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 > 文化 > 06首页 > 首页右侧 > 视点聚焦 > 正文
 
传统文化成"香饽饽":"哄抢"祝英台 争抢"冯状元"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2006年04月21日 09:59

浙江、河南、江苏、山东“哄抢”祝英台

    “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一个祝英台,才貌双全……”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那段开宗明义的唱词,让人们牢记了祝家庄这个地名。如今,主人公祝英台的娘家已由一个小小的祝家自然村发展为由蔡岙、后龚、前龚、兴隆四村合并而成的祝家庄村。    

    日前,上虞市委书记任其良亲自为这个新成立的行政村揭牌、授印,希望祝家庄村以“上虞第一庄”为起点,叫响“中国英台之乡”的品牌。

    “口水仗”不如实际行动

    去年年末,一直以英台故里人自居的上虞人,被一则“‘中国梁祝之乡’花落河南”的消息触动了。河南省汝南县马乡镇,有梁祝故事中的一处处实景典型环境:梁庄、朱庄(据说祝英台姓朱,传到外地因“朱”与“祝”音近而讹传)。梁祝共同求学的“红罗山书院”、十八相送的“18里长街”、二人结拜的“曹桥”(后传为“草桥”)、马北村北头还有东西相望的梁祝两座墓冢……去年12月,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正式发文,命名汝南为“中国梁祝之乡”。“流传1600多年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在汝南县可以找到所有与故事相对应的地名、遗迹。具有地域特征原生性、民间故事语言特征和物候特征等原生性。在西晋及以后,中原长期战乱,知识分子、名门望族、商贾等四处逃亡,梁祝的爱情故事随着迁徙人群传遍浙江、山东、江苏、四川、安徽等全国多个地区”,汝南县文联主席刘珊告诉记者。在此之前,仅仅是为了祝英台的娘家所在地,就有上虞、河南汝南、江苏宜兴和山东济南四地相争。这一回,在沸沸扬扬的议论声中,上虞市做出决定,“口水仗打了几十年,与其在口头上争论,不如有现实的成果”。只有实质性地加以开发,才能在纷争中胜出。“这是一种责任,一个新的起点”,上虞市委宣传部部长赵畅说。除了恢复祝家庄的村名,上虞还在打造一系列品牌,建网站,拍电视剧、建“祝英台风情园”……被采访的每一个上虞人,都对拓展梁祝文化很有信心。

    “梁祝”从此不再有争端

    去年年底,沸沸扬扬的“梁祝文化”申遗之争最后以各方握手言和告终,在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的协调下,浙江、河南、江苏、山东、安徽等五省七地共同申报梁祝文化参评世界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内首开“文化共享,协手申遗”创举,而上虞也于今年2月拿到了“中国英台之乡”的牌子。这几年,苏浙一带极为重视梁祝的品牌价值。杭州用数千万元将万松书院修复一新,并借助梁祝传说,将万松书院附会为梁祝读书的地方;宁波和绍兴也大打“梁祝”牌,造文化公园,办婚俗节;而宜兴又闷声不响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昨天,得知上虞又专门恢复了祝英台的“娘家”,汝南县文联主席刘珊并不惊讶:“这是非常值得庆祝的,他们做了一件保护梁祝文化的大实事。现在我们已经达成共识,传承梁祝文化是大家的事。应该本着保护、研究的态度,从不同角度加强对这一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和开发,使之产生更大的影响力。”不过与上虞以及更多的“竞争对手”相比,汝南的举措则审慎多了。“保护、研究、推介梁祝文化是一项长远的工作,开发更要慎重,总不能急功近利吧”,刘珊说。所以在汝南当地,除了前几年投入资金修缮梁祝墓,做了一些梁山伯故里、祝英台故里之类的宣传牌后,目前还没有新的动作。“民间传说出现那么多的争端情有可原,这是件好事,至少说明梁祝传说有那么多文化遗存。我们应该吸取教训,不能再出现像端午节被韩国申遗这样的遗憾”,上虞市乡贤研究会会长陈秋强说。事实上就像在省内,杭、绍、甬三地就对梁祝文化的发源有了统一的认识,一起挖掘梁祝文化的内涵只待实际行动而已。

    祝家庄里期待新“传说”

    1991年,当时祝家庄村所在的西湖乡曾被改名为祝家庄乡,但一年之后便因为乡镇撤并而并入丰惠镇。而在新祝家庄村成立之前,这里只是一个200多人口、隶属于蔡岙村的小自然村。祝家庄村的成立,终于使尘封多年的村名崭新面世,使“英台故里”唱好“梁祝文化”成为可能。这个200多人的自然村里,有80%以上的人姓祝,无论是老人还是幼童,几乎每个人都对梁祝故事耳熟能详。在祝家庄村周围的数座小学里,梁祝传说甚至是每一个孩童的启蒙教育课。上虞市乡贤研究会会长陈秋强说,浙江历来有耕读传家的传统,人们口口相传祝英台为了求学,女扮男装远涉百里到杭州的故事,也正是对上虞耕读文化的一种诠释。祝家村有多少年的历史呢?村口76岁的祝德夫是村子里德高望重的老者,他告诉记者,他们这支祝姓是1600多年,从山西太原迁到这里的,如今已有80多代了。祝氏祖堂里的一块石碑,也印证了老人的说法:“祝氏一族,原籍山西太原,汉代南迁到此定居,其祖先原在虞城教授为业,生三子,移居上虞各地,此支系次子贵宗公。”据此碑文,祝姓从汉代南迁到上虞,传宗衍续成为东晋的祝家庄,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建于1826年的祝氏祖堂,正是传说中的祝家庄在现实中的依附点。今年52岁的祝家庄村村委会主任王苗生虽然不姓祝,但也和许多村里人一样珍惜这个众望所归的村名。王苗生耳濡目染,仿佛亲眼见过从前村里的沧桑老宅、千年庭院、柳阴碧水,如今终于有机会和资金让祝家村的传说变为现实。他也期待,祝家庄的大名能给这个村里160多家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链接

    祝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126位,根据记载有四个源头:出自姬姓,周武王封黄帝后裔于祝(故城在今山东长清),后来就有了祝国,子孙以地为氏;以己为姓,远古时候有位火神叫祝融,是一位氏族首领,他的后代随之姓祝;以官职为姓,巫师古时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官职很高,称为巫史或称为祝史,祝史的后代往往继承官职,并世代姓祝;出自他族改姓,如满族、傈僳族等部分分支均有改汉姓为祝。因为轩辕黄帝的子孙在周武王时封于祝,遂产生祝姓,又因为祝融之后有祝姓,而祝融也是黄帝的后裔,所以祝姓人都尊黄帝为祝姓始祖。祝姓发源于今山东长清,西周、东周两代祝姓除繁衍于其发源地外,因仕宦等原因,逐渐进入今陕西、河南等省。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南、山西两地之祝姓繁衍昌盛,社会动荡造成大量祝姓徙奔今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地,妇孺皆知的祝英台就是在这一期间出现的人物。

    来源:杭州日报 王夏斐 徐伟军 赵伟平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