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城探索破解历史建筑活化利用难点:变身非遗平台

2018年11月26日 10:29    来源:广州日报    王浩宇、杨博

   原标题:禅城探索破解历史建筑活化利用难点

   当历史建筑变身非遗平台

    

    佛山旧城区现存的骑楼街。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陈枫摄

  本期嘉宾:

  林佳: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禅城历史建筑调查项目专家

  区讯敏:禅城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

  陈浩明:佛山文物鉴藏家协会秘书长

  上周五,记者从禅城有关历史建筑保护活化与招商推介发布会获悉,该区确定的首批61处历史建筑中,过半尚未活化利用。禅城拟探索以“一对一的招商模式”,来帮助老城区历史建筑焕发新光彩。其中,如何破解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难点?历史建筑有没有可能与非遗活化相结合?针对热点问题,记者连线三位专业人士,为读者一一解读。

  禅城首批历史建筑过半未活化

  林佳:历史建筑的活化是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化是指历史建筑处于空置的状态,然后又被重新使用。但重新使用后,历史建筑的功能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例如原本的民居活化之后,可能会用作茶室或咖啡厅,这就是活化。而优化是指历史建筑依然被使用,但是历史建筑往往有百年历史,为了更好地居住和使用,就要对它进行适当的改变和改造,使其能适应我们现代的生活方式。活化、优化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

  历史建筑活化,首先意味着历史建筑的原有特点、价值能够保留;其次是在保留原有价值基础上,能被现代人充分使用,且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地对历史建筑进行维修维护,这是活化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准。目前在禅城区首批61座历史建筑中,尚有半数以上的历史建筑尚未进行活化。

  如何破解活化历史建筑难题?

  林佳:目前禅城历史建筑的产权问题也许会成为历史建筑活化的一大难题。现在,禅城区的历史建筑产权主要分为公有、集体所有和私有。不少建筑因为历史原因,住户和产权人并不统一,产权问题十分复杂。如何处理好这一问题,也是禅城历史建筑活化优化的关键。

  历史建筑活化的法律程序必须是清晰的。具体的维护、改造过程中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此外,在施工的过程中,要选择有经验、有资质的单位进行。以往的施工过程,往往因为对原始建筑材料、施工工艺不熟悉,或者为了求快,单纯追求商业利益。这导致历史建筑自身受损。同时,要避免利用过度而保护不够。有的历史建筑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单纯追求美观,在原有的砖墙贴上水泥,再做了一个墙面覆盖。这种盲目改造、过度使用的行为都是要避免的。

  区讯敏:禅城采用的历史建筑商业开发模式,是一对一、点对点的。针对每一处历史建筑,部门和投资者间都会有不同的开发方案,并进行长时间的磨合,不搞“一锤子买卖”。比如某个投资者对一处历史建筑感兴趣,针对其项目和条件,会有专门的评估。

  目前,不少历史建筑的开发还涉及到建筑的产权问题,所以针对禅城区历史建筑的商业活化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历史建筑有可能融合非遗?

  林佳:历史建筑必须自己“活起来”,具备自己的造血功能。传统上,历史建筑基本上是整片引入一个投资商、开发商,做整片开发保护。这种活化方式的优点在于资金雄厚,但这种活化方式对每座建筑本体的关注是不够的。一对一、点对点的单个建筑招商活化,一方面在解决资金问题的同时能够做到因地制宜,另一方面也能保证历史建筑活化的细节。因为做历史文化街区不要大拆大建,要像绣花一样把它保护好。

  这次推介会重点推介了四座建筑,即升平路63号、红路2座民居、沙塘坊10号民居、教子村竺诚霍公祠。其中,前两座建筑为中西结合式样,后两座为传统岭南风格式样。这四座建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反映了禅城的历史变迁与时代特点,年代特色都很鲜明。以红路2座民居和教子村竺诚霍公祠为例,前者以砖结构为主,后者是木结构配合砖结构。这两座建筑都要避免明火,那么最佳的开发方式就是做成陈列馆或是博物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本身需要一个展示的平台与空间。把历史建筑开辟成非遗的展览馆、博物馆或者商店,一方面促进了古建筑的活化,另一方面也为禅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展示的平台。

  陈浩明:2014年,我们租下了历史悠久的苏氏书院,在充分保护建筑风貌的前提下,将书院改造成了艺术展览馆。基本上,整座建筑布局没有变化,内部的装修也都符合书院原有的风格。目前,苏氏书院作为艺术展览馆使用,还会定期举行书法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会影响书院的历史原貌,我们每年也会对书院进行维护。因为主要是用作艺术品展览,所以对建筑本身影响很小。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邵希炜 )

禅城探索破解历史建筑活化利用难点:变身非遗平台

2018-11-26 10:29 来源:广州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