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 > 文化 > 06首页 > 首页右侧 > 视点聚焦 > 正文
 
文化保护的"中国式机遇" "保护传统 此其时也"!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2006年04月19日 09:39
潘采夫
    冯骥才是一位有忧患意识的作家,声声入耳的拆迁声,让他转型成为民间文化的救生员。今年3月,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牵头发起了“中国民间文化守望者”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次民间文化义士的大搜寻。3月16日活动启动,4月下旬专家评审,5月上旬揭晓评选结果。“冯骥才们”的这一义举,有望得到政府和民间同步推许。

    在抢救文化的同时,传统文化也在“自救”。千年古刹少林寺就是一个值得借鉴的例子。“风中少林”大型演出、邀请谭盾创作原生态山水音乐、少林武僧出国表演……“自救”的成果是:每年6000万元的门票收入,先后出访60多个国家、表演超过1000场次。市场化摸索成功了,却也留下了“满眼禅光都向钱”的名声。商业救佛,这是少林寺进行的另类探索。

    最新一期《新闻周刊》的报道中,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这样表示:“世界在全球化,面对西方的经济强势和文化强势,少林寺必须作出应对。少林寺不改变就无法再在这个社会中保持影响力,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后代。”

    少林寺可谓当代文化中国的真实缩影。

    在传统文化保护升温的同时,年轻的中国当代艺术的行情,早已热得发烫。新近举行的“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上,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成为国际艺术拍卖市场的新贵,动辄以百万元人民币成交,以至于有人惊呼“要挤除当代艺术市场的泡沫”。巴黎东京宫美术馆创始人之一塞恩斯说,“潮流是个危险的东西,我听说一些中国艺术家的开价简直是疯了。现在很多西方人跑到中国来,一定要当心自己的钱包。”

    当代艺术价值几何,先不计较,主动进入商业渠道,参与国际大市场,对于保存艺术来说,倒也不失为可供摸索的路子。

    一边是“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一边是现代艺术的方兴未艾,政府推动与民间炒作下的文化市场正蒸蒸日上。传统文化的救亡图存,有了政府的推动才能旧貌换新颜,而当代艺术在国际上东征西讨,也正是搭上了商业的列车。“不能让文化自生自灭”,冯骥才的这句话的实现,政府与市场这“两只大手”必不可少。

    最新消息传来,2008年奥运会开闭幕式的文化艺术顾问,选择了文化大师季羡林、汤一介等,这显示出传统文化在政府项目中日渐重要的地位。保护传统文化,此其时也。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