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向亚洲演艺之都迈出坚实步履

2019年11月11日 08:02    来源:文汇报    黄启哲

  连日来,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大舞台上,中外佳作纷至沓来。进博会期间,申城各大剧场常常客满,文艺院团频出新作,包括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在内的各类大小展演次第开幕……上海努力朝着亚洲演艺之都、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迈进的征程之中,步履依旧坚实。

  进博会从第一届到第二届,也是上海“演艺大世界”获得命名走过的一年,区域活力充分释放,越来越多的世界首演、亚洲首秀在此上演。上音歌剧院、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等一流剧场也在进博会开幕前夕开门迎客。首届进博会宣传片中以《朱鹮》“惊鸿一瞥”的上海歌舞团,在一年后交出了《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惊艳答卷。

  也正是在这一年来的坚守与探索中,申城演艺的活力在第二届进博会期间得到进一步迸发。在展会现场,丰富的演艺活动能让中外宾客足不出会场,就能欣赏到来自世界各国的文艺盛宴。据统计,仅展会中央广场文化公益演出活动,就涵盖境外5个国家、国内14个省份申报的77台节目的近百场演出。这其中,“非遗”成为关键词。翻看节目表,世界级、国家级非遗类项目占总数的一半,联合国世界级非遗项目9个、中国国家级非遗项目30个。不管是昆曲、南音这样有着“活化石”之称的传统戏曲音乐,还是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侗族的侗族大歌等我国少数民族充满地域特色文化样式,都有精彩呈现。

  在今年进博会,国家展将延展8天,普通市民可以免费预约参观,这更是让“白天逛展会,晚上进剧场”成为未来一周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带着“尖货”而来,揣着“订单”而归的海内外展商,也能在“零时差”的国际顶尖剧目、原创新锐作品与中国传统艺术演出中,感受开放、创新、包容在“夜上海”时分的华彩书写。

  进博会时分,映见的何止是上海人民对于物质生活与精神文明的美好向往,更于文明互鉴中勾勒出亚洲演艺之都的明天。

  尽显江南文化与海派文化的千百种风情

  第二届进口博览会首次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暨中华老字号”文化展示项目,在“买全球、卖全球”的同时,打造面向全球、弘扬民族文化的展示平台。相对应的,会场中央广场的文化公益演出也集中展示历史悠久、地域特征显著、民族色彩浓厚的作品。包括印度瑜伽、斯里兰卡传统舞蹈与鼓乐表演在内的文艺演出,涵盖声乐、舞蹈、民乐、西洋乐、戏剧、戏曲等多种样式。

  作为主办地的上海,本就拥有京、昆、越、沪、评弹、滑稽戏、上海说唱等一众非遗戏曲曲艺样式,此次也在进博会舞台得到精彩展示。

  上海昆剧团这次独辟蹊径,没有演出最广为人知的《牡丹亭》来讲述才子佳人柔情缱绻的故事,而是选择了花脸应工的《钟馗嫁妹》。这出传统戏在各个剧种都有搬演,在昆曲界,其又有一个名字叫《天下乐》。从剧名就能看出上昆的美好祝愿。而所演的故事讲述钟馗死后封神,带领鬼卒,千里跋涉,唱着“捧着平安,顶着吉庆,咚咚的齐敲画鼓,呜呜的共弄箫笙”,将妹妹送去完婚的喜庆团圆戏,十分热闹。从表演来说,饰演钟馗的花脸演员兼有文武,身段繁复,与一众鬼卒跟头扑跌,颇具看头。即便对于不了解戏文唱词内容的海外观众来说,也能从中获得观赏的满足。据了解,这也正是上昆考虑到会场的火热氛围,特别选择好听好看的喜庆戏码。“我们昆曲不仅有百转千回、荡气回肠的爱情戏,同样歌颂惩恶扬善、刚毅硬朗的英雄好汉。”上海昆剧团团长谷好好希望借进博会的舞台,展现昆曲不一样的一面。

  同为江南文化的代表,上海越剧院则选择《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片段向中外嘉宾展示。而这背后,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史上的一段佳话。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中国带去了刚刚拍摄完成的越剧电影、也是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为让外宾对中国这段家喻户晓的爱情传奇有直观的认识与共鸣,周恩来总理特别为其设计了一句话的介绍——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不出意外,到场的外国宾客虽不懂越剧音调,却能跨越语言与文化的差异,为表演、拍摄艺术深深震撼的同时,更与其中真挚的情感产生强烈共鸣。而这一次放映也被视作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外文化形象的一次绝佳展示。60多年过去,《梁祝》小提琴协奏曲业已漂洋过海被海外顶尖演奏家一再奏响,传统戏曲在海外的标识度也一再擦亮,越来越多的海外观众用蝶恋来形容这段美丽传说。我们不必再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冠之以“中国罗朱”的介绍,勾连世界人民文化与情感交流的美好愿景,在一次次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上演中不曾改变。

  “金陵塔,塔金陵,金陵宝塔第一层,一层宝塔有四只角,四只角上有金铃,风吹金铃旺旺响,雨打金铃唧呤又唧呤,这座宝塔造的真伟大,全是古代劳动人民汗血结晶品啊,名胜古迹传流到如今。”这段上海说唱自20世纪初被民间艺人创作传唱,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可对于很多上海小囡来说,其依旧是学沪语的“开蒙”段子。其中运用绕口、快口等技巧,不仅在对宝塔的描述中极尽想象之能事,更将长三角地区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与时代特征,以诙谐幽默的手法融入其中,至今品来仍有兴味。

  相比于流传数百年的传统戏曲,上海杂技团做代表的“海派杂技”在融入多项中国传统杂技技艺的同时,创新难度与技巧,屡屡在世界顶尖赛事中斩获大奖。此次演出的《舞空竹》就曾在法国“明日”国际杂技节获得金奖,而《力量——双人技巧》的两位演员则在去年与团队一起问鼎加拿大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最高奖“金小丑”,他们的亮相无疑会为观众展现当下杂技舞台的最高水准。

  纵览南北各民族在千百年积淀后绽放的多彩姿态

  中国各省区市的“非遗”演出项目更是包罗万象,透过姿态各异的舞姿、或豪迈或婉转的歌声,抑或是激昂与风雅并存的音符,观众得以感受到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在千百年的历史积淀中绽放出的多彩姿态。

  这里有盛唐气象。7日的西安鼓乐专场音乐会就备受期待。鼓乐即流传在西安及周边地区的鼓吹乐,其使用的乐器可追溯至唐宋时期。其所演奏的乐曲通常结构庞大、风格典雅,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典型代表,保留了古代汉族音乐的风貌与气韵。在国际音乐界和史学界享有“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的美誉。作为中国境内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其更是在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里有蜀中风韵。阆中皮影早在汉代便已产生,正如评论家所说:“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奏的悲欢离合调,演的历史奸与恶。三尺生绡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这一流传千古的民间技艺,不仅是蜀中地区人民文化生活的缩影与见证,更在方寸舞台间说遍天下兴亡与英雄风流,成为民族精神的承载。

  这里更有少数民族地区歌舞艺术的别样风情。进博会接连多日演出的新疆十二木卡姆,凭借与五声音阶不同的旋律走向引起不少人的驻足。作为古丝绸之路上,流传于西域各国的音乐样式,木卡姆最终在中国新疆融汇发展,拥有的种类最为丰富、结构也最为完整,流传至今,不仅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宝藏,同样也在世界音乐中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唱歌在侗族的社会生活中有着崇高的地位,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风俗沿袭。侗族大歌更是凭借多声部、无伴奏、自然和声的原生态合唱样式,屡屡在世界舞台技惊四座。此次中央舞台上,侗族原生态合唱家们带来一首《天地人间充满爱》,在进博会这一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展现中国少数民族的真诚祝愿。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魏金金 )

上海向亚洲演艺之都迈出坚实步履

2019-11-11 08:02 来源:文汇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