志。”

    从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说到当代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易教授历数了中国文学史和社会生活中人们耳熟能详的赞美母亲的文艺作品,甚至搬出封建时代学子当官以后封妻荫子,母亲也能被封诰命,父亲却从来不被重视的事例,来说明中国文化偏向母亲的情感倾向。“《二十四孝》的故事多是孝母而不是孝父。《红楼梦》里的最高家长也往往都是贾母这样的老太太,主持家务的则多是王夫人或者王熙凤这样的主妇。所以,由男人统治世界只不过是一种虚假的表象,我们应该向中国所有的母亲致礼。”

来源:新闻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