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的是“草”还是“镰刀”?

2021年10月20日 14:15    来源:天津日报    赵威

  网购前先看看测评、去饭馆先上网翻翻评价……身处网络时代,相信你也有这样的消费习惯。把自己认为好的产品或消费体验,写下来,在网上分享推荐给他人,“让人心里长草”──产生购买欲望,这一过程被网友称为“种草”。“种草笔记”活跃在各大平台中,成为很多人购物的参考。

  “种草”本身是好事,它可以打破信息壁垒,为消费者提供意见和参考,提高消费决策效率。然而,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一条代写代发的灰色产业链在“种草”平台上应运而生。很多商家雇人代写小红书推荐、知乎测评等,写手仅仅根据商家提供的素材,就可以撰写出细节丰富、煽动力极强的“种草”文案。然后,商家将文案分发给好物推荐博主,由博主代发。依照博主“粉丝”数量,商家给予一定报酬。

  当“种草”变为一种营销套路,其初衷就走了样。那些“让人心里长草”的评论和推荐,可能只是商家授意下的复制粘贴;部分人气爆棚的“网红产品”,夸大宣传不说,甚至是“三无”产品。而平台为了追求利益,通过大数据和算法推荐,进行引流,与商家分割收益。比如,用户搜索或浏览任意一种产品,就会弹出海量的相关分享和推荐,有的还附有购买链接,点开即可下单,有网友调侃,“大数据比我还了解我自己,推送的东西总是我想要的”。

  “种草”文案造假,商家套路藏身其中,受伤的不只是消费者,也会对网购环境造成伤害。本来,消费者指望从“种草笔记”中做出选择,买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东西,避免踩“雷”入“坑”。可是,当令人眼花缭乱而又真假难辨的“种草笔记”充斥网络时,消费者根本无法判断种的到底是“草”还是“镰刀”,一不小心就会踩坑,成了被收割的对象。虽然这些虚假评价也会慢慢现出原形,但久而久之,消费者受骗后的体验落差,不只影响平台口碑,还会导致网络社会整体信任水平下降。因此,相关部门的监管必须跟上,斩断“种草”灰色产业链。

  有句话说得好,“事后模范,不如事前规范”。针对用户投诉,一些平台采取了诸如调查取证、赔偿等措施,小红书甚至关闭了“种草笔记”中的外部购物链接,但这些手段仅仅停留在事后监管范畴。无论是对商家,还是对网络平台,“诚信乃立身之本”是不变的法则,“种草”本质上种的是信誉和口碑。如果商家和平台不能用心地对待每一棵小草,就绝不会有“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美好。尤其对平台而言,是利用大数据分析、算法等技术手段盲目追求流量利益,还是对虚假“种草笔记”进行清理、封禁有不良“种草”行为的好物博主,为消费者把好关?显然,这是一笔不难算明白的账。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成琪 )

种的是“草”还是“镰刀”?

2021-10-20 14:15 来源:天津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