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 > 文化 > 06首页 > 首页右侧 > 视点聚焦 > 正文
 
陈村评BLOG:不能控制言论的阵地 必将被铲除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2006年04月05日 07:10
陈佳
    人性中难以改变的“看热闹”心理促使人们在博客诞生并普及后,迅速挖掘出了它的泄愤功能。而网站基于商业考虑不仅以掩耳盗铃的“私人日记”理由不予删除,更是推波助澜,以激励更多人参与博客群殴。

    长期观察网络的作家陈村认为,仅仅几个月,对骂和群殴就跃升为名人博客的焦点,并带动大批普通博客参与其中。如果没有博客,韩寒也许无法用他所期望的词汇反驳白烨,陈丹青恐怕也很难在另一家传统媒体发表他那篇访谈的同时,披露被《三联生活周刊》毙稿的原委。但是博客令这一切轻易成为现实,并因其巨大的公众影响力,向传统媒体“反倾”信息。陈村认为,博客作为自由、平等公共交流平台的意义仍值得关注。

    但是博客是个只能提出问题不能研究问题的地方。关于“80后作家是否进入了文坛”、“白烨的所谓劣迹”、“木心的文学价值”等等其实都是文学圈内的旧话题,但博客的存在令其首次进入公共视野。然而这种关注却迅速发展成了起哄甚至泄私愤,知名博客羽良表示,博客目前产生的所谓道德危机,与其公共平台的性质密切相关。

    他说,最具代表性的“韩白之争”实际存在一个代沟的问题,如果韩寒用同样的语言反驳他的同龄人,恐怕不会激起对方如此大的愤怒。事实上,私下里很多知识分子对同行的谩骂比韩寒的用词要恶毒得多,只不过那一代人不愿公开发表意见。

    个人言论的控制成为一个巨大的难以消解的症结,尽管近日中国博客网制定出了一份《博客公约》,但多数人认为这种没有任何法律效力和惩罚措施的公约基本是废纸一张。陈村对此的态度相当悲观,他认为博客的管理难度和成本都非常高,目前多数网站对博客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反而是激励的,几乎对每起吵架事件都倍加关注。相比之下,论坛的管理要有效得多。如果有人在论坛上发表人身攻击的言论,斑竹会删除其言论,一周内不许其发言或永久封掉其IP。

    “任何公开发表的言论如果无法进行控制,诞生这些言论的阵地将必然被铲除。”陈村表示。
来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