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能任性改地名

2022年06月28日 09:41    来源:大众日报   

  □ 卢昱

  6月22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强调,要把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放在更重要位置,深入研究我国行政区划设置历史经验,稳慎对待行政区划更名,不随意更改老地名。“不随意更改老地名”正成为一种刚性约束,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一些地方任性改地名的行为将被叫停,地名管理将走向正轨。

  地名不仅是基本的社会公共信息,还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承载着某地某区人们的记忆与情感,展现着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大部分情况下,地名一旦确立,一般不会轻易改变。

  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城区、住宅区及街道等呈几何倍数急剧增加,大批的老街区、老街巷以及城郊农村在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中消失。据2016年民政部相关数据,最近30年来我国就有6万多个乡镇和40多万个乡村的名称被废弃。

  破旧与立新交织在一起,难免造成地名命名、更名混乱无序。这种无序,体现在诸多方面:不合理的更名现象时有存在,尤其是舍弃了带有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的地名,造成优秀历史地名文化传承的中断;有些地名的命名、更名缺少深入研究和讨论,最流行的是起那些“高大上”的洋名字;带有难写、难读字词的地名,在没有合理评估的情况下被改名;盲目跟风、不合理更名导致地名文化内涵流失,以县名为例,1978年至2020年底,全国“县”的数量由2011个急速下降到1429个,平均每年减少13.8个;城市功能区与城市历史割裂,“经开区”“工业园”的名字经常撞车。

  要想改善以上状况,“不随意更改老地名”的论断指明了方向,其中有对当地历史和现状的尊重,也蕴含了要突出地域历史文化特色、保持地名相对稳定的导向。这不仅有助于保留群众对历史文化的情感与记忆,还有利于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历史风貌的完整性,保持历史文化底蕴,促进优秀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融合。

  守望老地名文化遗产,可以是多方位、全天候的。对于现有老地名,可以提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明确哪些具有文化遗产价值的老地名必须予以保护。同时,关注农村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速度,提前介入并提出具有文化遗产价值、反映农耕文明的古村、古镇老地名的保护计划;在具体的地名命名和保护工作中,更得坚持人文性、前瞻性、整体性,完善地名命名、更名的社会征集、专家论证、程序报批的工作运行机制,用程序来保证有序运行,避免地名命名、更名的随意性。

  让老地名多“留痕”,对守望老地名遗产是有益的补充。对历史内涵丰富的老地名进行逐条梳理并收集资料,设置统一的标志牌,标明名称、历史演变过程、成名废名年限等内容。对已经消失的老地名重新启用或移植使用的地名,可将它们转换成新建的公共建筑物、居民区的名称,从而使那些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老地名得以保留。对此,省内已有城市开始推行。

  当然,还要处理好历史地名保护与命名更名的关系,提升新生地名的文化内涵,既保留地域的历史轨迹,又要形成新的文化景观,达到更新中贯穿保护、保护中融入更新的效果。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成琪 )

岂能任性改地名

2022-06-28 09:41 来源:大众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