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愿被称作“后浪”

2020年05月07日 17:12    来源:红网   

  2020年5月4日,在第一百零一个五四青年节,哔哩哔哩网站一条名为《后浪》的演讲视频“霸榜”。该视频由哔哩哔哩官方团队发布,五四青年节前夜在央视一套播出,并登陆《新闻联播》黄金时段。演员何冰作为主讲人,肯定当今青年人的朝气蓬勃与自信张扬,并在荧幕上以“前浪”身份,主张“和1.3亿B站年轻人一起表达自我,拥抱世界”。

  激情洋溢的文字,多元文化的包容,宏阔壮丽的蓝图,决定了它无疑是一部成功的哔哩哔哩品牌公关广告。截止到5月4日下午,该视频官网播放量706万,评论3.3万,喜提新浪热搜,被《人民日报》等官微热转,各论坛网友也在社交平台热议。

  对于《后浪》,褒扬的文字太多,压过了沉静与反思的声音。作为一个年轻人,我想说说,我为什么不愿被称作“后浪”。

  首先,“后浪”“前浪”这一概念的划分,在人群中建立起了一套不平等的对话机制。影片代表的无数“前浪”们,以阅尽千帆的过来人身份出现,一方面表达了对青年一代的认可,一方面又以这一身份所隐含的社会资历和经验傍身,刷着优越感,行着说教之实。而作为沟通对象的“后浪”,在影片中失声,完全处于被定义和建构的存在。手无寸铁而空有万丈豪情的年轻人看后心潮澎湃,一定程度上也是折服于“前浪”所建构的糖衣炮弹,感觉自己被前辈认可。“前辈”“前浪”概念本身对角色所赋予的形象光环,恰恰就是他们设计的话语“圈套”的一部分,可谓是一套自创自演、自我赋权的表演。

  其次,在“后浪”中,我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在“去遥远的地方旅行”“把传统变成现代,把经典变成流行”“把自己的热爱变成和千万人分享的事业”等诸如此类的概括里,我迷茫,给自己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我承认,哔哩哔哩拓宽了个体的疆域和边界,给了我们更多选择和看见的可能。这个繁荣虚幻的信息岛,曾让每一位用户感觉自己正身处暴风中心,自己也有力掀起一阵风暴。但事实上,在这个网站上留下痕迹,需要设备门槛、技术门槛、信息资源,而这就是“小透明”和“大神”间难跨越的距离。但正是这些“小透明”——在1.3亿用户群中占绝大多数的无名人士,托起了少数内容创作大V的梦想。不幸的是,只有后者被官方“看见”,并授予“后浪”这一荣誉称号,通过演讲中的视频剪影予以呈现。

  《后浪》的推出,终究是看重青年群体作为网站用户,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所拥有的话题、关注和流量。“后浪”们,大可不必感动到难以自拔。黑塞在《德米安》中说,“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在那之中尽情生活,全心全意,不受动摇地生活”。说了这么多,演讲内容中有一处我特别赞同,“自由的选择”,无论这个网站它有没有辜负我们,但请我们不要为自己设限。(陈艾媛)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李江涛 )

我为什么不愿被称作“后浪”

2020-05-07 17:12 来源:红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