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担当引风尚催生惠民新变化

2018年11月16日 16:08    来源:黑龙江日报    金双燕 刘亿服

  欢快动感的音乐、排列有序的队伍、整齐划一的动作、热情洋溢的笑脸……无论春夏秋冬,无论清晨黄昏,已经风靡十年的“佳木斯快乐舞步健身操”依然强势引领佳木斯群众文化生活的风骚,成为市民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构成城市、街道、社区、乡村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

  在佳木斯,当你走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下棋、打乒乓球、唱歌、演奏等社区文化活动红红火火;当你步入群众艺术馆,绘画、书法、舞蹈、器乐等各种公益培训让人应接不暇;当你漫步各处公园、江畔沿线,无处不见锻炼、休闲的百姓……如今在佳木斯走走看看,文化娱乐设施覆盖城乡,群众文化活动如火如荼,日益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百姓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公共文化建设带来的实惠。

  近些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在各级文化行政部门的努力下,在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中,佳木斯植根文化沃土,按照《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充分发挥本土特色,积极打造文化品牌。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也是一座城市精神风貌的写照”。佳木斯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宫秀丽说:“佳木斯以广场文化为龙头,以社区文化为基础,以文艺团队为依托,通过抓导向、抓特色、抓品牌、抓队伍,不断推进群众文化活动向纵深开展,在对接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新需求的同时,对引领风尚、教育群众、服务社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地域+特色

  厚植群众文化城市底蕴

  10月11日上午,在佳木斯博物馆,接连有小学生和社会人士专程来这里参观。参观者陈铭告诉记者,他是外地人,出差闲暇之余来此参观了解赫哲族历史。他笑着说,他知道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去过同江市八岔赫哲族村视察,让他有了进一步了解赫哲文化的兴趣。这里开辟的赫哲族体验馆运用声光电等展陈方式,全面展示赫哲族历史文化、体育艺术、渔猎生活等内容很有意思,他表示以后有机会一定到赫哲族人居住的地方实地看一看。

  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自打去年博物馆专设了赫哲展厅,来此参观的人比以前多了不少。而这,正是佳木斯市充分发掘本土文化资源,把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和打造城市文化特色有机结合起来的一个具体体现。

  地域特色文化根植于本土,来源于生活,因历史的积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佳木斯是北大荒精神发源地、东北抗联的主战场、赫哲族世代生息的故乡,具有浓郁的东北民俗风情。这里被誉为“东北小延安”,我国第一部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第一部故事片《桥》、第一部动画片《皇帝梦》就诞生于此。著名音乐家马可在佳木斯创作出经典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历久弥新,传唱至今。“伊玛堪”作为赫哲族口耳相授、世代传承的民间原生态说唱艺术收入到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脍炙人口的赫哲民歌《乌苏里船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为亚太地区音乐教材,成为赫哲族文化的象征和标志。十万官兵、百万知青在这里谱写了一曲曲奉献青春和热血的壮丽诗篇。可以说,抗联文化、“东北小延安”文化、赫哲文化、北大荒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熠熠生辉,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推动佳木斯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的强大力量源泉。

  基于此,佳木斯紧紧围绕丰厚的文化优势,打特色牌走特色路,创作推出一系列有影响力的作品。在深圳大剧院上演的舞剧《乌苏里船歌》获得国家文艺精品专项资金扶持;电视剧《松花江上》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大型文献纪录片《铁血三江》在中央电视台热播。

  而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富有地域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更提升了城市文化底蕴。富锦市通过做大“秧歌文化”,博得了“北方秧歌城”的美誉,2017年成功组织万人大秧歌表演,创吉尼斯世界纪录;汤原县曾是东北抗联主战场,坚持多年举办红色文化艺术节,举办大中小型演出百余场,使红色精神得以传承;“中国东极·赫哲冰雪嘉年华”更成为展示同江赫哲民族文化魅力的盛会;桦川县以“观冰雪桦川、赏民俗文化、品稻花之香、鉴星火风情”为主题,全力做好“生态桦川”大文章。

  品牌+精品 打造群众文化亮丽名片

  “佳木斯快乐舞步健身操”,这个当地人俗称“走圈”的群众活动,如今不仅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代名词,十年间更是风靡全国大江南北。

  为了打造好这块品牌,佳木斯把其作为加强群众体育的助推手段,以各种节会和载体为平台,采取一系列有效推广措施,仅用4年时间,就使得这个来自于民间的群众文化活动覆盖全省、走向全国、波及世界。如今在佳木斯,近十万人常年坚持跳快乐舞步。在松花江畔,仅快乐舞步的固定习练点就有十几个,每个习练点少则三五百人,多则上千人。

  如何让先进的文化艺术真正深入城乡百姓中间,让文化滋润群众的心田?近些年,佳木斯市注重采取政府主导、企业搭台、群众唱戏的运作模式,叫响品牌、做好精品,不断提升群众文化影响力,多项品牌文化活动让百姓享受到了“文化惠民”的硕果。

  对于很多市民来说,今年的夏天因为多样的文化惠民活动而凉爽了许多。从常规的文化惠民演出,到新增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佳木斯构建了针对全域的文化服务网络。搭建“百姓大舞台”,举办“百团大赛”,并喊出“百姓大舞台,敢上你就来”的口号,现已在全市形成了广大群众休闲娱乐不可缺少的内容,实现了群众文化群众办,形成点面结合、上下联动的群众文化活动长效机制,丰富了广大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以“百团大赛”为例,这是在“百姓大舞台”举办的全市最大型的优秀群众文化团体展演活动,也是一项最平民、最草根、最广泛的群众文化公益活动。夏季的松花江边,“百姓大舞台”天天有参赛的群众文艺团体进行表演。在此基础上,还开辟了器乐表演广场、青年艺术广场、社区表演广场、曲艺表演广场、京剧票友广场、交谊舞广场,每天都汇集大量的市民观看,演出形成常态化。

  今年以来,借助“百姓大舞台”开展外埠文化交流活动,先后有哈尔滨、伊春、鹤岗、七台河等地的群众文艺团队前来演出。全市每年120多家群众文艺团体参加“百姓大舞台”演出,共演出150余场,观众达10万余人。此外,“家门口的文化乐园”社区文化演出品牌活动80场,“金色田野”送戏下乡演出895场。

  通过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交流模式,佳木斯加强与俄罗斯沿边州和内地城市的文化往来,积极向外推介特色文化;借助深圳文博会、哈洽会等一批全国知名节会,引导和支持全市木艺、玉雕、山核桃制品、鱼皮桦树皮制品、奇石、剪纸文化产品和民间工艺品对外出口,全面扩大城市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同江推出原创伊玛堪歌舞剧《拉哈苏苏》,作为全国十台少数民族精品剧目,让原生态赫哲民俗歌舞再次走上国家级舞台;佳木斯大学师生创排的抗战题材大型舞蹈《捍卫》获东三省电视舞蹈大赛专业组金奖。

  活动场所的开辟,异彩纷呈的文化表演,既提升了城市建设、文化的品位,也为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便民+惠民 建好群众文化活动阵地

  一张张老照片,一个个奖牌奖状……在佳木斯造纸社区,由社区自发搜集整理设立的陈列室,呈现了佳木斯造纸厂从1953年建厂、1957年投产、1993年改制到2007年停产半个多世纪的兴衰和记忆。社区在3个楼层创建了“友和居”、“友融居”、“友邻居”不同的特色品牌,延伸“互通、互融、互补、互爱、互助”的社区理念,致力打造“文化娱乐”型社区。记者在社区门口还看到一幅对联:“造福百姓创安居乐业,纸墨挥毫写时代华章”,横批是“和谐社区”。造纸社区党工委书记吴英卓说,这幅对联是社区居民自创的,开头“造纸”两字体现了居民对原有企业的情感。而介绍起这家老企业的历史,34岁的吴英卓不仅如数家珍,更是充满感情,因为社区服务工作的对象多来自原佳木斯造纸厂的居民,年均服务7万人次,这让他们更多了一份责任和情怀。

  在佳木斯还有一处让群众接踵而至的文化活动场所,那就是已有70年历史的佳木斯市群众艺术馆。10月12日,记者来到这里,只见练书法的、学舞的、唱歌的,各团认真排练着节目。“我们每个星期至少来两次排练,艺术馆经常组织我们参加社会演出。艺术馆不仅提供了宽敞明亮的排练场所,还举办很多精彩的公益讲座、公益展览,既锻炼了身体又增长了见识,我们都特别喜欢往这边跑。”排练间隙,62岁的芳华艺术合唱团团长张丽洁说。

  据艺术馆活动部副主任金泽介绍,群众艺术馆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办班和授课都是公益的,目前在此公益授课的老师就有30多人,注册文化志愿团队上万人,所以群众愿意来喜欢来。正在教书法的孙向东老师60岁,每周来两次,每次两小时,这已是他第3年教公益书画班了。他说,艺术馆免费提供场所和公益培训,来学书画的大多都是退休人员,能教给他们一点技艺觉得特别有意义。而“十一”过后,针对青少年开展的各种公益培训也红火起来,钢琴、毛笔书法、拉丁舞、声乐班等二十几个培训班报名达四五百人。

  佳木斯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杨立波告诉记者,在佳木斯,像群众艺术馆、造纸社区这样便民惠民的最基层文化阵地还有许多。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兴建公益文化设施,建好群众文化活动阵地,这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保障,是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必要载体。

  市群众艺术馆经过改扩建,面积达到4500平方米,活动室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市图书馆新建了1700平方米的多功能少儿图书馆。截至2017年6月,全市有市级群众艺术馆1个、县(市)区文化馆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71个(全覆盖)、各类社区文化活动广场115个;市级图书馆1个,县(市)级图书馆5个;市级博物馆1个,县(市)区博物馆7个;以城市公园、广场、大型商场为依托,在全市开辟外滩公园、绿云公园、金港湾广场、万达广场、利达广场等百姓演艺广场15个。从2014年至今,已积极向上争取文化建设资金6380万元,面向全市社区村屯,投入建设了365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中心户40个、文化大院25个。

  就在10月11日,记者在采访中获知,由省民协选送,佳木斯市群众艺术馆演出的古满族(女真)民歌《万春之鹰》参加第14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的优秀民间艺术表演(民歌)初评,原生态的演绎得到一致好评,引起轰动。

  文化建设是民生幸福的显著标志,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活动有场地,演出有舞台,读书有去处,健身有器材……一个个文体惠民举措,让佳木斯百姓在“家门口”乐享“文体福利”。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责任编辑: 刘园香 )

文化担当引风尚催生惠民新变化

2018-11-16 16:08 来源:黑龙江日报
查看余下全文